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消金十年沉浮:首批四家公司尚能饭否

2020-07-30 和讯名家
去App听语音播报

  

消金十年沉浮:首批四家公司尚能饭否

  作者:叶冬

  编辑:董云峰

  2009年7月,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

  2010年初,银监会相继批准筹建北银、中银、锦程和捷信四家消费金融公司,同年这四家公司相继开业,标志着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正式“破冰”。

  如今,十年过去了。作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先行者,这四家公司境况如何?

  遗憾的是,锦程消费金融始终表现平平,北银、中银和捷信均有过高光时刻,但要么高开低走,要么陷入瓶颈。

  客观上,它们挺难的:既要面对不断收紧的政策环境,又要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线上化挑战,还要经受来自后浪们的猛烈冲击。

  而这正是消费金融行业的残酷之所在。

  1

  北银消费金融:其兴也勃,其衰也忽

  北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3月1日,由北京银行(601169,股吧)发起设立,是最早开业的消金公司。

  2013年,北银消费金融进行增资扩股,引进了包括全球知名的桑坦德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联想控股、万达集团在内的9家股东,涉及投资总额为9.9亿元,溢价1.8倍。

  在起初五年里,北银消费金融是行业里的一颗明星,风头甚至盖过了中行背景的中银消费金融与外资背景的捷信消费金融。

  2015年,以贷款余额计算,北银消费金融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市场份额超过43%。

  它也是最早由盛转衰的一家公司。

  从2015年开始,北银消费金融的部分合作中介“拉人头”骗贷集中爆发,导致相关的投诉和举报越来越多,引发监管部门介入。

  2016年6月30日,北京银监局网站发布处罚公告,北银消费金融的经营乱象大白于天下:变相突破监管规定发放贷款;贷款管理存在严重问题,造成个人消费贷款用途不真实,部分资金被挪用;违规上调贷款风险分类,资产质量严重不实。

  据北京银行财报披露,2016年北银消费金融给北京银行带来了4.76亿元的权益损失,按照该行35.29%的持股比例计算,北银消费金融在2016年的亏损很可能接近14亿元。

  2017年9月1日,北京银监局又公布了对北银消费金融的行政处罚信息,这是有史以来监管部门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出的最严厉的一张罚单。北银消费金融被罚900万元,总经理、两名副总经理及一名业务负责人均被处罚,其中两人被禁业。

  经历了连续几年的整顿之后,北银消费金融痛定思痛,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转型发展线上业务,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分期乐等头部机构开展合作。

  这一年,北银消费金融再次扭亏为盈,全年投放个人消费贷款40.54亿元,存量客户达到111万户,实现净利润3475万元。

  2019年全年,北银消费金融净利润约为4194 万元,同比增长20.69%;截至2019年末,该公司资产总额为63.69亿元。

  元气渐渐恢复,然而消费金融江湖格局早已大变。对北银消费金融而言,曾经的行业领头羊位置,显得很遥远了。

  2

  锦程消费金融: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锦程消费金融与北银同日开业,是中西部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由成都银行及马来西亚丰隆银行联合发起。

  这是一家谜一样的公司,早些年以“佛系”闻名于圈内。过去十年,锦程一直平平淡淡,说不上光辉灿烂,也没有捅出什么大篓子。

  据官网披露,锦程消费金融于2010年推出乐居贷;2011年推出二抵贷业务并实现盈利;2012年抵押贷款上线,推出工薪贷、助业贷;2013年业务拓展到地级市;2014年丽人贷上线……

  据成都银行年报披露,2013-2016年,锦程消费金融的净利润分别为0.24亿元、0.49亿元、0.67亿元、0.75亿元,不算太出彩,倒也差强人意。

  只不过,与一些新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相比,这样的表现就很黯淡了。

  2016年12月,在银监会的第87场例行发布会上,锦程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与苏宁消费金融的三位高管出席,各自公布了自家的成绩单:

  “锦程截至三季度末已累计发放贷款超过37亿元,累计服务客户数超过32万”;“招联截至2016年11月末,累计授信客户超过600万户,累计放款金额超过500亿元”;“苏宁截至2016年11月末,公司累计发放消费贷款数量超过1000万笔,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10亿”。

  前浪被后浪吊打,对锦程消费金融来说,这是无比尴尬的时刻。

  从2018年起,锦程知耻后勇,不仅推出了首款线上产品,还于当年10月完成增资扩股,引入周大福企业、凯枫融资租赁(优信)以及浩泽净水等新股东。

  经过此番调整,锦程消费金融业绩大有起色。2019年全年,锦程消费金融营业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约132.17%;净利润约为1.66亿元,同比增长118.42%;截至去年末,总资产为73.43亿元,净资产为10.26亿元。

  同样遗憾的是,时代变了。在当前的行业里,如此成绩亦不过是二三流的水平罢了。

  3

  中银消费金融:遭遇瓶颈,二次创业

  中银消费金融于2010年7月18日开业,是上海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原始股东为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百联集团、陆金发。

  顶着国有大行的背景,同时植根于上海,中银消费金融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

  过去十年,这家公司整体表现不俗,前几年并不怎么显山露水,之后逐渐发力,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从2013到2015年,中银消费金融发放贷款和垫款分别为34.35亿元、61.54亿元、122.77亿元,同期营业收入分别为2.05亿元、3.45亿元、10.11亿元,而净利润分别为0.56亿元、0.9亿元和2亿元。

  业务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增资需求。2015年8月,中银消费金融引入中银信用卡(香港)、博德创新、红杉盛远三家新股东,资本金从5亿元增至8.89亿元。

  中银消费金融还率先拓展了ABS融资渠道。2016年1月,中银消费金融在银行间市场发行6.99亿元个人消费贷款ABS,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首单ABS产品。

  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兴起之后,中银消费金融紧跟市场步伐,线上线下同步大幅扩张,推动业绩大爆发。

  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40.05亿元,净利润飙升至13.75亿元,力压捷信和招联,成为全行业“吸金王”。

  不过,这一大好势头在2018年偃旗息鼓,当年中银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5.59亿元,同比下降59.27%,盈利排名从行业老大跌到了第四名。这一年,中银消费金融还因多项违规等被央行上海分行、上海银监局处罚三次,合计金额298.68万元。

  尽管2019年中银消费金融的业绩有所恢复,全年净利润回升至 6.59亿元,依然不敌新崛起的招联与马上。

  这意味着,中银消费金融再不奋起,有可能跌出第一阵营。去年11月,中银消费金融再次增资,将注册资本由8.89亿元增至15.14亿元。该公司新闻稿称,增资完成后,其净资产将超过80亿元,有利于缓解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短板、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

  2020年以来,中银消费金融启动了所谓的“二次创业”,全面向线上转型。不巧的是,碰上疫情爆发,而前两年的坏账包袱依然沉重,导致该公司上半年的业绩相当惨淡。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21.30亿元,净利润仅为1.01亿元。

  4

  捷信消费金融:外资霸主,流血转型

  在这四家公司里,捷信消费金融于2010年12月1日开业,是最晚的一家。

  这是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集团是国际知名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业务遍及全球9个国家,其母公司PPF集团是捷克最大的国际投资集团。

  在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之前,捷信集团早在2008年2月就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通过与外贸信托、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在广东省等地试水驻店贷款模式。

  依托捷信集团,捷信消费金融将驻店模式发扬光大,与苏宁、国美等大型连锁公司展开合作,很快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之后,捷信又将这一模式复制到更多消费场景。

  到2015年末,捷信在中国的业务已覆盖24个省份和直辖市,超过260个城市,拥有超过33000名员工,累计服务客户超过1200万。

  伴随着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捷信集团不断加码中国业务。经过多次增资,至2017年末,捷信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从最初的3亿元增至80亿元,成为资本金最高的消费金融公司。

  如此大手笔的投入,一度换来了高增长与高盈利。2017年,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突破10亿元,位列持牌消金公司盈利排行榜前三。

  进入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的盈利飙涨到13.96亿元,位列全行业之首,不仅超越了招联和马上,更将上一年的“吸金王”中银远远甩在了身后。

  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70.38亿元,同比下降6.4%;净利润11.40亿元,同比下降18.34%,并且被招联反超。相比中银的业绩“过山车”,捷信的走势还算平稳。

  然而,对于长期以线下驻店模式为主的捷信而言,来自新冠疫情的影响,远远比其他消费金融公司要严重。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捷信新增贷款发放量约为100.39亿元,同比减少57.44%;实现净利润0.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9.76%;3月末,捷信贷款余额为852.98亿元,较2019年底下降65.66亿元。

  未来属于线上,这是捷信必须接受的事实。今年2月26日,捷信宣布,将加速全面转型步伐,更加注重对新兴数字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与不断创新,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型消费模式。

  在线下,捷信一边无可奈何地收缩网点及团队,另一边继续升级传统业务模式,推出ALDI2.0(直贷)客户自助服务模式,鼓励用户在商户引导下在门店内自助扫码办单。

  一个插曲是,2019年7月15日,捷信集团曾向港交所递交IPO上市申请,募资金额约10亿美元;不过在9月23日,捷信集团宣布无限期推迟IPO计划。

  Tips:因微信官方调整公众号推荐规则,如果希望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更新,请下拉到底部点击在看。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与分享:)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金融琅琊榜。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