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许玮甯 “花瓶”只是容器里面的水才是我想让你看的

2020-06-05 新京报
去App听语音播报

许玮甯 “花瓶”只是容器里面的水才是我想让你看的

艺人供图

许玮甯 “花瓶”只是容器里面的水才是我想让你看的

电视剧《谁是被害者》剧照

许玮甯 “花瓶”只是容器里面的水才是我想让你看的

小时候的许玮甯。

许玮甯 “花瓶”只是容器里面的水才是我想让你看的

电影《目击者之追凶》剧照

许玮甯 “花瓶”只是容器里面的水才是我想让你看的

电影《红衣小女孩2》剧照

许玮甯 “花瓶”只是容器里面的水才是我想让你看的

电视剧《下一站,幸福》剧照

许玮甯 “花瓶”只是容器里面的水才是我想让你看的

许玮甯 “花瓶”只是容器里面的水才是我想让你看的

许玮甯 “花瓶”只是容器里面的水才是我想让你看的

许玮甯 “花瓶”只是容器里面的水才是我想让你看的

许玮甯 “花瓶”只是容器里面的水才是我想让你看的

海报上的她高冷美艳,生活中的她不拘小节,工作上的她处处与自己较劲……

那真实的许玮甯是什么样的呢?

她说,你来和我住一天就知道了,“你会发现我离你们想象中的还要近、还要平常。”

因为容貌过于突出,许玮甯曾被扣上“没有演技的花瓶”的帽子,她不否认自己在过往接戏上受到的限制,但她一直试图去打破这种标签。

台湾电视金钟奖最佳女配角,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演员、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三次提名,短短几年,许玮甯成为台湾地区最受关注的女演员之一。她时刻经历着选择与被选择,在残酷的镜头与自我严苛的要求下,“自虐”般地追求表演的极致,“可能我就是个不会服输的人,越怕什么越要去做什么。总有人劝我不用太投入地去表演,我是消耗了能量,但过程中我觉得很过瘾。”

无情绪的情绪表演反而是种挑战

“越是看似普通的角色,演起来反而更有难度。”

许玮甯说,在《谁是被害者》中饰演记者徐海茵,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谁是被害者》自4月30日上线以来,成为奈飞自今年2月公开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观影排行榜后,排行名次最高的台剧。

现阶段,对许玮甯而言,她可以通过进入任何一个角色,来挖掘自己的多面性,用尝试、沉浸去发现更深层次的自己:“表演自然,是很难的,之前《红衣小女孩》《目击者》中的角色都很有爆发力,情绪重、戏剧冲突强,可以给我爆发的能量。但徐海茵的职业是记者,需要把她最自然的一面呈现出来,比如身为记者为拿到消息而不择手段、不近人情,这种无情绪的情绪表演,反而是种挑战。”

《谁是被害者》只有短短8集,不少观众感叹意犹未尽,这也是许玮甯最遗憾的地方。出于剧情需要紧凑的原因,徐海茵这个角色的背景、性格没有得到完全的呈现,“比如为什么她一直在抽烟、喝咖啡,为什么她的车窗永远是开着的,其实她患有幽闭恐惧症,这些小细节可能观众没有办法知道。”

一个作品有遗憾也有收获,许玮甯为自己能将最普通、日常的戏份拿捏到位而感到高兴,“以前,大家总感觉我的荧屏形象偏高冷一点,但这次表演让我有了不少的转变。”

会不会有续集?是这一个月来许玮甯听到最多的问题,“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听新闻报道说,制片人有意继续制作,但最重要的是要有故事,只能耐心等待了。”

A 是福还是祸

出众长相遭嘲讽入行就被当“花瓶”

拥有二分之一意大利血统、五官尖锐突出,尽管出道初期在台湾偶像剧中饰演的多是配角,但这张脸让许玮甯极具辨识度。

时间倒退十年,同样的一张脸庞,却让她经历了自卑的青少年时期。

白皙的皮肤、红褐色的头发,加之身边的混血儿不多,“有点不同”的样子让许玮甯在校园显得很特别,被同学欺负、孤立,她曾哭着回家问妈妈能不能把头发染成黑色的,“直到高中我都没什么自信,大家都觉得你长得不一样,就会说你爸妈怎么怎么样,接着给你编一堆奇怪的故事,嘲笑你。我很难过,不明白哪里出错了,更不懂得该如何消化这种事情。”

长大后,她偶尔听到有人夸奖她“漂亮”,反而心存疑虑,“我是漂亮的吗?”直到16岁那年,她被模特公司相中,几乎场场试镜没落空过。但许玮甯说这并不是她最喜欢的工作。

小的时候,她曾梦想过未来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因为喜欢小孩想当幼儿园老师,喜欢中文想去做国文老师,还有空姐、服装设计师都在她的梦想清单上出现过,她说自己善变但又不变,因为自始至终做演员都是她没有变过的初心,她很早就知道既然想做,再辛苦都不能喊累,“我的性格很倔强,特别是执拗起来基本没办法改变的。”家里人觉得既然许玮甯喜欢又能坚持,全部举双手赞成。

观众审美的变化,也让许玮甯第一次浅尝美颜给自己带来的红利,她迅速从模特界踏入影视圈,但也令她一路陷进了走不出的“花瓶”魔咒——饰演的角色,不是养尊处优的千金,就是万人追捧的时尚明星……导演最常对她说的话是,“你就漂漂亮亮地站在那儿就好了。”

B 自虐型人格

接拍恐怖片练胆,看完剧本就想毁约

“做一个花瓶”从来不是许玮甯想要的。

有段时间,她发现自己想接的角色都很难实现,“因为外表的关系,譬如大家不会把我和傻白甜类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因为一看我就不是那一卦的,观众也接受不了。后来我发现只有从表演上下手,演技够强大,观众才会忽略掉外表。”

为了转型,她给自己定下了关键词——勇敢,最怕看恐怖片、惊悚片的她,选择出演《红衣小女孩》系列。“我当时就想踏出自己的舒适圈,于是选择挑战惊悚片,但收到剧本就后悔了,经纪人说合同都签了你必须演,只能逼着自己去了。”

自认是个不服输的人,那段时间许玮甯连着拍了两部《红衣小女孩》及《目击者之追凶》,但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才走出来。“整个人感觉都撕裂了,找不到自己。”

说完,她悻悻地补了一句,“所以,之后我基本不会再演恐怖片了。”

黄渤曾劝过许玮甯,拍戏不是用生命去演,要懂得借助外力来帮助自己,不然太损耗身体了。她笑言,可能是自己太笨拙,始终没找到很好的抽离方式:“我想我就是个自虐的人,至今也没天赋和方法去做到演戏不耗费能量,必须给出100%,差一点都会让我觉得特别扭。”

“知道我最怕什么吗?”她语气中带着点不甘,“我最怕演戏的时候没人纠正我,如果导演轻易说这条过了,我会觉得莫名其妙,会怀疑自己真的演好了吗?我需要他不断逼我、给我各种意见,我才能给出更多的东西,这才是我感觉舒坦的工作方式。”

个性词典

不同的“花瓶”,不一样的我

刚出道那会儿,我演的很多角色都是衬托主角的配角,多是“抢人家的男朋友”“傲娇小姐看不起人”这类剧情,它的角色功能是装饰性的、推动剧情的,可能这些角色没法太深刻地去展现演技,但我却认为那是种磨炼。

我也会想,为什么自己总是演这类角色。后来想如果来找我的角色都是这样的话,我应该把它做到大家只要想到这类角色就非我不可,因为我适合,也会演,还可以把不同的配角演出不同的样子。

所以,我从不介意被说是“花瓶”,就像是一个容器,我的表演是水,会依照花瓶的不同变成不同的样子,这样不是挺好的?

这几年才敢看自己的作品

大概六七年前,我才开始敢看自己的作品,更早以前的,像《恶作剧之吻》《下一站,幸福》我就不太敢看,最多看一些片段。我没办法全部看下去的原因是太青涩了,而且能很深刻地感觉到当时表演的度还抓得不稳,我能看出自己什么时候很好、什么时候(演得)很烂,总是会为不稳定的发挥觉得懊恼。

直到这些年,我才开始正视自己的表演,会反复地去看自己的作品,因为这个阶段我可以抽离出来,用观众的角度去看自己的表演,可以挑出来哪些地方能够做得更好,怎样获得更大空间的进步。

得失心太重,生活就太累了

出道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心境,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再紧绷,选择顺其自然。

人们总会去讨论一个艺人名气大不大、是不是翻红了?或者不红了。但这些都是别人在说,我从来不在意这个问题。有人说,再有名的人都会变成后来人口中的以前,再红的人也会过去。所以这类的评判只是一个虚名而已,真正有没有做好只有自己知道。

不管红或不红,我都在脚踏实地地做我喜欢的事情,而不是为了成名去做。如果得失心太重,生活就太累了,我们不需要过得那么累,真正留得下来的还是作品。

(以上内容均为许玮甯口述)

对话

新京报:看你的微博,似乎特别喜欢音乐,又是当DJ又是COS东方不败,有没有想过转型做歌手?

许玮甯:有啊,当然有(笑)。其实以前签过唱片公司,后来公司解散了我也只有转型做演员了。我以前读书时就参加过合唱团,唱歌是我最大的乐趣,它能让我觉得放松。当不当歌手无所谓,就算当不了也可以像现在一样在直播上唱,总之没有任何事能阻挡我的“音斗魂”(笑)。

新京报:平时如何保持身材?

许玮甯:《黄帝内经》对我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影响,就是不吃晚餐。我基本是早上、中午、下午吃东西,17点后就不吃东西了,另外一个礼拜运动三次,做做瑜伽、有氧操之类的。这个习惯大概坚持了六七年,其实不算难,当你习惯了一切都变得很自然,就像哪天如果吃晚餐我反而觉得不适应。

新京报:发现你特别喜欢拍自己的侧脸,为什么?

许玮甯:因为粉丝一直“敲碗”说要侧脸呀,就拍了一系列侧颜,主要为满足下大家。其实我也没特别发现自己的侧脸哪好看,我觉得我的背影最好看,因为会给人神秘感。你看我的脸干吗?看背影的话会去猜我正在做什么(笑)。

新京报:有些人说海报上的你是高冷女神,生活中的你似乎又很平常,有发现自己的这种反差吗?

许玮甯:可能和家庭背景有关吧,我家女孩太多了,大家都说女生要富养,我家基本就是穷养、当男孩子养,换灯泡、疏通马桶、扛重物几乎全是女生在做。再加上我家的女孩都喜欢往大自然跑,夏天去海边,还经常爬山、野餐,像我平时就喜欢骑脚踏车到处逛,可能和时尚大片上的冷漠确实不一样。

新京报:这些观念也会影响你未来的生活吗?比如会在二人世界里担任什么角色。

许玮甯:嗯……我想一下,还是颜值担当吧(大笑)。我就负责颜值,剩下的还是他去吧(笑)。

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责任编辑:何一华)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