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AI产业将进入规模化商用元年。大模型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算力争夺战升级为生态卡位战,而中国AI企业的竞争焦点也从“技术领先”转向应用“商业闭环”。在此“冰与火交织”的背景下,商汤科技交出了一份答卷:亏损同比收窄,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改善,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的“剪刀差”逐渐弥合。
商汤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全年营收37.7亿元,同比增长10.8%;毛利率为42.9%,亏损同比大幅收窄33.7%;截至报告期内,集团总现金储备127.5亿元。其中,生成式AI业务收入24亿元,同比激增103.1%,占总营收比例从2023年的34.8%跃升至63.7%,实现连续两年三位数增长,成为集团增速最快的板块。
与此同时,商汤在大装置运营总算力规模上突破23,000 Petaflops,同比增长92%,商业化客户覆盖金融、政务、智能汽车等十大赛道。
通过“大装置+大模型”的深度协同,商汤将AI能力转化为可规模化复用的基础设施,生成式AI客户付费意愿增长6倍,订单金额同比提升6倍,企业助手日处理Token数超35亿,触达1000万开发者,智能营销GMV同比增长94%。在IDC发布的《2024年大模型应用市场份额》报告中,商汤以13.8%的市场份额排列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前三,仅次于百度与阿里云。
财报数据变化的背后,是商汤从“卖算法”向“卖服务”的转型。商汤的“三位一体”战略(大装置-大模型-应用)通过算力基建、模型迭代与场景渗透的深度协同,逐步构建起技术研发到价值变现的闭环。
01
技术深水区
“大装置+大模型”的双向优化
在AI 2.0时代,算力与模型的协同已不再是简单的“硬件支撑软件”,而是演化为一种互为因果的生态关系。商汤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油田开发商”掌控算力基座,又是“炼油技术革新者”突破模型极限,更在建造覆盖全产业链的“输油管道”连接应用场景。这种三位一体的布局,使其在技术深水区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IDC预测,中国智算服务市场将在2028年突破2000亿元,其中训练侧算力需求增长10倍,推理侧增长200倍。商汤通过“三位一体”战略(大装置-大模型-应用)卡位这一赛道,其核心逻辑在于——算力即源动力,模型即生产力。其本质也是一场围绕“效率”与“成本”的攻坚战。
作为全国首个5A级智算中心,商汤临港智算中心(AIDC)不仅是算力的物理载体,更是AI生态的“操作系统”。通过自研的“AI集群级虚拟化”技术,商汤实现30秒内完成虚拟集群创建,效率超传统云厂商6倍,管理成本降低90%。这种“算力即服务”的大装置,让客户得以按需调用算力资源,如同使用水电般便捷。
商汤对DeepSeek模型的优化实践,揭示了一条独特的差异化路径。据商汤内部最新测试显示,自研多模态模型推理能力比2024年7月发布的日日新5.5提高50%。针对DeepSeek R1模型的Token生成时间,比头部厂商效率高15%,在高服务标准(SLA)条件下性能业界领先,企业版API稳定性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通过自动化多维并行策略及通信、算子优化,商汤大装置集群训练效率显著提升,并成功实现FP8混合精度的训练。例如,对于DeepSeek V3等第三方模型,商汤在未专项优化下即实现每秒1600+ Token的处理效率,优于DeepSeek官方成绩。这种“最懂大模型的基建”定位,使其成为开源生态的“性能放大器”,吸引京东、银河机器人等互联网、具身智能等垂直行业的企业共建生态。
当行业仍陷于参数规模的内卷魔咒时,商汤的“日日新大模型”体系历经两年多次版本迭代,已迈入模态融合的深水区。值得注意的是,“日日新SenseNova V6”于4月10日发布,模型能力显著提升,在长思维链、推理、数理、全局记忆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多模态推理能力国内第一,对标OpenAI o1,数据分析能力大幅领先GPT-4o;同时,高效能与低成本完美结合:多模态训练整体效率对齐语言训练实现业内最低、推理成本均实现业界最低;全新的轻量级全模态交互模型SenseNova V6 Omni带来了国内最强的多模态交互能力;涵盖国内首个支持10分钟中长视频深度解析的大模型,对标Gemini 2.5 Turbo达到同类型最强。
自2025年1月发布的融合大模型,商汤已经实现语言、图像、视频的原生多模态训练,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大模型从“单一模态追赶”进入“融合模态创新”阶段,更贴近真实世界的复杂性需求。
商汤的“大装置+大模型”战略,本质是算力与算法的深度耦合。从商汤算力“新基建”的卡位逻辑来看,商汤大装置通过“自持+运营”模式,与三大运营商、十余个城市共建算力节点,形成覆盖全国的智能算力网。
这种布局的深意远超出短期商业回报:既分散了算力节点可通过动态资源调配,又保障客户服务的连续性。此举不仅使商汤能够积极灵活地应对市场和供应链的快速变化,同时优化了资本使用效率。
这也使得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竞速赛道上,商汤科技正凭借“大装置-大模型-应用”的“三位一体”战略,跑步式进入商业化发展进程。
02
商业化的“冰山逻辑”
看不见的生态战争
财报中“生成式AI收入增长”的显性数据仅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战争隐藏在水面之下——一场关于生态主导权的隐形战争早已打响。商汤的战术可概括为“向下扎根本土化基建,向上穿透垂直场景,横向构建开源联盟”,其战略意图是成为AI时代的“基础设施运营商”,而非单纯的软件服务商。
沙利文指出,GenAI技术栈将呈现模块化、标准化、平台化、简易化、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MaaS(模型即服务)的广泛推广还将重构生成式AI的商业化生态。同时,作为一项底层创新技术,GenAI还将催生全新类型的信息商品,有望造就出全新的产品时代和超级产品。
申万宏源研究证券表示,在当下GenAI智算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商汤通过“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模式协同发展,能够更大发挥软硬件性能。DeepSeek 验证了工程化重要性,而商汤模式,在理解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化和算法协同优化创新才能在低成本下将模型性能发挥极致。
商汤在生成式AI的商业化也算是走在了时代的潮头。在“一基两翼”的战略应用布局下,商汤“日日新”大模型重点打磨生产力工具与交互工具两个方向的应用与产品。
在虚拟社交场景,与阅文集团合作的“筑梦岛”平台,利用拟人大模型构建沉浸式交互体验,探索数字社交新范式。而“企业助手”日处理Token数超35亿,触达1000万开发者,成为国内增速最快的AI办公工具。这种“性能升、成本降”的剪刀差效应,为商汤规模化商用铺平道路。
商汤的护城河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优势,而是构建在技术、数据、场景的协同飞轮之上。原生多模态融合、FP8训练等底层创新,使其在关键技术上领先行业;除了在生成式AI的商业应用外,在政务、医疗、汽车等场景的落地,持续反哺高质量行业数据,形成“越用越聪明”的正循环;而在智能座舱、智慧城市等赛道,市占率已然呈现头部效应,正在加速资源向龙头聚集。这种“技术催生场景,场景沉淀数据,数据反哺技术”的闭环,构成了动态增强的竞争壁垒。
所以说,“三位一体”战略不仅是商汤的战略路线,更是AI产业化的方法论。商汤通过“大装置+大模型”的协同验证,证明了这种能力将从赋能开源生态,转向自研模型的想象空间,商汤生态加速成型。
自去年12月商汤完成“1+X”架构战略重组,重新锚定战略方向与核心领域后,在国泰君安看来,商汤的战略重组,拟通过核心业务的技术溢出效应,为生态企业提供长期支持,形成“生态反哺平台”的闭环模式,建立竞争壁垒,并巩固其AI产业化的领导地位。
03
资本的博弈
技术溢价与盈利焦虑的拉锯战
资本市场对商汤的估值逻辑正在发生质变——从短期营收转向AGI时代的生态位押注。
机构普遍认为,随着AI商业化时代的加速到来,商汤在大模型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落地能力将推动企业价值进入释放周期,激活生态企业潜力、释放协同创新价值,有望形成业绩、估值双双提升的“戴维斯双击效应”。
当申万宏源、华泰证券等机构频繁给出“买入”评级时,资本市场对商汤的估值逻辑已发生本质变化——从关注短期营收转向押注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态位。这种认知革命的背后,是商汤通过“三位一体”战略展现出的稀缺性价值。
华泰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商汤的“三位一体”战略本质是AGI基础设施的预演。全国联网的智算节点,可支撑未来万亿参数级模型的训练需求;日日新体系的模态融合能力,是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路径;垂直场景的深度渗透,则为AGI技术提供了价值验证的“试验田”。
这种布局的长期价值在于:当技术奇点降临时,商汤将成为少数具备全栈能力的“送水人”,其角色类似于云计算时代的亚马逊AWS,通过提供底层能力获取持续性收益。
对于商汤的可持续盈利前景,商汤科技管理层展现出对公司前景的持续信心。根据公开资料显示,3月27日,董事长兼CEO徐立、联合创始人徐冰以每股均价1.49港元共增持1000万股,涉资约1490万港元。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商汤的实践为中国AI产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单纯的技术领先不足以构建护城河,唯有将技术嵌入产业毛细血管,才能实现价值的指数级释放。商汤的野心已清晰可见——成为AI2.0时代的“连接器”,通过技术输出,构建跨行业生态联盟。
而这场始于算力、忠于场景、成于生态的进化之旅,或许正是中国AI崛起的最佳注脚。
在可见的未来,商汤的“三位一体”战略或将催生新的产业范式:AI不再是与传统行业对立的“颠覆者”,而是成为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无声却深刻地重塑每一个经济细胞的运行方式。而当这一天到来时,2024年的财报或许会被视为一个新时代的起点——在这里,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将会终于握手言和。
(责任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