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团队在《自然》发表颠覆性成果,锂电池寿命有望大幅提升】锂离子电池作为能源命脉,支撑众多领域需求,但自 1990 年商业化以来受限于根本性矛盾。2 月 13 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院士与高悦团队在《自然》发表成果,提出“外部锂供应”技术。通过向电池注入新型有机锂盐,使商用锂电池循环寿命突破 11818 次,容量保持率 96%,提升 1 - 2 个数量级。团队创新设计出锂载体分子,核心是三氟甲基亚磺酸锂,其具备精准分解、普适兼容、工业友好特性。“注射”老化锂电池使其“返老还童”过程包括配液、注入、活化、净化四步,无需拆解电池,现有产线增加注液工序即可升级。使用该技术,电池充放电上万次仍接近出厂健康状态,循环寿命大幅提升,且打破电池材料含锂束缚规则。目前锂载体分子已通过初期实验验证,预计在电池总成本中占比不到 10%,具备大规模商用潜力。
(责任编辑:郭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