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3张表读懂资产配置的奥秘

2023-10-05 星图金融研究院 微信号
语音播报预计10分钟

  正如月有阴晴圆缺,经济也经常呈现出冷暖交替、高低起伏的周期性变化。在经济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股票债券、商品、现金等大类资产往往也会“轮流坐庄”,在不同阶段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因此,投资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收益,在各类资产之间“调兵遣将”也是不可或缺的。

  说到大类资产配置框架,就不得不提到经典的“美林时钟”。2004年,美国最著名的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在回溯美国30多年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创立了“美林时钟”。该理论基于需求侧变化,认为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基本面和货币政策也会相互作用,进而影响股票、债券、商品、现金等大类资产的收益率。投资者可以通过识别周期转换的重要拐点,调整资产配置,从而获取超额收益。

  “美林时钟”主要依据产出缺口和通胀两个指标,将经济周期依次划分为衰退(低增长+低通胀)、复苏(高增长+低通胀)、过热(高增长+高通胀)、滞涨(低增长+高通胀)四个阶段,并提出在“衰退—复苏—过热—滞涨”的循环往复中,债券、股票、大宗商品、现金将会依次呈现出“超出大市”的表现。

  经济下行,通胀下行,央行被迫放松货币政策,避险情绪高涨、政策利率走低共同推动债券表现突出;之后,经济回暖,公司业绩回升,宽松政策尚未退出,流动性较为充裕,股票实现“戴维斯双击”,成为此阶段的最优选择;再之后,经济继续增长,通胀过高,货币政策趋紧,与通胀息息相关的大宗商品明显走牛;最后,经济转为下行,企业业绩下滑,通胀维持高位,货币政策易紧难松,此时最好持有现金,以守代攻。可以看出,在经济的不同阶段,债券、股票、大宗商品、现金会呈现出交替领先的状况。

3张表读懂资产配置的奥秘

  历史数据同样支持“美林时钟”对于大类资产价值的判断。过往研究表明,选取美国1970-2020之间50年的经济数据,研究比较股票、债券、商品、现金等四大资产在不同经济周期的收益率,可以发现其收益率表现与“美林时钟”研究基本符合(滞涨时期,商品价格波动较大,故美林证券并不推荐持有商品)。

3张表读懂资产配置的奥秘

  不过,“美林时钟”在中国也表现出了水土不服的状况。相较其在美国优异的预测效果,“美林时钟”在中国大类资产轮动方面适用性相对较差,这主要是源于中美两国在经济结构和政策目标上的差异。一方面,美国消费在GDP占比接近70%,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中国经济增长更为依赖投资拉动,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济上政策驱动的性质也更为浓厚;另一方面,美联储大体上仍依据泰勒规则行事,主要关注经济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而中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可能受到更多因素的限制,需要兼顾到多重目标。此外,“美林时钟”主要是基于需求侧分析,很难反应供给端变化对资产价格的冲击,例如过去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落后产能出清带来一波“商品牛”行情,这显然就超出了“美林时钟”的分析框架。

  国内更适合将“美林时钟”改进为“货币—信用框架”。一方面,相较于不易得的经济数据,金融数据获取方便,统计全面,真实性也相对较高,更适合作为周期划分的参考;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以授信为指标,可以很好地衡量社会总需求变动,反应当前经济主体对于未来预期的乐观程度,同时也更适合我国“投资拉动”的经济模式。研究表明,采取“货币—信用框架”,对于大类资产收益率预测的成功率大幅提升至70%以上,表现出了较好的指导效果。

  “货币—信用框架”主要是通过货币松紧和授信增速来划分周期。经济下行时,货币放松,实体需求不振,融资较弱,经济处于“宽货币/紧信用”阶段;之后,经济回暖,货币稳健,企业业绩上升,融资回升,经济进入“宽货币/宽信用”阶段;再之后,经济持续增长,通胀高企,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企业预期乐观,融资旺盛,经济转到“紧货币/宽信用”阶段;最后,经济下行,通胀持续,利率高位,企业业绩下滑,融资减少,经济呈现出“紧货币/紧信用”阶段。

3张表读懂资产配置的奥秘

  总得来说,“美林时钟”也并非无懈可击,其结论成立需要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不过,“美林时钟”最大的价值,主要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上而下配置资产的思维。通过把握经济周期的位置,在各类资产之间挪腾转移,布局各阶段最为突出的优质资产,获取超额收益。这或许才是我们从“美林时钟”获得最为实用的启示。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300033)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封面图来自壹图网。

  (可在“星图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进群”,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免费加入星图金融研究院读者交流群,群内每日分享市场观点。)

  编辑:孙江永  刘悦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刘畅)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