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冲刺IPO:一年增长13倍,“卖药的”思派如何押注保险业务?

2021-08-25 和讯名家
语音播报预计23分钟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可以预见,未来“产品+服务”的模式将成为保险行业的主旋律,而跨行业的协同,将是奏响这一曲最为关键的琴弦。

又一家医疗公司准备上市了:医疗健康管理平台的思派健康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其中,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及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各行各业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冲击。可以预见,医疗也将是被数据的整合、分析“改造”的最为彻底的行业之一。

虽然放眼整个医疗行业,新技术的冲击还没有转化成明显的、能跑通的创新模式,但因为潜藏着巨大机遇,医疗行业也得到了资本的青睐。以思派为例,目前其已完成7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平安、腾讯、IDG资本等,融资总额近40亿美元。2020年12月,思派获得了由腾讯和时代资本合领投的近20亿元的E轮融资。

冲刺IPO:一年增长13倍,“卖药的”思派如何押注保险业务?

思派健康融资情况

作为一家“明星企业”,思派经历了几次转型。创立之初,思派健康的主要业务是为医院肿瘤科室提供数据库服务,科研助手团队可以到医院免费帮医生做数据结构化工作;2016年,思派进行第一次业务转型,开始为药企提供临床试验现场管理(SMO)业务;2017年,思派进行第二次转型,加入了目前属于PBM板块的DTP药房业务;2019年,在医疗与保险联系越发紧密的大趋势下,思派开始布局创新支付领域,开展保险业务。

而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独角兽,此次思派健康将要上市的背后,与保险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深陷亏损“旋涡”

整体来看,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8年到2020年,思派健康的总收入分别为1.33亿、10.39亿、27.0亿,同比增长680.9%、159.8%。可以说,乘着数据的东风,踩着DTP药房的业务,近三年的思派健康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硬币的另一面,与总收入一起呈上升趋势的,还有亏损额。这三年,思派健康分别亏损2.42亿、5.96亿、10.42亿。

冲刺IPO:一年增长13倍,“卖药的”思派如何押注保险业务?

思派健康总营收情况

到了2021年,在今年一季度,思派健康总收入7.65亿,毛利润为5.17亿元。不难看出,与新兴互联网医疗处境相似,思派至今还未走出亏损旋涡。

具体到业务上,思派健康主要通过自身技术平台及数据赋能的营运能力,链接中国医疗健康系统中的患者、医生、医疗机构、制药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支付方,并提供明确的价值。目前,思派主要经营三大板块的业务:医生研究解决方案(PRS)、药品福利管理(PBM)以及供应商与支付方解决方案(PPS)。

以2020年全年收入计算,思派的PRS板块经营着最大的肿瘤临床试验现场管理组织(SMO),PBM板块拥有最大的私营特大药房。另外,截至2021年6月30日,思派通过与中国100多个主要城市的医院、全科医生及专家合作伙伴,为近一千名加入其健康保险计划的会员提供PPS。

落脚到保险行业,思派在两方面提供价值。一方面是利用其专有的数据分析能力,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其PPS板块为会员提供院前就医指导和院后支持,帮助用户选择合适的医院、专家及药物,节省自付费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支出。

表面数据,实则卖药?

虽然表面上三大业务互为补给,且各有所长,但在最现实的营收问题上,三大业务表现不一。以近三年业绩来看,最先布局的PRS业务收入分别为0.78亿元、1.73亿元和1.86亿元;2017年开始涉猎的PBM业务,收入分别为0.54亿元、8.64亿元和24.82亿元,其地位也一路水涨船高,占总收入比重由40.89%、83.12%上升至2020年的91.94%;最晚进入的创新支付领域,2019年、2020年收入分别为222万元、3199万元。落脚到与保险最为相关的两大业务板块,PBM逐渐成为思派的当家业务,是收入之“最”,PPS业务614.84%、1343.55%的增速,则显示出其是最具冲击力的。

冲刺IPO:一年增长13倍,“卖药的”思派如何押注保险业务?

思派健康各业务板块营收情况

其中,在PRS业务板块,支持制药公司从I期到IV期临床试验的药物研发过程的SMO业务贡献了PRS大部分的收入,同时思派还为上市后创新药物提供真实世界研究(RWS)服务。因为这一板块业务主要在线下开展,因此在疫情的影响下,营收增速由2019年的121.08降至2020年的7.19%。

而大家所熟悉的PBM业务,在近三年逐渐成为思派健康营收的顶梁柱。具体说来,思派的PBM业务线包括特药药房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增值药师服务,专注于治疗肿瘤及其他危重疾病的特药。

冲刺IPO:一年增长13倍,“卖药的”思派如何押注保险业务?

截至2021年6月31日,思派已在中国除西藏及青海以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经营81家特药药房,其中30家已自当地医保管理部门取得医保双通道资质,同时,特药药房也与主要保险公司建立起直付机制,为患者提供额外的支付解决方案。

到2020年底,思派与550多家药企和分销商合作,提供多种专科药物,以肿瘤药为主,SKU总共261种。而在强化药师服务及优化随访评估服务体系的进程中,思派每家门店的月销售额由2018年的0.4百万元、2019年的1.3百万元,增至2020年的2.7百万元,已经高于老百姓(603883,股吧)等传统线下连锁药店2020年全年单店的销售额。

冲刺IPO:一年增长13倍,“卖药的”思派如何押注保险业务?

思派特药药房单店平均月收入

最“赚钱”的,与最具冲击力的

实际上,类似的PBM模式在国内的应用也有很多家公司在探索,站在保险行业的角度,对此类扮演第三方管理者的角色也并不陌生。而对于思派来说,虽然目前这一业务板块贡献了超九成的营收,但前路仍是任重而道远,保险作为支付方,是思派不得不涉猎的领域。

首先,PBM业务的销售成本一直占着思派总成本的大头。另外,按成本组成来看,特药采购,又是支出的绝对核心。根据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近三年思派在PBM业务板块的支出及增速,与特药采购成本的步调基本一致。2020年,PBM业务板块的销售成本增至23.42亿元,占总成本的93.21%。

冲刺IPO:一年增长13倍,“卖药的”思派如何押注保险业务?

这很大程度上也显现出了特药的特性:品类少、采购量少、且价格高昂。这里我们以模式较为成熟的美国市场为例,虽然相关业务板块主要提供的都是特药服务,但我国特药药房的主要营收来源大部分是未进入医保,或是只有在公立医院购买才能给报销的药品。更不用说相比较之下,另一在美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支付方——保险公司,在特药领域的存在感更弱。在特药这个以紧密性为最大特点的产业链中,支付方的“掉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派的用户数量,进而影响到思派对于上游药企的议价能力。而与药企谈下来的折价,恰恰又是特药药房最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反应在该业务板块的毛利率上,2020年,这一数字仅为5.5%。在这一数据层面上,PBM反而成了“拉后腿”的那一个。

冲刺IPO:一年增长13倍,“卖药的”思派如何押注保险业务?

各业务板块毛利率

其次,不同于普通药品,特药因疾病的复杂性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也会更高。在这一市场需求下,围绕特药药房所提供的增值服务势必将有更高的专业性要求,短时间内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只会越来越高。

对于思派来说,表面上占据绝大部分营收的简简单单的“卖药”,实际上并不简单。另外,特药的物流、仓储条件一般也比普通药品要求要高,毫无疑问,随着覆盖肿瘤药物等品种的增加,相关支出也将更多。

虽面临诸多难题,但PBM业务短期内仍将是思派营收的大梁。根据灼识资讯报告,中国特药市场于过去几年稳步增长,由2015年的1470亿元增加至2020年244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7%。尤其是,2020年肿瘤特药为中国特药市场最大份额的特药,占总市场份额62.2%。预计到2030年,中国特药市场将进一步达到11171亿元,2020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4%。

因此,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自身营收角度,很大程度上思派的PBM业务板块“不得不”继续做下去。而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虽然思派的30家药房已取得医保双通资质,但整体与支付方的联系仍不够紧密,价格或成为阻碍用户数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思派需要在自身业务板块中加重保险公司作为支付方的角色魅力。

据报道,2019年,复星联合健康推出的“乳果爱”以及太保安联推出的“粉红守护”两款乳腺癌复发险产品,均由思派健康提供精算、风控和服务支持。

如果说PBM业务板块是思派最“赚钱”的业务,那么PPS就是毛利率最高、增速最快、最有冲击力的板块。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板块的布局中,保险公司仍将扮演关键角色。

一方面,思派的健康服务网络涵盖中国100多个主要城市1100多家三甲医疗机构、42000名医生及500家体检机构,连接其特药药房服务,目前思派为约一千名个人会员及五百名企业客户提供服务。

其中,针对企业,思派提供“保险保障+自建医疗服务体系”的一站式健康管理解决方案,为企业员工提供会员健康福利。具体保障内容包括员工的医疗费用、重疾赔偿、伤残及死亡赔偿,同时,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体检定制、报告解读、重疾绿通、用药指导等。

冲刺IPO:一年增长13倍,“卖药的”思派如何押注保险业务?

图片来源:思派健康官网

另一方面,借助其在数据方面的积累和精算能力,思派积极参与了惠民保产品的设计和运作。目前,思派累计合作保司30+家,对5亿+人次、100+城市的医保数据进行分析,完成了30+城市产品精算测算。其中,由思派健康提供技术服务支持的惠蓉保,2021年度参保总人数达390万,80岁以上的参保人数近7万人,百岁及以上老人135位。

总结来看,PRS业务的开展促使思派积累了庞大的数据量以及相对应的分析能力,以便在PBM、PPS业务板块中的产品设计等环节输出;PBM则延续了思派在PRS业务中与药企的合作,将产业链各环节链接起来,打通支付环节;而通过布局健康保、惠民保等保险领域,可以进一步提升其特药药房、药师服务的影响力。可以说,三个业务板块各占据一个点,连成了一个最具稳固性的三角形。

冲刺IPO:一年增长13倍,“卖药的”思派如何押注保险业务?

实际上,在技术的冲击下,保险与医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思派的业务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最会赚钱的,还是最有冲击力的业务板块,都与保险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保险也很明显将是思派接下来发展的重点。除去思派健康,保险行业的老熟人圆心科技、镁信健康等企业也都在今年先后完成大额融资,在保险行业中进一步寻求合作。

而反过来说,保险行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更多的体现与此类医疗企业的协同性。虽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保险行业已逐渐度过人口红利期,产品之外,用户更加追求完善服务的提供。可以预见,未来“产品+服务”的模式将成为保险行业的主旋律,而跨行业的协同,将是奏响这一曲最为关键的琴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