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中美经贸竞争,攻守已经易势

2021-06-22 和讯名家
语音播报预计30分钟

  自2018年3月美国单方面发起对华贸易战开始,美国在贸易、科技、政治、军事等各领域加紧对华施压。中美之间经过3年来的贸易纷争,有争吵、有过招、也有激烈对抗,结果却是美国不但没捞到好处,反而越打越依赖中国。

  最近,美方一面忙着与盟友和G7拉关系,建立对抗中国的小圈子;一面频密与中国进行经贸领域高层次沟通,讨论重启双方经贸合作。

  在笔者看来,当前美国经济遇到麻烦了,美国有点儿“坐不住了”。

  眼下美国国内经济状况已显示出通胀持续高涨、债务不可持续、金融风险加剧、供应链受阻等危机信号,而中国在取得防控疫情战略胜利的条件下,经济快速从疫情冲击下反弹,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制造产能,成为稳定全球供应链和支撑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可靠力量。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刻逆转,2020年新冠疫情的世界大考加速了这场深刻变局。中美博弈的大局日益明朗,美方在经济复苏、贸易、金融等方面更多有求于中国。中美经贸竞争,攻守已经易势。

  1

  贸易战的尴尬:越打越依赖中国

  现在回望美国3年来对华贸易战的效果,美国不仅没有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也没有实现缩减对华贸易逆差、促进制造业回流的初衷。讽刺的是,美国政客不遗余力地叫嚣和推动“与中国脱钩”,最终却无奈地发现:对中国是越打越依赖。离开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美国经济基本玩不转。

  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政府以回应“中国不公平贸易做法”为由,提议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最高500亿至600亿美元的关税,并限制中国在美国的投资。4月3日,白宫宣布对约1300种中国产品清单征收25%的关税。自此,中美贸易冲突不断升级。

  截至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签署,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的2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随后对另外1120亿美元商品,加征15%的关税。同时威胁,如不能达成协议,剩余约1560亿美元商品也将加征15%关税,2500亿美元商品的25%关税还可能增加到30%。

  2020年1月15日,在中美签订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将1120亿美元商品的15%关税降为7.5%,中美贸易战暂时休战。

  中美贸易战开打三年,对中国整体出口并未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对美出口除了2019年有所下降,其余两年都保持了稳定增长。2018年中国对美出口47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3%;2019年对美出口4185亿美元,下降12.5%;2020年对美出口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在对中国出口大幅加征关税的情况下,美对中贸易逆差不降反增。2020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扩大,达到3169亿美元,上升7.1%;比贸易摩擦之前的2017年增加了14.9%。中国重回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美国的对华贸易战,也没能遏制中国整体出口的增长。中国不仅对美出口实现增长,对世界出口也稳步增长。2020年中国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全年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成为疫情之下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以美元计算的外贸顺差5350.3亿美元,是1950年以来第二高纪录。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在全球份额再创新高,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东盟、欧洲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

  进入2021年,随着美国疫情控制逐步好转,美国消费快速反弹,经济复苏加快,中国对美出口势头更加迅猛。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5月中国对美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长为49.8%,美国对中国进口的需求有增无减,原因是美国自身产能、供应链瓶颈和本土劳动力供给不足。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所梦想的“制造业回流美国”也没有发生。上海美国商会2020年9月公布调查显示,在340多个受访成员企业中,约92%的受访者表示将继续在中国经营。在中国拥有或外包制造业务的200多家受访企业中,有70.6%表示不会将生产环节迁出中国。

  相反,美国企业在华投资热情持续上升。《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显示,大约7成的美国企业对中国未来5年的市场有绝对的信心。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7月,美国在华新设企业达860家,是外商在华新设企业最多的国家。据英国分析公司Mergermarket的统计,从2020年1月到10月美国公司在华并购投资增长69%,达113.5亿美元。

  外国投资者更加看好中国,全球资金加速流入中国。2020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增长4%,达到1630亿美元,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吸收外资占全球比重提升至19%。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在其2020年出台的《美中经济关系》研究报告中警告称:如果两国经贸摩擦持续升级,或者美国寻求与中国显著“脱钩”,会进一步冲击美国企业供应链和生产率,并对美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造成长期损害。

  2

  高关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对中国商品施加高关税,是美国贸易战的一个筹码。特朗普一再吹嘘,加征关税能够轻松使中国付出数百亿美元的成本。这实在是自欺欺人。实际情况是,美国的高关税并未影响中国几何,反而使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很受伤”。

  根据评级公司穆迪5月发布的一份投资者服务报告,在美中贸易战中,美对华加征的关税成本大多由美国企业承担,美国进口商承受了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当中的超 90%成本。换言之,这些受影响的进口商对同一件中国商品需要比此前多付出 18.5%的价格,中国出口商则少拿了1.5%。如果关税不取消,美国零售商们的压力可能会攀升,增加的成本将转嫁到消费者价格中。

  穆迪报告还指出,中国对美商品加征的关税让美国的出口商也蒙受损失,原因是被中国加征关税的美国商品,中国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进口,这让美国的出口商不得不承担部分关税成本。

  在美国对华进口需求难以找到替代的条件下,高关税不太容易伤害到中国出口,却显著加重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负担,增加了美国自身的成本,实在是一出现实版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作为全球最大商品进口国,进口关税会对美国国内价格水平产生一定影响。在对华贸易战之前,较低的关税水平成为维系美国长期低通胀的因素之一。在全球产业链受限、中国生产一枝独秀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多为刚需。例如中国取消对钢铁产品出口退税后,中国输美钢铁价格随即大幅上涨。美国提高对华商品关税,增加的成本大部分不得不由美国进口商承担。

  钢铁产品的大幅上涨推动了 4 月生产者价格的巨大涨幅,使美国企业不堪重负。而汽油、食品、汽车、住房和电脑等消费品价格上涨大幅推高了消费者物价指数,中下层民众生活受到明显影响。

  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美国目前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平均征收 19.3%的关税,而对世界其他地区进口的商品平均征收 3%的关税。随着美国疫情趋稳,民众对消费品和其他生产需求强劲,导致从美国木材到计算机芯片都出现严重短缺。美国劳工部的报告显示,4月份美国进口价格连续第六个月上涨,同比涨幅达到10.6%,为过去十年来最高水平。

  对通胀的担忧,使得美国企业和政客开始无法淡定。两党议员和企业纷纷呼吁减免进口关税。4月近40名美国参议员组成的跨党派团体要求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启动一项程序,以推动美国企业从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中获得豁免。近期,白宫经济官员也表示正在综合权衡是否应该降低进口关税来应对通胀上升。

  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已经不灵了,反而令美国自食其果。对于加征关税,中国可以泰然处之,而美国自己恐怕先撑不住了。

  3

  奉陪到底!中国的底气何来?

  2018年贸易战烽火初起之时,面对美方无理霸蛮和咄咄逼人的贸易挑衅,中方给予针锋相对的强力回击。《人民日报》连续发文表示:中方坚决反制任何挑衅,有足够能力奉陪到底。

  也是在3年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曾预言:如果美国要和中国脱钩,结果将是美国自我孤立、与世界脱钩,中国和全世界其他国家将形成一个共同体系,继续维持经贸往来与技术合作。

  彼时中方的强力回应,林毅夫先生的预言,今天都得到了应验。

  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之所以无法撼动中国经济,原因就在于中国有强大、雄厚的产业支撑,中国经济有广阔的纵深,有国内、国际市场庞大的回旋空间,而美国自身经济结构注定无法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美国是消费型社会,自身除了少部分高利润的高科技产品的产能外,一般消费性工业产品大部分依赖进口。而中国制造能力无所不包,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产能相当于美国、德国、日本之和,提供了约占世界30%的工业品。

  特别是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成功,更加突显了中国产业链的安全和独具优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复苏不可或缺的重要稳定力量。当下,尽管一些国家加快疫苗接种,疫情大蔓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全球疫苗接种不平衡,新冠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全球陷入供应链危机。曾被西方国家寄予厚望用以取代中国制造和围堵中国的印度,在变异病毒侵袭下濒临崩溃,工业生产停顿;东南亚国家疫情告急,日本防疫重新进入紧急状态。

  目前全球生产和经济活动可谓“冰火两重天”。在疫情使多数国家制造业陷于瘫痪或半瘫痪的情形下,全球订单纷纷转移到中国。中国各港口运输繁忙,一线航线价格上涨近10倍仍然“一箱难求”。中国制造成为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屈指可数的可以指望的依靠。

  新冠疫情的世界大考,成为加快世界经济格局重塑的分水岭。中国制造、中国产业链和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美国要实现经济稳定和复苏,从供应端和市场端都离不开中国,这都增加了中国在中美经济博弈中的筹码。

  反观美国,经济表面上复苏加快,但实际外强中干。长期存在的实体产业的空心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社会分配两极化等结构性矛盾逐渐侵蚀美国经济肌体的健康。而随着去年以来美国货币超宽松和财政强刺激措施密集推出,美国经济“虚火上升”,如今各种病灶一同爆发,美国经济已陷四面楚歌,走在危机的边缘。具体来说:

  财政赤字和债务大爆炸。2020年美国国债总量增加4.55万亿,约为上年的3倍,目前美国国债总额已突破2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GDP的30%。而拜登政府大手笔的经济救助计划、家庭与就业计划、基建计划、竞争与创新计划,还在等米下锅。

  疯狂印钞逼近极限。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突破8万亿美元,比2020年初几乎翻番,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万亿美元左右增长了7倍。美债收益率飙升,美债扩张和无限印钞面临天花板。

  29年未见之高通货膨胀急火攻心。5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跃升至5%,为2008年8月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升3.8%,为1992年以来最大年度涨幅。专家警告,美国即将到来的通胀可能直逼1970 年代。

  股市泡沫风险史无前例。美国股市总市值与GDP之比突破200%,不仅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股市高估极度夸张。股市风声鹤唳,一遇风吹草动,随时面临类似去年史诗级四次大熔断的崩盘危机。

  美国要解决经济上的这些病症和危机,都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中美经济博弈,中方已经把握主动。

  4

  美国该放弃对抗思维了

  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几乎推倒了特朗普时期的全部内政外交政策,唯独对华强硬的路线没有改变,有些方面甚至变本加厉,尽管表面上的操作稍微比特朗普时期显得规矩和理性一点。

  拜登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最大竞争对手”。拜登声称中美之间将是“激烈竞争”的关系,这为中美关系定了基调。负责美国外交事务的布林肯则把中美关系表述得更加具体:“竞争、对抗、合作”。

  竞争,如果是竞技场上的公平、良性竞争,中国人民从来不怕。中国的崛起,全靠自己的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艰苦奋斗而得来,从来没有像某些自诩的“文明人”那样,靠海盗、殖民、屠戮、战争等行径掠夺别国。我们反对打着“竞争”的旗号,使绊子、出阴招、没底线的恶性竞争。

  像特朗普那样不惜动用国家紧急状态法,倾举国之力,打压华为等我国高科技企业,把断供和技术封锁用到极限,这种卑劣的手段彻底揭下了美国自我标榜的“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的假面。拜登政府不仅没有取消这些霸凌的贸易限制,更毫无底线地炮制新疆“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世纪谎言对中国进行打压、围堵,重新掀起“新冠病毒溯源”的政治操弄并纠集其它国家围攻中国。这哪里是“竞争”?是赤裸裸的下三滥手段。

  就在美方与中方通话不久,拜登签署了一项行政令,将 59 家中国公司列入投资“黑名单”,禁令范围比特朗普时期有所扩大。

  美方这些行动表明,拜登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主基调仍然是对抗与遏制,暴露出美国依然以世界领导者的傲慢姿态和例外主义本性与中国打交道。

  美国视中国为最大竞争对手和威胁,这已经成为美国精英集团为数不多的共识。美国与生俱来的霸权、冷战、零和思维,渗入骨髓的好胜、傲慢基因,决定了他们没有共赢的概念,中国的发展就构成了对他们霸权的挑战。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美国会不择一切手段全力对付中国。这不是特朗普或拜登个人的意志,他们代表的是美国精英集团,还有身后长期怀着种族优越感和傲慢心态的普通民众。

  普京总统最近说过一段话:“一个国家一旦变得更强大,它的对手就会立即找到试图限制其发展的理由。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满足那些试图遏制我们的人的胃口,威慑仍然会继续下去。因为我们的许多对手,根本不需要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这段话对我们认识某些国家的本性,给了一个极为贴切的警示;对一些仍然对美国抱有幻想的人,也是一针最好的清醒剂。

  5

  结语

  过去三年中美在经贸领域的交锋,中国对美国对华的战略转向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面对美国单方面掀起的各种惊涛骇浪,中国冷静从容应对,经受住了考验,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稳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发展道路更加自信,也找到了新阶段正确的发展方向。

  无论外部世界如何风云变幻,对于中国来说,保持战略定力,按照自己的方向和道路坚定前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咬紧牙关实现科技自主与创新驱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和扩大国际合作的朋友圈,中国就能无惧外部各种风浪,无惧任何威胁和挑战。

  中美激烈竞争还会长期持续。中国期望与美国能够有更多合作,如果美方还有愿望与中国合作,必须放下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姿态,与中方相向而行,合理照顾彼此关切,不能单方面提条件、拉清单。

  如果还是要对抗,面对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的挑衅与打压,中国也将无惧面对。中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实力,能够坚决捍卫自己的核心利益和发展权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佳佳)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