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巨骗坐牢至死,他的祖师爷却笑了

2021-04-16 和讯名家
语音播报预计21分钟


文丨曹甲清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投资诈骗主角,2021年4月14日在监狱中死去了。

尽管他的诈骗金额高达650亿美元,被判服刑多达150年,但庞氏骗局的开山鼻祖,却另有其人。

巨骗坐牢至死,他的祖师爷却笑了

01

只想不劳而获的烂仔

随着汽笛的长鸣,一个意大利烂仔从船上走了下来,踏上了美国波士顿的土地。

1903年的这一天,没人留意这个外形普通的烂仔。因为谁都没有想到,他将在这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并因对“庞氏骗局”的开创而遗臭万年。

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投机商查尔斯?庞齐(Carlo Ponzi)。

上岸之前,他的全部家当赌得只剩下了2.5美元。

这个一心只想着不劳而获的烂仔,不得不到一家饭店做起了服务员。然而很快,他就被开除了,原因是偷窃和私吞找零。

1907年,烂仔来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做起了银行雇员。然而很快,他就被判处了三年监禁,原因是中饱私囊和伪造支票罪。

1911年,烂仔刚出狱,就在回美国的火车上,卷入了一宗人口偷渡案,又蹲了两年监狱后,才重获自由。

其后,庞奇回到波士顿。这一次,他换了一个马甲,但并不是为了改过自新,而是为了伺机掀起更大风浪。

这一回,他做的是进出口贸易。他的注意力,落在了一个叫回信券的东西身上。这是一种可在国际间流通的邮政票据:寄信人出于种种考虑,在去信中夹带一张回信券,收信者就可以用它在当地邮局兑换邮票。

理论上,由于汇率的存在,如果在欧洲用美元兑换当地货币购买回信券,再拿到美国来换邮票卖,会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

但在实际操作中,在购买和兑换等环节上都存在名目繁多的常项支出,微薄的利差将被抵消得无影无踪,赚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作为资深的职业骗子,庞齐却根本不管实际操作的困难。在他的心目中,只要把“理论上”的故事讲深讲透,就足够了。

这一点,熟悉汪振东、焦英霞、白俊才等国内集资诈骗主角,以及被上市公司的美妙“故事”割了一茬又一茬的投资者们,应当都深有感触。

就在看到回信券的那一刹那,昔日在银行打工所获得的商业秘密,突然在庞齐的脑海中灵光闪现:用空手,套白狼;借新钱,还旧债;拆了东墙,补西墙。

巨骗坐牢至死,他的祖师爷却笑了

02

波士顿人排起了长龙

因此,严格意义上说,非法集资的鼻祖,还轮不上庞齐,而是历史更为悠久的金融机构——银行。当然,此处特指最为初生的那些准银行机构。

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寺庙、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寺庙,就已经有了经营保管金银、收付利息、发放贷款的机构。

中国在7到10世纪初期的唐朝,也出现了办理金融业务的独立机构。明朝中叶出现的钱庄和清朝产生的票号,实际上都具有银行的性质。而且,早期的银行,大多是私人机构。

即使是经过成百上千年发展的现代银行,有着庞大而复杂的管理运营体系,其得以运行的核心秘密,仍然没有逃出庞齐所取得的“真经”:用空手,套白狼;借新钱,还旧债;拆了东墙,补西墙。

不过,现代银行跟庞齐们的集资诈骗相比,前者在国家信用或者大财团信用背书的前提下,建立了严格而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在严格控制利差和存贷款规模等手段下,具备高度抗风险能力。

后者却一味地以过高的利息吸引投资者,吸引到的投资者和存款越多越好,窟窿只会越来越大。

在集资诈骗主角们的眼里,根本没有风控体系什么事儿。1919年,一穷二白的庞齐,说干就干。他用东拼西凑,借来的钱,成立了一家证券交易公司后,开始在美国各大报纸上投放广告,并四处游说:

各位老少爷们,各位父老乡亲,一个巨大的财富增值机会,已经摆在了你们面前:购买国际邮政代金券,45天,就可以赚到投资额的50%;3个月,就能让你的投资翻番。这等好事,千载难逢,赶快行动起来吧!

那些个汤姆大叔和山姆大妈,生在资本主义之下,长在新大陆之上,并非个个都是不知投资为何物的白丁。最初,他们半信半疑,交头接耳,评头品足,看的多,买的少。然而,45天后,当收益按时而足额地送到那寥寥无几的几个大胆尝鲜的投资人手中时,人群沸腾了!

先期投资的那几个人,乐颠颠地连本带利地追加了投资。此前一分钟还在观望的大批量的投资者,接二连三地涌了上来。最冷静、最理智的人,仿佛也坐不住了。

如此这般几个回合下来,波士顿人开始在庞齐的公司门前排起了长龙。

回头再看看中国大大小小的非法集资案,不难发现所有的庞氏骗局中,一个重要的共同现象:最初的投资者,多是犹犹豫豫,带着几分懵懂精神冒险入局,并且只进行少量的投资;等到眼见别人或自己准时而足额地获得了回报时,就会按捺不住,并带动更多观望者纵身一跃;在赚取暴利的激动和喜悦中,什么基本常识啦,什么理性质疑啦,统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庞齐的骗局里,整个“投资”过程之中,投资者们连回信券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前期投资者所获得的所谓的“收益”,都来自于后期投资者的投资,如此一层层地向后递延。

然而,已经被乱花迷了双眼的投资者,根本看不到背后隐藏的风险。短短几个月之内,他们就近乎疯狂地为庞齐“筹集”了超过300万美元。

庞齐迅速崛起。炙手可热。投资者们的眼中,他是一个能够点石成金的人。

初战告捷并没有冲昏庞齐的头脑。他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目标:波士顿的汉诺威信托银行(Hanover Trust Bank)。

手法:使劲儿往里面存钱。

终于,庞齐的存款大到了足以要挟这家银行的地步。这时,只要他把所有存款提出来,这家银行立马就会倒闭。

1920年夏天,威逼利诱之下,庞齐投资300万美元,成为了这家银行的掌门人。

03

新闻报道拆穿骗局

不到一年时间,烂仔庞齐就成了波士顿上层社会的一员。

他开始挥金如土,体验着财富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快感。他收买了大批吹鼓手,在各种场合为他摇旗呐喊。

“你是最了不起的意大利人!”有人在公共场合高呼。

“不,哥伦布和马可尼才是。他们一个发现了美洲大陆,一个发明了无线电。”他回应。

“当然,但是你发明了钱!”这个人声音响亮地说。

但是,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几乎被塑造成神人一枚的头面人物,庞齐同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从云端拉了下来。

转折点是一篇新闻报道。

报道中,一个叫丹尼尔的人投诉,他向庞齐的回信卷业务投入了150万美元,庞齐最初成立的证券交易公司,也是靠这笔钱才开办起来的。但是,庞齐却从来都没有向他兑现当初的承诺。

波士顿政府随之介入。表面上,庞齐镇定地交出了账本,并承诺接受审查期间将停止接收投资,但会继续兑付到期利息。暗地里,却实施着另一场阴谋。他向银行股东提出,打算花费1000万美元向政府购买一艘退役商船。

股东们当即否决。他们看穿了庞齐的把戏:他打算把他所得的投资“转移”到这项新业务中,让投资者把他们的投资款兑换成此业务的股份——如果洗钱成功,他的集资诈骗活动就会被隐瞒并合法化。

这时候,被称为第四权力的社会公器们也如约登场了。大量的追踪报道开始轮番轰炸。《波士顿邮报》刊发的一篇调查报道分析到,尽管庞齐为投资者兑现了丰厚的回报,但庞齐并没有投资购买回信券;如果这真是如此赚钱的生意,他为什么还会去“买”银行?

根据所收到的投资计算,庞齐需要买进1600万张回信券,但整个社会中,实际流通的回信券总数只有2.7万张——回信券只是一个噱头,“投资”的本质根本就是骗局。

奢侈的庞齐开始饱尝墙倒众人推的滋味。雇佣的吹鼓手也倒戈相向,爆出了更多猛料:即便是不支付利息,庞齐的资金缺口也已经达到了200万美元;过去两个月,庞齐本人跟欧洲没有任何贸易往来。

随着报道的深入,庞齐发迹前的种种丑闻被一一曝光。烂仔形象大白于天下。

04

徒子徒孙屡屡得手

烂仔破产了,赤字高达500万美元。汉诺威信托银行和他投资的其它5家银行随之倒闭。

1920年11月,庞齐收到两份起诉书,共面临86项指控。最后,他与检方达成协议,承认了其中一份起诉书中的罪名,被判五年监禁。

三年半后,庞奇被释放,马塞诸塞州紧追不舍,继续以剩余罪名起诉他;政府方面意外得知,他竟然还不是美国公民——于是他被列为“不受欢迎的外国人”,并多次被驱逐。

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多次被驱逐的庞齐继续着他的贼性生涯。最终,被永久性地逐出了美国。

后来,庞齐的行骗足迹,辗转到了意大利、巴西、苏联等国家,收获都微乎其微。最后,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中了却残生。

但令地府里的庞齐也要狰狞一笑的是,庞氏骗局并没有随着这个意大利烂仔的去世而消失,而是被一些后来居上的骗子“发扬光大”。

在中国大地上为祸甚烈又一直阴魂不散的传销和老鼠会之类,刚刚去世的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之流,都是集庞氏骗局之大成者。

这些庞氏骗局之所以一次次屡试不爽,屡屡得手,全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和人性的贪婪,向投资者们描绘出一幅幅“低风险、高回报”的美妙画卷。

在传统商业受挫、投资渠道不畅、宏观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庞氏骗局更是蛊惑人心。

这种骗局,主要策略是向投资者编造能够安全有保障地获得暴利的故事。投资者投入的投资款,除了极少数被投入了本质为制造假象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形象工程”之外,几乎全都没有或者根本没有投向任何真正的实体经营。

投资者所获得的收益,全是设局者“借新钱,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第二轮投资者支付的投资款付给最初的投资者,第三轮投资款付给第二轮投资者,依此类推。

尽管设局者和个别投资者可能从中收益,但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并最终打落门牙和血吞。

为了让前一阶段入局的投资者获得承诺的高回报,就必须花大功夫吸引更多的人进入金字塔的下一层。如此构筑起来的金三角架构,极其脆弱。

因为随着窟窿越滚越大,资金链也越绷越紧。这时候,随便来个什么样的风吹草动,有时候,哪怕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谣言,挤兑现象就会发生,庞氏骗局马上就会现出原形。更别提什么经济动荡了。

如同正在高速行进中的飞机,能够被一个小小的羸弱不堪的气球,撞得瞬间就爆炸成灰烬。

即使没有任何意外情况发生,一切都按照布局者理想的状态向前推进,也终有“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的时候。

那时候,为祸将更加惨烈,受害者的悲恸将更加令人肝肠寸断。【《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 百进·校对|然然

声明:文章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对上市公司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请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添加客服微信号fxyayaya,新文章发布12小时后可进行转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经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