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弈原创
文丨黄雅琪
编辑丨雷云霆
迪士尼花费两亿美元翻拍真人版《花木兰》,欲用大制作赢得中国市场,却交出令中国观众纷纷吐槽的失望答卷。中国故事套入好莱坞叙事模式,低幼化二元对抗的故事程式化太重,令观众审美疲劳。《花木兰》与模板化的好莱坞影片同质倾向明显,使其丢失了传统中国故事的魅力。
以情节为导向的好莱坞叙事,横向叙事造成人物弱化,角色的扁平给观众造成疏离。中国故事、西方内核、现代主题,思想杂糅的后果是情节的不合逻辑。电影想要表达的太多,而故事却无法撑起宏大的主题立意。
1
人物弱化
《花木兰》受疫情影响,上映一波三折。档期从3月改为9月,直至9月11日才在大陆院线正式上映。
猫眼专业版显示,《花木兰》上映首日票房5399万,第二日6206万,第三日和第四日票房明显下滑,分别为4146万和1428万。排片占比从38.4%下降至30.6%,票房可谓后劲乏力。
一般情况,一部电影票房至少要达到制作成本的三倍才能收支平衡。电影制作成本高达2亿美元,除去电影院线抽成和电影巨额宣发费用,那么票房需达6亿美元才可能收回成本。目前看来,票房状况不容乐观。被中国观众吐槽“尬”出天际,真人版在叙事模式、人物塑造和商业类型化上都做出了改变,但观众似乎不太买账。
曾经大获成功的动画版《花木兰》在剧情设计上尊重中国传统故事原型,紧紧扣住木兰从军的故事主线,分为木兰从军、军营训练、出征上战场和解救皇帝四个部分。同时,剧情节奏把握到位,环环紧扣,前后情节关系紧密,给人物行为做足铺垫,使得情节过渡自然流畅。
抒情与情感表达,一直为中国传统故事所重视,动画版做到情感维度的充分挖掘。花木兰性格鲜明,情感充沛,动画版对其亲情线、爱情线和友情线做了均衡展现,人物塑造立体。人物感情与故事线索关系紧密,花木兰的情绪从参军到征战的过程中一直都在变化。
反观真人版,采用好莱坞叙事模式,将汉人和柔然人的矛盾置换为正邪二元对立,影片重心变成敌我双方交战。剧情由两方对峙得以横向延展,但纵向的深度挖掘十分有限。
好莱坞叙事模式以情节取胜,人物成为情节发展的附属品,使得“人物跟着剧情跑”。花木兰人物形象弱化, 角色趋于扁平,性格的展现不够充分,甚至出现脸谱化现象,与观众造成疏离感。
花木兰的爱情线在成片后期被删改,亲情线和友情线的展现更少。真人版中父亲没有像动画版一样对花木兰有“心灵导师”式的指点迷津,父女关系刻画太过表面;花木兰在战场上单枪匹马式的作战,生死之交的战友情显然没有体现。或许是情感层面的挖掘不够,缺乏内在的情感支撑,花木兰心理动机不明确,行为显得生硬突兀。
本以为大量动作和武打场面会成为影片一大看点。但“气”的设定、女巫角色的加入,这些呈现的魔幻感,让中国观众直呼电影“变了味”,本希望看到史诗级的历史巨作,结果是毫无“精神营养”的好莱坞爆米花。
好莱坞式叙事、动作场面、魔幻元素——这些植入都出于立足全球的商业化考虑。动作武打的感官刺激迎合西方人的审美,却让影片丢失中国故事里的质朴感动。
2
文化杂糅
这是一部看上去很“中国”,内核很“西方”,主题很“现代”的电影,如此说起来影片确实有些不伦不类。中国、西方和女权主义三种价值观念的杂糅,导致影片缺乏统一的价值基准,造成人物行为逻辑的混乱。
西方语境里,参战的积极性消解了花木兰从军抉择的无奈与复杂性。古代木兰从军是被国家逼迫的无奈之举,面对战争侵袭和朝廷征兵,布衣百姓不得不走上战场。电影中花木兰带着“为家族荣誉而战“的信念走向战场,充满西方精神与昂扬斗志。
木兰从军抉择的处理过于简单,木兰似乎是主动甚至积极加入战争的。积极参战的行为以西方文化的勇敢精神做支撑,却也简单化了木兰从军的心理状态。事实上,木兰从军的抉择过程是艰难的,这一点电影恰恰没有展现出来。
“为家族荣誉而战”的积极参战心理,让国家征兵与个人的矛盾消失了,木兰从军的悲壮性无从体现。木兰参军本是原作《木兰辞》中非常重要的情节,但在影片中匆匆略过,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没有了。
花木兰在战场上脱下盔甲,证明自己的女性身份,与中国古代行为规范相悖。战场上卸下盔甲骑马狂奔,在古代中国语境下完全不可能发生。中国古代女性十分保守,很少会当众暴露身份,再加上基于战场危机四伏的考量,卸下盔甲的行为极其不合理。花木兰脱盔甲证实女性身份,虽然传达了女性主义精神,但如此“西式”的行为表达,明显不符合史实,让观众瞬间跳戏。
此外,西方“原力说”让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烟消云散。影片关于“气”的说法,其核心是“要变强只需要拥有这种气”,与《星球大战》“原力说”如假包换。这与中华文化素来强调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武术精神相悖。在西方式的“气”的概念下,花木兰的战斗力可以瞬间爆棚,花木兰由弱女子蜕变为女英雄的过程没有了,花木兰身上不畏艰苦、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无从体现。
思想杂糅导致影片缺乏统一的价值基准,行为逻辑、心理动机、感情脉络也随之出现混乱,这让中国观众看了如何不尴尬。
3
形式主义
颇似日本艺妓的木兰妆容、宝剑上刻的“忠真勇”汉字、皇帝宝座两侧夸张的金龙造型——这些中国元素的堆砌感太强,与中国古代真实面貌相去甚远。电影呈现的并非中国故事,而是西方猎奇视角下的中国奇遇记。
推究口碑崩塌的真正原因——制作团队驾驭故事的能力太弱了。同样是对中国传统故事改编,《哪吒之魔童降世》获50亿票房,成为国漫“爆款”,让观众纷纷评论“泪腺绷不住了”。对比两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泪点与笑点兼具,能与观众产生强烈共情,而《花木兰》无法将观众真正带入情境,观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两者差距就在于此。
主角哪吒从叛逆莽撞的顽童变成抗击命运的英雄,这一蜕变过程充满曲折,让哪吒身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精神展露无疑,人物塑造立体。哪吒成长过程中矛盾冲突强烈,他从小就活在村里人“坏孩子”定义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一矛盾冲突越来越强烈,在人物情感被无限积压的条件下酝酿出结尾的高潮。
花木兰成长蜕变十分局限,在战场上似乎没有碰到什么困难,被主角光环全程笼罩。花木兰女性身份暴露时,几乎没有受到多少阻碍和偏见,女性身份认知的阻力太弱。冲突不强烈,人物性格不鲜明,导致角色扁平化和单向化,难以打动观众。
《花木兰》口碑崩塌的理由,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寻找,但推究根本,无非是故事没有讲好。单薄的剧情无法承托起宏大的主题。当立意高于故事,电影就变成了空喊口号式的煽情,女性主义的关怀也就变得流于形式。
好莱坞式叙事,让情节与人物之间比例失衡,风靡国际的好莱坞叙事碰上《花木兰》,也成为一场“闹剧”。
讲好中国故事,绝不是将中国故事生搬硬套到“西方”叙事中那么简单。噱头式的视觉刺激早已打动不了“精明”的中国观众。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博弈。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季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