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录制于2023年8月31日)
大家好,欢迎收听《小马哥财道》时政历史类节目,我是马永谙。
前几天,在刚刚召开的金砖国家会议上,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那就是接纳沙特、伊朗、阿联酋、阿根廷、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为新的金砖成员国。这次金砖国家扩员,一下子从五个国家增加到十一个国家,将会让金砖国家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对于中国来说,这意义也是极大的,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陆权国家来说,在对抗海权国家的过程当中,外交上的纵横捭阖至关重要,甚至可能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国运。
在历史上,就有多次陆权国家挑战海权国家的例子,最终都是外交决定了它们的成败,里面的经验与教训,异常的深刻。
今天,我们就以史为鉴,看看曾经那些国家外交上的得与失,并展开对未来的一些看法。
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聊一聊历史,陆权国家对海权对海权国家的几次挑战,分别有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对于英国霸权的挑战,苏联对于美国霸权的挑战,二战德国对于英国霸权的挑战。
第二部分,新时代陆权国家对于海权国家的挑战。
首先是第一部分,陆权国家挑战海权国家的例子。
自从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的霸权大多数时候都掌握在海权国家手中,一方面是由于海洋贸易无可比拟的便利性,造船技术的进步,让海洋成为了人类最好的高速公路,国际贸易体系因此发生了改变,海洋国家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陆国家在崛起的过程当中,会涉及到领土和主权问题,让其他陆地国家感受到威胁,进而产生出强大的反对力量,而海洋国家则不同,它们的霸权更侧重于贸易,而不是主权和领土,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在中国晚清的时候,海洋国家英国,它对于中国的最大目的就是中国的市场和原料,所以英国尽管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但始终对中国的领土没有太大的兴趣,反观陆权国家沙俄帝国则完全不同,晚清时期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就是沙俄,东北和西北,大片的领土都被夺走,甚至一直到今天,俄罗斯对于领土的执着都没有改变,这就是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的不同之处。
正因为这两个原因,陆权国家挑战海权国家的难度很大,对于外交上的挑战也更高。
在历史上,就有三次陆权国家挑战海权国家的案例,一次是拿破仑法国对于英国的挑战,一次是一战、二战时期,德国对于英国的挑战,还有一次,就是苏联对于美国霸权的挑战,三次挑战,几乎每一次都差一点胜利,最终却全部都功亏一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陆权国家错误的外交政策。
第一个例子,拿破仑法国对于英国霸权的挑战。
那时候的法国,几乎是法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人口达到三千万,占整个欧洲人口的1/3,而那时候的英国人口才只有900万,作为德国前身的普鲁士,人口也只有1200万。在科技上,法国当时是全球科技中心,在科学和民主思想之下,孕育出了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比如"近代化学之父"、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拉瓦锡,数学家拉格朗日,天体力学的奠基人拉普拉斯。
在军事上,法国更是无可匹敌,在战神拿破仑的加持下,让法国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英国人先后组织了五次反法同盟,都被拿破仑全部击败,拿破仑甚至开始了对英国的“大陆封锁”,要活活困死英国人。
但是拿破仑的霸权却是完全建立在暴力基础之上,拿破仑本人太过迷信于自己的实力,它非常傲慢的对待敌人和盟友,比如西班牙,本来是法国的盟友,和法国的关系非常紧密,拿破仑为了完全控制西班牙,直接出兵占领,结果陷入了西班牙人游击战的泥潭。
因为出兵西班牙,法国人几乎得罪了欧洲几乎所有保守势力,在欧洲那些君主和贵族眼里,拿破仑并不是一个可以打交道的君主,而是一个吃人的魔鬼,连自己的盟友都不放过,更何况其他人。
其实拿破仑的目的在于彻底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因为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是接壤的,占领西班牙之后就可以专注于东线战场,而且一旦占领西班牙,就可以借助西班牙的海军潜力取得对英国的海上力量平衡,题外说一句,其实西班牙类似像今天的俄罗斯,在很多西方人眼中,俄罗斯和当初日渐衰落的西班牙帝国并没有什么区别。
还有远征俄罗斯,俄罗斯当时和法国其实是一种准盟友的关系,1806年,法国开始对英国大陆封锁之后,俄罗斯还配合过法国对英国实施制裁,拿破仑甚至一度想要娶沙皇的妹妹为妻,但是,随着拿破仑在波兰扶植傀儡政权华沙公国,俄罗斯很快感觉到了威胁,因为对俄罗斯来说,波兰距离核心地带太近,还因为俄罗斯非常依赖于对英国的出口,于是俄罗斯开始转而向英国靠拢,并退出了大陆封锁,得知消息,拿破仑很快远征俄罗斯。
悍然入侵西班牙,远征俄罗斯,都是拿破仑外交政策的败笔,最终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明明是盟友,却硬生生都他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他越是胜利,敌人也就越多,最后,整个欧洲都起来反对拿破仑,法国的霸权因此彻底丧失。
第二个例子,苏联对于美国霸权的挑战。
苏联巅峰时期,常规军事力量几乎和美国不相上下,核力量甚至比美国还要强,经济实力基本可以达到美国的70%左右,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席卷全球,让整个世界的资本家们瑟瑟发抖。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最终却在阿富汗这样一个角落折戟沉沙,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失误。
首先是和中国的决裂。原本,苏联和中国是盟友,如果可能的话,苏联可以通过和中国的整合保住东亚这一边缘地带,至少可以在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
结果,苏联骨子里的“大国沙文主义”,让中国人无法忍受,特别是在朝鲜战争之后,中国人民族自信心建立起来,有了自己的工业化之后,更是没法容忍苏联的这种做法,在“联合舰队”、“长波电台”事件之后,中苏开始决裂,并且在珍宝岛(603567)刀兵相见。
其实,不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核心利益上来说,中苏之间本来是不应该发生冲突的,为什么两者会爆发冲突,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两个国家都想做棋手,都想做领袖,但无论如何,苏联不应该把中国推到对立面上,至少不应该成为敌人。后来,因为中苏交恶,苏联被迫两线作战,在中苏边境常年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而苏联在东亚的扩张也受到了中国极大制约,中越自卫反击战,越南被中国狠狠教训了一顿,而作为盟友的苏联却无动于衷,极大的损伤了苏联的威信。
第二是出兵阿富汗,苏联毫无战争道义的出兵阿富汗,最终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的集体反对。阿富汗战争爆发之后,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开始帮助阿富汗的抵抗势力,巴基斯坦帮忙武装、培训阿富汗人,埃及、沙特、阿联酋等国家给予阿富汗人大量的资金、物资援助,比如本拉登就是沙特人,就是在这一时期去的阿富汗,参加的所谓圣战。还有伊朗,虽然经过了伊斯兰革命,和美国人矛盾很深,但它们也为阿富汗人提供物资和基地。苏联虽然是在阿富汗打仗,但对立面却是整个阿拉伯世界。
最终,1991年,红色帝国轰然倒塌。假如当初,苏联没有和中国决裂,假如苏联没有出兵阿富汗,或许,苏联还能存续很长时间,至少不会遭遇解体的悲惨命运。
第三个例子,二战德国对于英国霸权的挑战。
之所以,我们将二战德国对于英国霸权的挑战放在最后说,那是因为德国对英国的挑战,是陆权国家对海权国家最接近胜利的一次,几乎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当然要谴责纳粹的残暴和专制,但我们仍不得不承认一点。
1940年的时候,德国和苏联一起合作瓜分了东欧,还击败占领了法国,成为了西欧的霸主,这个时候,对于海权国家来说非常危急,英国整天被轰炸,时刻要担心德国的登陆,补给线还受到德国潜艇的威胁,美国在大洋彼岸充满危机感,对旧大陆的局势无可奈何,特别是在法国战败之后,美国人一度非常悲观,认为英国人注定要失败,以后只能迎合德国。
如果历史在这里不出现意外的话,德国将和苏联一起统治欧亚大陆,一个拥有整个欧洲的资源,一个是全球最大的国家,而英国已经半死不活,美国则远在美洲,眼看昂格鲁撒克逊人的霸权即将被终结,但此时意外发生了。
1940年9月,德国和日本、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正式结成轴心同盟关系。一个月之后,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写信给斯大林,希望苏联加入轴心国家,建立“四国同盟”,斯大林随即派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前往柏林。在谈判中,德国给苏联划出的势力范围是国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当时斯大林想签这个条约,但是要求,土耳其、保加利亚也要划入势力范围之内,双方一时间没有谈拢。
对于希特勒来说,因为之前和日本签订了条约,导致东方的势力范围,都要划给日本,苏联想要的中国东北、朝鲜根本给不了,至于西边的保加利亚、土耳其是德国的势力范围,又舍不得给,所以留给斯大林的只有印度洋方向,说白了就是伊朗加上阿富汗,对于苏联来说,真的是一点油水都没有,自然不可能同意。
等到再过一个月,苏联出兵芬兰,结果仗打的非常拉垮,德国人一看苏联实力如此虚弱,只是一个纸老虎,徒有其表而已,自己呢,则是刚刚横扫整个西欧,于是,德国就干脆不谈了,想要把苏联也一把拿下,到1941年初,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给希特勒的电报,已经没有任何回应了。
斯大林也不是傻子,觉得不太对劲,赶紧在1941年4月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保证不会受到两面夹击。
两个月之后的1941年6月,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最高兴的就是罗斯福和丘吉尔,对丘吉尔来说,英国没有太大危险了,对罗斯福来说,美国参战的机会到了。
之前,德国和苏联在合作,他们一直以为,这两个最强的陆权国家会结成同盟,那么欧洲将变得无懈可击,根本看不到任何机会,但是现在不同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苏联一旦进入自己的阵营,那么英美就基本稳操胜券了。苏德战争一个月之后,英国就和苏联签订了《英苏协定》。
至于日本,英美本来实行的是绥靖政策,日本人干什么他们都不想管,甚至还卖武器和资源给日本,一心想要把日本拉出轴心同盟。但是现在,因为已经争取到了苏联,英国人和美国人觉得日本再也无关紧要了,立马改变了对日策略,从绥靖改为强势打压,这就直接导致了后来日本铤而走险发动太平洋(601099)战争。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英国和美国才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日本国力弱,资源不足,完全属于次一等的国家,但苏联完全不同,刚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是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人口、资源又多,从实力上说,当然要选苏联。
而德国,居然在日本和苏联之间选择了国力最弱的日本,选择了一个最下策,希特勒自以为德意志战车能一口气踏平苏联,从综合国力的角度说,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尽管德国当时拥有整个欧洲的资源,但是苏联的战争潜力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再加上苏联广袤的纵深和严寒的冬天,让这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更何况,德国还是在两线作战。
一句话评价希特勒的德国,兴于外交,败于外交,一开始,和苏联进行合作,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英国、法国,这是它能占领西欧的最重要原因,而后来,它却错误的选择了日本,进攻苏联,导致英美阵营力量大增,失败就变成了时间问题。
第二部分,新时代陆权国家对于海权国家的挑战。
听完上面三个例子,我们就会发现,对于陆权国家来说,外交极其重要,甚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亡,而在外交之中,一定要团结最有实力的盟友,假如拿破仑联合俄国,希特勒联合苏联,那么英国、美国将不会有任何机会,最不济,也应该选择比较有实力的盟友,比如苏联如果团结中国,至少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的我们也是一样,不论是西欧方向、南亚方向,还是我们北方的邻居,都应该是我们积极争取的对象,如果日后非要做选择的话,我们也应该按照实力来划分先后顺序,北方邻居的衰落似乎已成现实,现阶段的接近只是保守的打法,如果南亚方向因为地缘问题无法做到团结一致,那至少也应该和平相处,而西欧方向,才是未来长期的重点,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综合实力最强,一方面则是因为两者根本利益并没有冲突,在很多方面我们能够做到互补。
而在新时代之中,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很多南方国家的实力也大为增强,比如金砖国家,2001年,金砖五国的GDP全球占比为8%,发达国家的G7则占比65%,而今天,金砖五国的GDP全球占比达到了26%,G7则降到43%,许多后发国家在经济上纷纷赶了上来,实力的天平发生了改变。
在此情况之下,英美所传来的自由主义思潮却在不断发酵,从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开始,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并有越来越明显的串联趋势,对很多相对保守的国家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很多中东国家,还有东南亚国家,包括一些独联体国家,都对于这种威胁有着致命的警惕,急需要外部的支持抵制这一力量。
类似的情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比如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欧洲,面对英国知识分子鼓吹的自由普世主义和法国大革命催生的左翼浪潮,欧洲其他国家都感到深深的不安,在这个时候,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将大家都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神圣同盟,从而实现了欧洲近乎四十年时间的和平,在这一时期,英国对于欧洲大陆的影响力,完全被梅特涅压制。梅特涅也因此功绩备受后人尊敬,美国人基辛格就十分崇拜梅特涅,他上学时期的博士论文就讲的是梅特涅,也是这篇论文让基辛格受到关注,从而走上政坛。
当然,梅特涅这种保守主义同盟,并不是一种必胜的策略,相比英美的策略,操作更加复杂,执行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来纵横捭阖,但是因为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各民族完全不同的风俗文化,决定了这种策略是可行的,实际上呢,我们看如今的世界,局面确实也是朝着这一方向在发展,未来,这一趋势会被更加强化。
如今,从英国称霸算起,海权国家的霸权已经持续了两三百年时间,这两三百年的时间里,海权国家一直通过不断挑动陆权国家之间的冲突,维持着自己自己的霸权体系,而陆权国家一次次的突围,最终都因为外交问题而功败垂成,说到底,还是毛主席的那句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现在,陆权国家的曙光已经出现,人类命运的齿轮开始再次转动,面对海权国家这个狡诈的对手,希望这次我们能够成功,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幕。
好了,今天内容就是这些,如果您不想错过我的每一期财经大事的点评解读,那么可以订阅我们的《小马哥财道》,或者下载理财魔方App,打开社区,就能及时获取我们的最新节目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马马道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