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4.7亿中产,正在遭受返贫危机?

2022-06-15 大胡子说房 微信号
语音播报预计18分钟

  如果说失而复得是人事一大幸事,那么把你原先拥有的东西夺走,就是人生一大悲剧!

  试想一下,你的钱、房子、车子突然没了,警察管不了、法院判不了,你难道不绝望吗?

  不好意思,眼下中国就有4.7亿人正在经历这样的悲痛!

  残忍不?一群原先日子过得不错的中产阶级,似乎正在遭遇返贫危机!

  资产不断缩水的背后,你我可能都是受害者!

  4.7亿,中产阶层真的有这么多吗?

  首先澄清一下,这可不是我瞎编的,而是全球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在2016年时某篇文章的预测:

  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人口将会超过4.7亿。

  中国人口十四亿,中产就占了三分之一,这听起来确实有点扯!

  但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年收入在5-42万元之间,就是中产阶层了。

  没想到吧?只要年收入过5万,也就是说每个月挣超过4200块,你就是中产了!

  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地位瞬间提升了?开始自我感觉良好了?

  先别盲目开心,现实远比你想的残酷,甚至还会狠狠羞辱你一番。

  如果你现在去某度查“什么是中产”,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的一群人。

  概念很绕,讲人话就是:兜里有票子,身后有房子,出门有车子,生活比较幸福的一群人。

  这…这样的要求,可真TMD不低呀!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低下高傲的脑袋,连连大呼:我不配!

  毕竟,月薪4千,在一二线活着都费劲,就更别说跻身中产了。

  没错!4.7亿的中产数据,应该掺了水!

  想想自己每月挣多少,花多少,最后剩下多少,又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已经是中产了?

  说到底,年薪5-42万这个财富水平的群体,在一二线城市确实无法拥有和中产阶级相匹配的“幸福感”。

  为啥咧?

  先总结,下文我会详细解释:

  1、因为过去财富积累的方式,越来越难复制。

  2、供不起、养不起、花不起、老不起正攻击中产的钱包。

  赚钱难,成本高,想继续维持中产生活的体面,越来越难了。

  别人羡慕你有房有车,老婆孩子热炕头,当中辛酸只有自己懂!别人只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4.7亿中产,正在遭受返贫危机?

  如今的中产,幸福来得并不容易。

  因为他们没办法复制上一批中产阶级的成功经验。

  不同于第一批来到大城市并成功扎下根的那批人,搭乘了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发展的红利,如今早已是非富即贵。

  楼下的王大爷,时常在跳广场舞的间隙和几个大妈回味过去:

  当年拎着老妈纳的两双草鞋,只身南下倒腾小买卖,睡过桥洞,翻过垃圾桶,进过收容所……

  从一个赤脚闯荡的“愣头青”到如今一线城市几套房、儿子在留洋的“成功人士”。

  老王很有感触:“感谢伟大的时代呀!”

  说完点了根华子,手腕上的大金表在阳光下和他的脑门一样闪亮,引得周围大妈们满眼秋波。

  励志的老王,并不是个例,只是众多时代宠儿之一。

  改革开放40年,这群人,刚巧赶上了!然后吃得饱饱的!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而改革开放40年后,2017年达到827122亿元,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

  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到2017年的25974元,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

  但是,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终结,接下来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

  通俗地理解就是,大环境变了,暴富的神话会越来越少,想要过得好,必须更加拼命。

  不理解?来看图:

4.7亿中产,正在遭受返贫危机?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这是过去15年的经济增速,看懂了吗?

  ——GDP总量在增长,但速度在放缓。

  反映到个人身上,就是今年想挣得比去年多,难度越来越大!

  意气风发的时候会觉得收入一年会比一年好,但实际上不是的,赚钱的曲线倒U型的。

  你想每年的消费水平一致,你付出的努力就得一年比一年多。

  以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你觉得钱太好赚了,但这几年,工厂小老板都知道订单量越来越少了。

  以前消遣是高档餐厅喝红酒,现在是大排档撸串喝啤酒。

  现在的这群中产,恐怕很难遇到“踩中风口,猪都能起飞”的高速发展机会了。

  财富的积累,需要付出更多,搬砖的背影,需要越来越卖力!

  然而,即便是这样,还有不少朋友们因为乱买房被套牢,作为一个混迹楼市多年的老鸟,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心痛不已。这里提醒一句,如果你有任何关于买房的问题,可以随时扫码添加微信,进行免费咨询。

4.7亿中产,正在遭受返贫危机?

  不少“伪中产”,正在被迫“返贫”。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下行周期,5-42万年收入的中产阶层的整体实力,正在逐渐下滑。

  以下四个方面,正在考验着这群人的本就不够扎实的财富实力。

  1.供得起?

  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是刻在DNA里的。

  但是中产群体几乎无法全款买房,如果你是在三四线城市,借助了家庭的力量,那么已经是足够幸福。

  最要命的就是一二线的中产,就算凑足6个钱包勉强上车,每月高额的房贷又不一定能供得起。

  最终,想买但不敢,会幸福吗?

  生命的悲哀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求而不得”。

  2.花得起?

  讲个恐怖故事:过去几年,你的工资涨了多少?物价又涨了多少?

  想开车上班,到了加油站却没有了“92加满”的底气;

  想换部新款手机,想想积蓄,瞬间觉得手上的机子还可以再撑半年;

  想下顿馆子,转身还是走向了菜市场;

  当下所谓的中产生活,不过是物欲越来越低,偶尔的奢侈越来越少。

  3.养得起?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小孩子的补习班和学费,老年人的医疗和保健花销,这笔钱是万万省不下来的。

  毕竟,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砸锅卖铁也要赡养爸妈。

  这一笔笔开销的压力,需要统统扛下。

  4.老得起?

  之所以不敢花钱,还要解决自己年老之后的后顾之忧。

  华大基因(300676)董事长汪健时曾爆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在中国,60%的人将一辈子积蓄的60%用在了生命的最后28天。

  说白了,当下的财富水平,根本不值一提。

  是否撑得起年老以后的花销,是很多人面临的残酷问题。

  而以上四点,才是当下众多中产阶层的真实情况。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面对这些挑战,生活得幸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正如网上所说,成年人的崩溃不是来源于工作,而是鸡毛蒜皮的生活。

  中国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参照迈向发达国家必经的“哑铃型”社会形态,中产将向两端分化,一边是成为越来越富有的上层社会,一边是默默努力的奋斗者。

  在共同富裕尚未完全实现之前,这样的阶段,或许还会存在一段时间。

  而所谓的中产,不过是如今危机感最强的那批人。

4.7亿中产,正在遭受返贫危机?

  焦虑的中产阶级开始追求两大极端。

  一是拼命积累,追求工资收入,想靠双手继续创造致富的故事。

  当内卷成为常态,很多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随着年龄增加,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会下降,甚至健康状况堪忧。

  另一种是依靠投资,想靠存量财富撬动更多收益。

  但一场疫情,叠加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下行周期,使得股市震荡、信托暴雷、大量劣质资产贬值,财富又被进一步吞噬。

  村里的发小刘二狗前几年开店挣了笔钱,刚准备相亲结婚,结果听了忽悠投了P2P,本想着赚一笔换台车,结果连个屁都没捞到就暴雷了。

  如今,媳妇没娶到,疫情影响店铺也开不下去了,前几天看到发朋友圈在东莞流水线上拧螺丝。

  唏嘘之后,我们也不得不面对问题,中产阶级想要向上走,只有两个方法:

  一是奋斗,但要选对行业和城市;

  二是投资,但要选对方式和足够专业;

  否则只是一味埋头苦干,而看不透行业前景和城市潜力,结果十年八年后工资都没什么涨幅。

  最终在货币放水,全球通胀之下,财富还是会不断缩水。

  同理,人永远也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如果盲目投资,无异于赌博,最后很可能就像刘二狗一样赔得倾家荡产。

  怎么选,大家自行判断。

  毕竟,时势造英雄。

  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之下,奋斗是实现阶层跨越的必经之路,而正确且合理的投资才是中产阶级的“底牌”。

  社会尊重奋斗者,而时代会嘉奖那些聪明的奋斗者。

  奋斗没错,而合理的投资也值得鼓励。

  请记住:经济波动只是暂时的,危机也是暂时的,在此之前,则可能需要漫长的坚守。

  悲观是远见,乐观是智慧,只要你还没认命,就大可不必焦虑。

  4.7亿尚在奋斗的“中产”们,每一位都值得尊敬!

  最后,希望所有粉丝朋友都工作顺利,升值加薪,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当然,如果你有房产投资方面的需求,请记住我们团队是专业的,欢迎随时来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胡子说房。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