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麦道夫已死,庞氏骗局还在

2021-04-16 证券时报
语音播报预计7分钟

麦道夫已死,庞氏骗局还在

【城里城外】

人类史上最大的骗子死了,但只要人性的贪欲存在,庞氏骗局就注定会继续。

王焕城

据报道,史上最大庞氏骗局的策划者伯尼·麦道夫,于2021年4月14日在狱中去世,终年82岁,离他150年刑满出狱的时间,尚有133年。

麦道夫的一生令人嗟叹:他算得上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甚至曾与巴菲特齐名。在担任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董事会主席期间,他主导股票电子化交易的形成,奠定了现代股票交易系统的基础,并促成苹果、思科、谷歌等知名企业上市,可谓功成名就。或许是无上的荣光让他想要在事业上更进一步,抑或是过往的赚钱模式太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他便着手策划骗局,以承诺10%-15%的高收益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手法吸引投资者,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遭遇了大规模赎回时,由他的亲生儿子举报,骗局才最终暴露。而举报他骗局的两个儿子,长子屡屡接到恐吓电话,在骗局揭露两年后在公寓上吊身亡,小儿子则在相隔四年因癌症去世,妻子则拍卖豪宅与游艇偿还投资者,落得个穷困潦倒的处境。

一个曾经被揭穿的古老骗术,为何能在美国大行其道20年之久?纳斯达克主席的荣誉光环、良好的口碑、过往的信誉基础,使投资人对他的产品无比信任,麦道夫基金在经济萧条时刻仍能保持8%-12%收益,而且兑付及时,在业内评级甚至高于美国债券。而在营销手段上的“创新”,也使得他的基金充满迷惑性。他会对投资人进行评估和筛选,甚至拒绝某些大客户,创出“饥饿营销”模式,正是这样一种限量形式,让麦道夫基金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人们趋之若鹜,买到就是一笔成功投资。美国监管体系的脆弱,也在此案面前暴露得一览无余。麦道夫每每被问到产品投向何处时都是讳莫如深,甚至以“内幕消息”作答。基金产品成立的十多年内,对于麦道夫投资策略的质疑不绝于耳。尽管多个权威分析师对每年如此高的回报率提出疑问甚至举报,但监管以不过“属于细枝末节”而并未采取法律行动,监管的疏忽大意间接培育了最后的“爆雷”。 最终,来自136个国家的3.7万人受骗,其中不乏社会名流,诈骗金额超过650亿美元。更令人震惊的是,麦道夫募集到的资金从未做过任何投资,大部分做了利息支付。

类似骗局每每大行其道,折射出人性的贪欲短板。在中国内地,从2015年的e租宝,到近两三年的P2P大批量爆雷,千家万户沦为受害者。未来还可能会有其他变种,尽管可能有不同的包装,但承诺超高收益且无风险、保本保息的产品,便是此类产品的核心特征。但多数人只关心发行人描绘的潜在收益,而忽略投资的本质:什么投资能在维持高收益的同时,又能有效控制风险?

笔者接触过不少P2P受害者,刚开始只是投小数额资金,发现收益到期如数到账,就控制不住,逐步加大投入,直到几十万甚至百万的资金投入,最后“套牢”。须知庞氏骗局能屡屡得手,正是利用了人性贪婪的弱点,你想要高收益,它想要你的全部本金。正如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所说,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这个警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适用。至于那种认为自己已经识破骗局,自己早早加入大笔投入早点抽身便可“投机”赚他一笔的想法,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敲鼓的人,而你也永远不会知道鼓声什么时候会停,这样的游戏,在一开始就注定了谁是赢家和输家。

人类史上最大的骗子死了,但只要人性的贪欲存在,庞氏骗局就注定会继续。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