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每经热评|“就地过年”考验各地管理者的智慧

2021-01-24 每日经济新闻
去App听语音播报

每经评论员 张钟尹

面对疫情防控压力,近期,全国多地发布通知倡导“就地过年”,春节期间非必要不回乡、在务工地点过年;确有需要返乡者,需严格遵守当地的核酸检测、备案、隔离等防控要求。

从去年的科学防疫措施经验来看,非必要不返乡无疑是目前最科学、最理性的行为原则和防控办法,减少人员流动,是阻断病毒传染的有效做法。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我们最重视的节日,也是阖家团圆之时,如何解决“打工人”在外遇到的各种过节问题,我们的城市能不能留得住、服务好就地过年的“打工人”,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

不少地方祭出良策,发补贴、发红包……1月18日,杭州发布《关于开展春节期间面向在杭外来务工人员“十送”关爱行动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开展“送红包”行动,通过企业申报向符合条件的在杭外来务工人员每人发放1000元现金补贴(“在杭大红包”)。消息发出即登上微博热搜。

为支持企业稳岗、留工、稳产,大理将为春节期间稳岗留工人员发补贴,每人1000元。

也有地方推出了景区优惠措施。2月11日~2月17日期间,14个苏州园林景区(拙政园等)对外地留苏企业职工免费开放。

我们看到,不少地方已经迅速反应,陆续推出配套措施,从发红包到文娱活动,涵盖节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客观条件是各地经济结构与现实条件有所差异,这些方案可能无法照搬,但工作思路值得借鉴。

就配套措施而言,春节期间肉禽蛋奶等生活必需品是否供应充足?口罩等防疫物资能否价格平稳?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是否照常开放……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到差异化的需求,在外“打工人”情况不尽相同,有人想“宅家”过节,有人想在岗挣钱、节后调休,应注重制定人性化政策,实现精细化管理。

笔者认为,各地既要理性对待,又需换位思考,政策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只有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才能让城市更有人情味,让外地群众留得舒心。

一方面,既要有物质激励,还要有精神层面的关爱。只有用心用情,才能把人留住;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安排文化娱乐活动,才能把心留住,才能过一个更好的传统节日。

也就是说,除了真金白银,还落脚在“过年”上,为过节配套更精细的措施。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更弹性、更灵活的休假方式,在疫情稳定之后给员工探亲出游的机会。

就地过年的属性仍然是“过年”,不能简单把“就地过年”异化为“就地加班”,地方要拿出相关政策给予适当支持。

对愿意参加春节生产的员工,要不折不扣落实福利待遇,通过留岗红包、多倍工资、全勤奖等灵活多样的福利激励员工就地过年,突出用“薪”留人,让员工劳有所获;也要合理安排休息休假。

另一方面,倡议“就地过年”并不是强制,相关地方不能“一刀切”,要考虑到一部分人有回家的必要性需求,并对此类情况尽可能完善相关防疫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线上消费占比迅速扩张,疫情促使居民对外卖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人们的生活与外卖小哥、滴滴司机与快递员已密不可分。

作为重点人群,他们每天穿梭在城市中,处于相对高风险的环境里。只有保障好他们的权益,让这些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们在这个春节里安心上班、过个好年,城市方能有条不紊地运转。

回到“留人”这个话题,近几年,城市人才政策非常火热,“抢人”大战频上演。但在过往楼市限购的周期性背景下,有人认为此类政策“变了味”,成为了变相放松楼市限购政策的救市行为。

而城市是否真的珍惜人才呢?当下这个关口正是对各地的一种考验。笔者认为,在此防疫的关键时刻,城市能通过各类政策,给予市民尊重、归属感,留得住人,恐怕才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通过疫苗实现群体免疫,攻克新冠难题前,人们仍需要与新冠病毒共处相当长一段时间。对于各地政府而言,无疑需要适应防疫常态化的节奏,度过辛丑年“就地过年”的挑战,只是第一步。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