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徐刚 老兵益壮再出发

2021-01-15 证券时报
去App听语音播报

徐刚 老兵益壮再出发

采访结束后,徐刚与证券时报记者合影留念。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 张婷婷/制表 官兵/制图

券业老兵又出发了!

中信证券前高管徐刚近期携手多位知名私募创立新公司,聚焦于FOF投资,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徐刚坦言此次再出发,将ALL in到私募FOF基金赛道上,通过主动管理能力,寻找擅长特定领域投资的“投资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参与创造资产配置的新时代。

证券时报记者 张婷婷 魏书光

2020年末,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前高管徐刚创办北京明晟东诚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明晟东诚”),这是一家聚焦于FOF投资的私募管理机构。2021年1月11日完成备案后,正式亮相的公司合伙人和骨干力量阵容立刻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坦率地说,FOF并不是当下的主流赛道。但为什么在徐刚的号召下,正心谷资本林利军、淡水泉投资赵军、千合资本王亚伟、煜德投资靳天珍、拾贝投资胡建平、源乐晟资产曾晓洁、睿泉毅信投资吕一凡等这么多久经沙场的投资老手会聚集于此?

他们看到了什么?在明晟东诚完成备案的次日,证券时报记者在明晟东诚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金宝街的办公室中与徐刚进行了独家对话,徐刚向证券时报记者畅谈了自己的创业初衷。徐刚的感觉是,2021年是FOF基金启动的元年。

做从0到1的事

证券时报记者:您曾在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兴业投资集团等大型金融机构担任高管职务,此时下海聚焦私募领域,您的创业初心是什么?

徐刚:资管行业在过去20年经历过多次较大的跃升,从2001年首只开放式基金获批,意味着公募基金辉煌时代的到来;到2007年最早一批明星基金经理转向私募领域,资管行业由此进入私募基金蓬勃发展的时代;再到2017年,首批公募FOF产品获批发行,各种策略金融产品与各类金融工具极大丰富,标志着资产配置新时代的到来。

这几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经济结构和国家发展战略,资本市场崛起是大势所趋。中国形成现在以银行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花费了30到40年的时间,未来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也需要15到20年时间才能形成。从全球经验来看,在经济增速下台阶的过程中,受益于直接融资的行业市值占比明显上升。传统的资源能源、金融、地产等行业占比则不断下降,而工业、信息技术、医疗和消费等行业占比仍将不断上升。在经济结构的变迁中,我们会抓住机遇,但不会简单比拼短期业绩,我们做好了用10到15年时间去做好资产配置投资的准备,而FOF恰恰是我们认为合适的模式。

我觉得未来不是说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要引领资产管理的新趋势就必须去做从0到1的事。只想着趋势出来后跟随从1到N,除了陷入“内卷化”的忙碌外,并不能为行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因此,我们希望做更好的主动管理型FOF投资,为客户寻找各类合适的“投资家”。

证券时报记者:明晟东诚成立的消息吸引了市场很多关注,有七大顶级的私募行业领军人物进行个人投资,还有多名中信证券员工加盟,您认为这是出于什么原因?

徐刚:我们企业只是资管行业的一个新兵。七位私募行业领军人物作为我们的合伙人,他们以长期优秀的投资业绩和管理规模立足私募行业头部,所管理的基金规模合计超过2000亿元。他们以个人名义对明晟东诚进行财务投资,不参与明晟东诚的日常投资与企业经营活动。他们愿意加入,既是对我们提出的资产配置新时代理念的支持,也是出于对我们团队能力的认可。

这七位合伙人除了有出色的投资管理成绩,还有优秀的公司经营能力,相信他们作为企业合伙人,在企业治理层面,一定能对明晟东诚可持续经营提供有价值的帮助,使明晟东诚走在资管行业发展的正确道路上。

坚定与“投资家”同行

证券时报记者:当下私募类FOF基金整体偏小,颇有点非主流,您为何聚焦FOF领域?

徐刚:当下,日益复杂的金融产品在满足投资者多样性需求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加大了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难度。我们认为资产配置的有效方法是配置各个细分领域的专业“投资家”,而不仅是配置底层资产。我们选择FOF赛道,正是因为相较于其他资产配置方式,FOF产品与“投资家”的联系更为紧密,这既契合了资产配置大时代的需要,也契合了客户市场的趋势性变化。

在公募基金时代,客户以散户为主;到了私募基金时代,客户已转向1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而未来十年,金融产品的单一客户资金规模有可能在1000万元以上,甚至是1亿元以上。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历史看,房产在居民财富中的占比将逐步下降,金融资产在居民财富中的占比将逐步上升。随着我国房地产的调控和资管新规的实施,金融机构的产品供给也面临着非标转标的趋势,使得整个基金行业的客群机构化特征日益凸显。此时就需要有新的金融产品去匹配新趋势下的客户需求,资产配置类的FOF产品正逢其时。

时至今日,在全球共同基金市场中,FOF的数量和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还不能算是强势主流产品。但不可否认,FOF已经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市场力量,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所看重。我国的FOF赛道跟美国相比才刚刚起步,美国FOF规模已有2.8万亿美元,占基金业AUM比例的10%。而我国的FOF规模仅有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渗透率不足1%,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

证券时报记者:此番创业中,您多次提到“投资家”的概念,表示要“寻找投资家”,“与投资家同行”,请问什么样的私募管理人会成为您口中的“投资家”?

徐刚:过去,市场对FOF基金有一个误解,认为是自下而上简单地配置历史业绩好的基金产品,这不是我们做FOF投资的初衷。

我们提出“投资家”的概念,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内容,我们基于对市场的判断,去寻找擅长特定领域投资、能在未来创造价值的管理人,就是我们认定的那个阶段的“投资家”。

这个过程考验我们的主动管理能力,要求我们首先要对未来的市场风格、行业特征有独立判断,按照我们的投资理念去寻找各类策略资产。从这点来讲,我们和主动管理型的股票型基金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我们的投资是以基金产品为手段,而不是直接投资于股票。

要做好这样的FOF投资,不光要有历史数据,还要看人,就好像基金经理投资股票其实是投资优秀的企业家,我们也要去调研分析管理人。我们这个团队过去十年看了1000个各类产品与管理人,接下来还会去调研更多管理人,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开创双轮驱动研究机制

证券时报记者:与其他私募机构相比,明晟东诚有哪些优势?

徐刚:我认为我们在两方面更具有发展优势:

其一,我们目标明确,专注于资产配置领域,这使得我们对FOF投资具有更强的敏感度和独立性。目前市场上提供FOF产品的资管机构多为“卖方买方混业经营”,兼做FOF,这种模式在投资策略、资源配置方面,容易形成冲突,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判断。而我们战略目标清晰,更容易集中精力、整合人力与行业资源,从投资本源出发,一方面自上而下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方向的主动调配,另一方面自下而上优选风格与能力持续,且有特色的各类标的进行组合管理。

其二,我们开创性地在FOF投资中引入了产品研究和行业研究双轮驱动的投研机制,来帮助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基金产品,提升组合Alpha收益。现行市场上常见的FOF产品,大多以销售为导向,仅看重所投资的对象是否为明星基金经理。而我们发行的将是主动管理型FOF产品,不仅优选投资家,还需要我们作为FOF产品管理人对未来的市场趋势、市场风格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专业解读,我们发行的FOF产品将是实现这些观点和解读的专用载体。

FOF基金启动元年

证券时报记者:您对于接下来的市场走势有何预判?这对您的投资策略会有什么影响?

徐刚:过去是一轮长达两年的结构性牛市,科技、消费、医疗等行业表现较为突出,而且长期看仍然是大趋势,这是未来15到20年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对这些行业的投资相比钢铁、煤炭等行业可能更加困难,比如很多医疗公司没有收入,但可能有很大的投资价值,这就要求投资人要先变为创新药专家、科技专家等专业人士,投资难度明显增加了。

放眼看,未来15到20年都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均值回归的规律,即波浪形前进。经过了连续两年的上涨,很多公司确实隐含了估值泡沫的成分,今年可能是一个高位震荡的市场。就投资而言,肯定不是随便简单买入持有就行,要有阶段性的操作,但是有些行业的公司跌下来还能再涨回去,有些跌了就不一定能涨回去了,比如说具备强周期性特征的大宗商品,就很难出现长期持续性的牛市。

今年是一个投资者调整仓位布局比较难的一年,直接买底层资产性价比不高,所以更需要去选择那些优秀的管理人和差异化策略品种来实现间接投资,收益相对更有保证。基于这些判断,我认为今年是FOF基金启动的元年。

财富管理转型

本质是客户关系重构

证券时报记者:2011年,您推进中信证券的财富管理转型,当时大多券商还享受着“佣金红利”的政策利好,如今看来,您当时推进转型的举动属于开创性工作,比如新设金融产品部,筛选市场上优秀产品与引入营销体系。您对当下券商财富管理转型有何建议?

徐刚:2011年,我认为产品化和机构化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趋势。很多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转向了私募领域,带动私募基金规模迅速增长。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经纪业务中传统通道业务的规模和收入利润率越来越低,财富管理会成为券商的主战场。从提升客户的投资收益出发,我认为财富管理应从个人自主买卖股票转向投资专业机构管理的专业产品,为此我在经纪业务内部新设了金融产品部,针对性地从市场上筛选、创设优秀的各类金融产品,引入到公司营销体系中。后来,这也成为各家券商陆续采用的模式。

另外,我一直认为财富管理转型的本质是客户关系的重构,现阶段不能再仅仅以产品的销售规模作为唯一的考核目标,而是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为最终目标,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投资标的选择、投资方案设计等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服务。这些仅为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不一定正确,仅供分享。

(责任编辑:李显杰)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