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评论丨金融混业能让市场更有效吗

2020-07-07 21世纪经济报道
去App听语音播报

评论丨金融混业能让市场更有效吗

孙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执行副主任)

正如现任央行行长易纲在其2009年出版的《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中所言:“关于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这个问题恐怕还要再争论100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世界级金融机构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国内有识之士往往积极对标摩根大通等国际金融混业集团,期待新一轮金融改革中能诞生新的“金融航母”,引领国内机构乘风破浪。然而,越是在这种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紧要关口,我们越是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推进金融混业的初心是什么?须知道,“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应忘记来时的路。”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通过进一步金融混业改革打造“金融航母”的比喻,其实也深刻蕴含着各界对金融安全的关注和期许。从当前现实来看,国有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机构普遍加强了党的管理,混业之后的金融控股集团党建工作也绝不会削弱,只会进一步增强。因此,强化金融安全这一“初心”,在本轮金融改革中理应无忧。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则是如何在保持“初心”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经营利润、内外部公司治理与政治诉求之间的动态均衡?这也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种可能的情形是,中短期之内,以主要金融机构合并重组而形成的“金融航母”在总资产、净资产和总市值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有所作为,以更有效的资源配置能力、更优异的市场竞争力,体现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优势。

从经营目标的角度来看,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要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已经细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银行体系的覆盖面更是蔚为壮观。金融混业改革后,可以想象的是,证券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借助银行体系的脉络,可以将非银金融服务送入万千寻常百姓家,实现真正的金融普惠。

然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并不仅仅体现在覆盖面上,更重要的是,为适当的客户提供适当的金融服务。

客观来讲,发展这么多年的非银金融机构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东部沿海地区不是没有原因的。经济发展的地缘性决定了上述地区“先富起来”,当地民众的风险意识和投资经验也随着财富累积而水涨船高。随着非银金融创新的日益复杂化,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当金融混业改革深化到曾经的非银金融“欠发达地区”时,这一矛盾将无可避免地凸显出来。可以说,有效的金融市场一定是建立在有效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基础上的。只有战胜了这一挑战,金融混业改革才能更加有效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章鱼效应”理论。在“放”与“收”之间,不仅是巨大的时间成本,更是对社会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的巨大浪费。多年循环往复之后,大家终于认识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只有牢牢防范金融风险,金融行业才能逐渐积累起增量价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具体而言,则是“管住人、看住钱、扎牢制度防火墙”。

金融混业改革无疑是出于让市场更加有效的考量,广义上看,可以归类于“放”。要想避免“一放就乱”的旧态复萌,除了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内外部治理架构也至关重要。

学术界一般认为,在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中,外部治理的作用有限,内部治理机制是其核心。管制和监管作为外部治理的替代机制,在金融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保护存款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作用。新一轮金融改革即使可能在混业经营上有所突破,也一定首先是完善了“管住人、看住钱”的“制度防火墙”。

虽然银行机构与非银机构基因特性各不相同,但相信多年经营实践中分别积累出来的经验教训,足以支撑起新的、更复杂的混业“金融航母”。需要警惕的,也许反而是严厉有余而活力欠奉。说到底,要实现“放而不乱”,考验着监管层与经营层的智慧与能力。

最后,还有人才的问题。在一则著名的段子里,有人提及,中国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不是人才,而是牌照。这既是无奈的自嘲,也是醒世恒言。一旦金融混业开始有序迈进,牌照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届时,强强联合后的“金融航母”在资本金方面与国际龙头对标起来,相信也不会有所逊色。真正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竞争对手在全球搜罗最顶尖人才,以合理的方式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共赢齐飞。这方面,我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们仍有较大的进取空间。其实,榜样就在身边。放眼我国通信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领军巨头,全球最优异的人力资源已经能顺畅地“为我所用”。个中诀窍与体会,尤其值得有志于逐鹿全球的准金融混业巨头们思考学习。在金融人才领域扩大高水平双向开放,才能切实提高我国金融行业的全球竞争能力。

尽管存在诸多约束条件待解,但我们可以相信,假以时日,“建设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一流现代投资(000900,股吧)银行”的目标终将实现。无论是否以金融混业的形式推进,只要不忘初心,尊重专业人才、尊重客观规律,金融市场一定能更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更有效地为实体经济与人民大众服务。

(作者:孙超 编辑:欧阳觅剑)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