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龚良杰 万安丽
他被当地群众称为“河湖卫士”,被同事叫做“水上消防员”。
水满时,他临危不惧从容战洪;水枯时,他千方百计抽水调水。他编写了《宜城市防汛抗旱知识汇编》,为该市河库量身定制“一河(库)一策”,他的多项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被评为湖北省河湖长制示范人物。
他叫陈鹰,湖北襄阳宜城市水政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这个如雄鹰一般的男子,25年与河湖为伴,书写动人情话。
陈鹰
惊心动魄12小时
8月底,宜城大雨,陈鹰忧心忡忡。这雨,让人不禁想起两年前。
2021年8月11日傍晚,乌云压顶。将要下班时,看到工作群里省里下达的特大暴雨预警,已被抽调到“河湖长制办”办公室的陈鹰放心不下,起身小跑到防汛值班室,主动向带班领导申请参与今夜防汛值班。
20时许,暴雨如约而至。陈鹰如坐针毡,他还从未见过如此凶猛的雨势。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他紧盯水雨情监测系统上跳动的数字,汗水直往下淌。按照“承雨面积×降雨量×地表径流系数”,陈鹰估算出莺河二库有可能会出现较大溢洪。
“我建议提前转移莺河二库下游群众。”陈鹰向市防汛指挥部请示。
莺河二库是宜城市承雨面积最大的水库,承雨面积402.5平方公里,总库容9333万立方米,上游莺河一库、板桥店镇所有的降水都会汇集到莺河二库,一旦水位持续上涨,泄洪量有可能超过历史。
22时30分,下达转移群众通知。8月12日凌晨2时许,洪峰如约而至,莺河二库开始泄洪,此时莺河二库下游群众早已转移完毕。
“鲤鱼湖蓄水位超正常水位77厘米、环绕湖边的人行道挡土墙发生30米垮塌”“邓林村损坏堰塘31口、损毁村组公路15公里”“莺河二库的泄洪道走水深度近3米”……
防汛值班室坐镇的陈鹰心急如焚。每30分钟,他都要全面收集整理一次水库的水雨工情,全盘掌握全市130座水库的水位流量。
雨越下越大。次日3时至4时,莺河一小时雨量达75.5毫米。陈鹰担心莺河二库水利工程出现问题,每隔30分钟跟莺河二库值班人员联络一次,安排巡堤查险。
每天晚上带队巡河
在和水文、气象等部门的不间断联系中,他提前给所有水库防汛责任人发送短信预警300多条次。派出6个组赴各地检查核实小水库、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度落实情况。安排部分水库提前预泄,降低水位增强抗雨能力。紧急召集7支防汛抢险应急救援队共547人,连夜分赴各地支援抢险救灾工作。组织各地提前调集防汛物资,特别是水位较高的水库,将防冲彩条布、木桩、铁丝、压重块等防御超标洪水物资就近储备,以确保数量足够、随用随到,满足应急抢险所需。
凌晨4时,宜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该市防汛Ⅰ级应急响应。所有救援力量都派上了第一线。
暴雨下了整整一夜,陈鹰战斗了12个小时,声音早已沙哑。这是莺河二库自2016年完成除险加固以来第一次面临极限挑战,4800多亩的水面,一晚水位上涨5.94米,下泄流量900立方米每秒,溢洪道几乎达到极限。气象观测数据显示,全襄阳市最大降水出现在宜城莺河491.6毫米,最大小时雨强117.9毫米,是宜城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而今,莺河流域治理已成为湖北省唯一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项目建设全国试点,投入1.54亿元进行全方位改造,宜城市水利工程防汛抗旱和保安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工作中的陈鹰
临危受命攻新业
从1998年大学毕业进入宜城水利系统到现在,陈鹰管过水库、养殖,待过水厂,被抽调到防汛抗旱办公室长达六七年时间,“一大半水利岗位都干过”。
2010年初,陈鹰临危受命,被抽调负责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
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需要全面摸清域内所有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机构以及重点社会经济取用水户的情况。
没有经验怎么开展工作?一个多月里,陈鹰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潜心研读上级政策文件、通知要求,翻阅专业书籍、查看学习资料。他发现,这项工作涉及范围广、调查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并非他一人就可以独立做好。谁会愿意帮忙呢?正一筹莫展时,他忽然想起在大学做计算机模型的方法——设计一个模型,预期达到效果不就是行动方向?
按照这个思路,陈鹰制定出一套“三步走”战略:首先梳理出工作重点和要求,建立市镇村三级组织体系,再逐步细化推进方案,接着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方案实施的问题、症结、堵点、难点,并寻找解决途径。最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制度或措施来保障工作的落实。
陈鹰负责的莺河二库
2012年7月,全国水利普查进入验收阶段,宜城市率先高质量完成既定任务,受到省里表彰认可。陈鹰还被邀请到老河口市、襄州区、襄城区介绍工作经验。一时间,陈鹰因勇挑重担、能挑重担,成为宜城小有名气的年轻骨干,并在全襄阳水利系统崭露头角。
2014年7月,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启动。距离第一次开展普查已有30多年,而这30年又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新地名产生,众多旧地名变更。
宜城市民政局点名抽调陈鹰主导此项工作,历时4年,陈鹰再次用汗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宜城答卷”。
共渡难关稳移民
9月初,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宜城市均宜村。整齐的楼房、一望无垠的田野,让人心旷神怡。今年70岁的退休村支书程正明一看到陈鹰便紧紧拉起他的手激动地聊起来。
老人说,他们是从丹江口市均县镇搬迁而来的移民,“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是小陈陪我们一起过来的”。
2009年夏秋之交,陈鹰被抽调到南水北调工程宜城移民服务办公室,负责移民安置、田地划分、情绪安抚等生产生活问题。
当时,搬迁至宜城的移民有8500多人,安置在流水镇和南营街道办事处的6个村组。陈鹰包保的45户130多人,主要居住在流水镇。
为了与移民密切保持联系,陈鹰把“家”搬到办公点,吃住就在群众身边。白天,他要逐个检查安置点房屋、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又要丈量、分配移民田地;晚上,他还要逐户与新搬迁的移民谈心,了解、处理他们的困难和问题。两个多月下来,两本记满移民信息的笔记本、三件被荆棘划破的衬衫和瘦掉的十来斤肉,成为最有力的见证。
陈鹰和移民成了老朋友
“小陈做事很细心,过来的老的小的每一个人他都很关心,服务是真周到。”宜城市流水镇怀家沟村党支部书记谢志华每年逢年过节,还会和几家移民一起,邀请陈鹰到家做客,常走常亲。
2018年,为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宜城率先在全省探索河库划界确权工作。
结合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经验,在对全市130座大中小型水库综合分析梳理后,“河湖长制办”办公室负责人陈鹰建议将莺河一库作为试点,探索“先办试点,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模式。
莺河一库是宜城境内唯一一座大(2)型水利工程,位于板桥店镇田集村,地处宜城、枣阳两市交界处,探索出的经验可在全市推广适用。
拿着划界图纸,陈鹰与同事逐村走访,了解土地性质,征集群众意见。他们发现,河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很多已被当地确认给农民,发放经营权证书的就有1万多亩。
涉及面积远超预估,如再次划界确权,政府需耗费大量人财物,且涉及群众耕地也极易产生土地权属纠纷矛盾。与乡镇、村委党员干部、群众多次磋商,陈鹰提出“不与民争利,尊重历史,逐步解决”的方针,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与重视。
随即,莺河一库划界确权试点工作全面稳步推进,成功经验多次在襄阳市、全省交流、推广。
目前,宜城市纳入河湖长制管理体系的河流105条、水库127座、4284个小微水体。宜城建立了以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市、镇、村三级河库长组织体系,设有市级河库长14名、镇级河库长126名、村级河库长178名,覆盖全市所有河流、水库及小微水体,打通了流域治理“最后一公里”。
有勇有谋护安澜
在年轻同事看来,执法时的陈鹰坚定果敢、有勇有谋。
去年6月,陈鹰接手河道采砂整治工作,当即提出要彻底攻克“零星盗采”“蚂蚁搬家”等砂管执法难关,禁绝非法采砂行为,筑牢汉江生态防线。
陈鹰带领砂管执法中队的9名队员,分成“5+5”两个班组,24小时轮换不间断巡查,对重点河道、敏感水域实行全天候、昼夜巡查执法,与市治安大队、森林公安、地方派出所等部门联合巡查执法,“市镇村”值守形成“交叉火力”。研究零星盗采河道砂石不法分子的盗采时间规律和作业方式规律,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了“午餐行动”“傍晚行动”“午夜行动”“凌晨行动”。
有一次凌晨3时,陈鹰带领的巡查队伍恰好碰到省暗查组深夜巡查,双方碰面后,对方笑称:“我白天来你们在,晚上来你们也在”,并对宜城河道采砂整治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危险同样存在,去年7月的一个凌晨,他和队友悄悄巡查到襄宜交界的大堤下,然而,却被五六米高堤上的盗砂人员发现,铲车轰鸣着以极快的速度朝他们冲过来……
2020年,被陈鹰视为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
顶着烈日去巡查
这一年,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现阶段性目标任务年,他负责的宜城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中河库划界确权、水质提升、“清四乱”、禁捕退捕、碧水保卫战、小微水体实施河湖长制等多项重点工作都进入了攻坚阶段。
这一年,陈鹰的父亲癌症急剧恶化,一时间记忆、语言、行动能力全部丧失,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也因父亲的病情引发冠心病,卧床不起。孩子正是高中紧要关头,照顾家人的压力落在他和妻子两人身上。“别担心,还有我,安心工作。”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是陈鹰最强大的精神支柱。每天忙完工作已到深夜,赶到医院倚在父亲身边躺一会儿,一大早又得回到岗位。
“自古忠孝难两全,家里需要你,事业也需要你。牢记你父亲的嘱托,好好干,你是我们的榜样。”2020年7月23日,父亲与世长辞,陈鹰伤心欲绝,母亲的一番话让他再度振作。安排好家人后,他便立即投入工作,每天他是最早到的,晚上他的办公室是最后熄灯的。
这一年,陈鹰不负众望——宜城市河湖长制办公室荣获湖北省河湖长制示范单位荣誉称号;他自己也被评选为湖北省河湖长制示范人物。
陈鹰常说,汉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汉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子孙后代。25年来,陈鹰一心扑在水利的事业上,潜心钻研,开拓创新,宜城的流域在他脑海有一张“活地图”,每一个河流水库在心中都有一张“名片”,他将自己的经验、方法、体会、心得,总结到一本639页的《宜城市防汛抗旱减灾知识汇编》中,整理宜城市河库名录、编制“一河(库)一策”方案,为守护汉江安澜百姓安全贡献力量。
(通讯员供图)
(责任编辑:董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