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江河当中的石滩,为长江中下游独特的地貌。长江三峡以下,山石在数千万年的江水冲击下,形成了众多的江矶。据不完全统计,从宜昌到南通,长江两岸有江矶125个,南岸87个,北岸38个。最著名的有岳阳城陵矶、马鞍山采石矶和南京燕子矶,俗称长江三大名矶。三大名矶声名显赫、文化厚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而在南京,也有江矶七处,分别是三山矶(仙人矶)、燕子矶、犊儿矶、礁板矶、殷山矶、望江矶、赤石矶。其中燕子矶、赤石矶和三山矶,被列入《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中,是古代文人登临唱咏必游之地,其历史、文化、风景和美誉度与长江三大名矶相比亦不逊色。
燕子矶:
燕子矶:
赤石矶:三山矶: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燕子矶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幕府山之东,有“万里长江第一矶”之称。清初金陵四十八景中,有“燕矶夕照”。现矶头有御碑亭,亭中石碑正面“燕子矶”三个大字,为乾隆皇帝亲自题写。近江上处有陶行知“想一想死不得”碑。矶身有众多摩崖石刻,今人为多。
相传西晋永嘉元年(307),琅琊王、彭城王、西阳王、汝南王、南顿王五人,在上元门到燕子矶这一带渡过长江。十年后,琅琊王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谓之“五马渡江,一马化龙”。南朝梁普通二年(521),达摩尊者,泛海来华,与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从燕子矶附近渡江去了北魏。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多次登临燕子矶,并且留下了不少诗赋题词,最有名的莫过于“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霸气雄浑,意味深长。后康熙、乾隆二帝巡视江南,均在此停留。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在燕子矶登陆,入观音门去迈皋桥,占天堡城,迫使清朝廷签订丧权辱国的清英《江宁条约》(后世通称中英《南京条约》)。
清代乾隆皇帝诗云:“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描摹出一派田园风光。沧海桑田,如今燕子矶四周高楼林立,江南江北,灯火辉煌,秋日夏夜,人们徜徉江边公园,远观航船,近听涛声,享受太平,好不惬意。
赤石矶:
台高接城巅,榴花数千株
赤石矶位于南京秦淮区老虎头南面的岗埠。地处古城的东南隅,是雨花台的余脉。因石质赭红,故名赤石矶。六朝时期,赤石矶是金陵城南郊的军防要地,且是六朝士大夫萃聚之所,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张昭便宅于此。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拓城,将赤石矶分隔为二。围入城内的赤石矶即今老虎头。明清时期,赤石矶一带仍为风景名胜区,有周处台、石观音寺以及芥子园诸多景点。每年一度的庙会,以赤石矶为起点的正月十六走城头的习俗,在清代仍得以延续。明代竟陵派诗人钟惺任职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栖泊金陵,乐其山水,多次到赤石矶泛舟,作有《仲春程仲秩要汎赤石矶》。《金陵览古》记载:“台高接城巅,下俯赤石矶。左带芳园,高林秀木,翘楚竞茂。右凭南冈,丹岩霞驳,有若缋焉。夜观灯塔,近在目前。城中万户千门,连甍鳞次,眉睫相承,一览悉尽。台下鹿苑寺,乃梁武帝故居。”清人余宾硕谓:“长河东来,绕城而过。有矶枕流,可坐十许人。矶上人家种石榴花数千株,每盛夏开时,凭流回瞰,有若锦焉。都人鼓楫嬉游,欢情自接。”
如今,古“赤石片矶”已湮没于民宅之中,地形地貌迥异,只有星星点点的红砂岩,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名流云集之所,诗人吟哦之地。
三山矶:
词赋客如云,对酒论兴废
三山矶位于南京雨花台区梅山街道附近。《舆地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濒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形如笔架,故曰‘三山’。”由于其在三国孙吴都城建业(遗址位于今南京老城区)上游不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建业都城外围江上重要军事据点。孙吴时,此地设津戍处“三山营”。晋太康元年,“王濬楼船下益州”,东吴后主孙皓迅即于长江三山一带险要处,以铁链锁江,拦截舰船。王濬抵三山,以烈火熔之,直逼石头,孙皓不得不举白旗投降。
晋之后,三山松风阵阵,江涛拍岸,一度成为旅游胜地。南朝齐代诗人谢玄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二百余年后,唐代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而其《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句,则使三山矶声名远扬,“凤凰三山”成为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至宋代王安石、孔武仲、陆游、贺铸、刘攽、李之仪、陈造皆接踵而至,作诗以咏。明代改三山古寺为护国寺,一派佛国风光。传说元末时,朱元璋曾因兵败藏身寺内躲过元兵追杀。后来,朱元璋驸马赵辉、女儿宝庆公主、孙女毂城郡主皆葬于此。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水陆兼程、循江而下,自三山矶直逼金陵,并在占领金陵后建立太平天国政权。民国时期,三山僧人云集、香火鼎盛,宋美龄等达官贵人钟情于此。
白云苍狗,时移事迁。经过漫长岁月的风风雨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三山,如今已是水清、岸绿、景美的休憩漫步胜地。金毓平
(责任编辑:刘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