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红薯疙瘩”走红了

2022-01-17 中国农网
语音播报预计6分钟

“这么个‘土疙瘩’比我去过的地方还要多、还要远。”王文良的一句话,把记者的目光拉近到了他手捧的带着泥土的红薯上。

“红薯疙瘩”走红了

后腰村村民挖红薯

怎么一回事呢?“这东西成了网红,通过网络卖到了太原、西安、北京,村里人指着它挣钱。”说话间,他将挑选下的红薯剃去泥土装进成品箱子,整齐地码放在院子里。

王文良所在的山西大宁县太古镇后腰村,家家户户都零星种着红薯,村民都唤它是“红薯疙瘩”,“土里土气,自小没离开过饭桌,饿了,拿起来就能吃,疙瘩一样耐饿。”他说。

“那时候,没有市场影响力,村民将红薯放在土窑洞里储藏,大都是自己吃或者送给亲戚朋友,也没有形成产业,种植规模不大。”后腰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军良说。

“现在不一样了。”王军良话锋一转,“这几年,县里推广红薯新品种,不上化肥不打药,绿色生态无公害、产量高、品质好,蒸熟后又软又甜,凡是卖出去的红薯,人人都说好吃,年年订购的都是老客户,村民家里收入的大头就靠它了。”“土疙瘩”成了村民眼里的“金疙瘩”。

“13亩红薯产量在6500斤左右,按照每斤5元计算,收入都在3.2万元左右,一家人靠着种植红薯脱了贫,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王文良说。

目睹了后腰村红薯的自产自销,王文良也见识了红薯的走红和品牌的化腐朽为神奇。

近年来,大宁县在苹果、西瓜、核桃、红薯、小米等农特产品种植中推广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转基因种子的“六不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

在此基础上,2019年,大宁县推出区域公共品牌“大宁红”,为当地有机农特产品注入品牌力量,提升市场影响力。

地处黄河边,后腰村900余亩山坡沟洼地为黄胶泥土质,生长出来的红薯光滑色亮,软糯香甜。借着产业政策和品牌引领,后腰村以及黄河沿岸村庄积极引进适合在当地种植的红薯新品种和新技术,把红薯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

2019年,后腰村两委申报注册了“后腰红薯”商标,实施订单农业,以“互联网+产地直销”的模式,助力“土疙瘩”市场销售。

目前,后腰村成立了大宁县民盛农牧林专业合作社,吸收54户社员,其中脱贫户37户。全村红薯栽植面积从2019的120亩发展到382亩,2020年,村集体还栽植了3亩新品种试验田。后腰村成了“红薯种植专业村”,在当地小有名气。后腰村红薯在市场走红,订单不断。

“家里两口人,去年种植红薯10亩,收入2.5万元。”脱贫户白福贤说,这份收入使他有了脱贫不返贫的信心。

“去年,我们村种植的380余亩红薯总产量2万余斤,帮扶单位大宁县交通局帮助销售1000余斤,其余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销往北京、西安、太原、临汾等地。”王军良说,接下来,要继续做大做强红薯产业,将在后腰村打造畜牧养殖、红薯种植深加工产业链条,把红薯种出更大名堂。

整齐码放好箱子后,王文良又点了点数,这些待发的“土疙瘩”将带着他对好日子的期盼,代替他走出村子,抵达他未曾去过的地方。

作者:侯耀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马玉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