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大河东流 景美年丰——青海贵德县乡村产业在融合中繁花似锦

2021-11-29 中国农网
语音播报预计15分钟

九曲黄河,蜿蜒而下,虽说天下黄河皆为黄色的河水,但唯独途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的时候,因泥沙含量微小,清澈无比,流淌出了一片“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神韵和气质。

静静流淌的黄河水赋予了这片土地“美”的颜值,也赋予了这片土地“丰”的年景,如何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如何促进产业兴旺走出振兴路?面对乡村振兴的这张试卷,贵德县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两大任务和果蔬种植、畜禽养殖两大产业,逐步建成了一批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产品品质优良、品牌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河东流 景美年丰——青海贵德县乡村产业在融合中繁花似锦

新街回族乡村民正在抢收红笋。

菜鲜果香采摘忙,贵德处处好“丰”光。露天辣椒、有机蒜苗、软儿梨、包谷杏、牛羊畜产品……透过一个“丰收节”,我们看到了一个集露天蔬菜、特色果品以及畜牧产品的产业发展链如同朝阳一样,在黄河岸边冉冉升起。

露天蔬菜稳产保供

“菜篮子”稳稳当当

秋阳高照,大河东流。丰收的田野上,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

每年十月初是大葱丰收的季节,贵德县新街回族乡藏盖村的种植基地上村民们都会争分夺秒地抢收大葱。

“今年的葱长势特别好,每亩能达到7000公斤,收购价也高于往年,每公斤在2.4元左右。今年村里80%的种植户都能有10万元左右的净收入。”藏盖村种植大户马彦说。

“新街乡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唯一的回族乡,曾经也是一个贫困乡。精准扶贫开始前,全乡人均收入只有3000多元。因为穷,村里很多年轻人娶不到媳妇。如今村民们种起了蒜苗、大葱等产业,收入增加了不少。”新街回族乡党委组织委员董瑜不禁感慨道。

如今,新街乡9个村“一村一品”的调整思路已经进行了4个年头了,现今全乡80%以上的农户种植露天蔬菜。蒜苗、红笋、红葱等种植面积均已超过上万亩,村民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5204元提高到2020年的10854元,实现翻一番。

从“小打小闹”到初具规模,新街乡露天蔬菜“成长记”仅仅是全县露天蔬菜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贵德聚力凸显黄河谷地农用地资源优势,逐步建成全省最大的杂交油菜、青稞、春小麦制种基地以及全省唯一的冬小麦制种基地。以提升两大产业发展成效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种养技术指导,不断促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提质增效,形成了“草畜结合、农牧联动、立体高效”的循环农牧业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新建千亩露地蔬菜基地3个、百亩以上露地蔬菜基地10个,种植各类蔬菜4.3万亩,引进姬菇、红笋、松茸等新品种3个。”贵德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刘忠华介绍,下一步,贵德县将要紧紧抓住全省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贵德辣椒、蒜苗、长白葱、红笋等特色蔬菜形成规模效应,打造有机蔬菜及优质瓜果产业基地;持续提升农产品(000061,股吧)附加值,努力拓宽农牧民群众的致富增收路,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特色果品崭露头角

“果盘子”丰富多彩

“你生在九曲黄河的丹霞山,绽放出芳菲的人间四月天。漫天里的那个雪花呀,就染得东山里的烟云,变成了吉祥的哈达,消融了古雪唱出了春色满园的一个家……”这是藏族知名歌手琼雪卓玛唱给家乡贵德的歌曲《梨花赞》。

在黄河的滋养下,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贵德县是生产绿色和有机特色果品的理想场所。作为青海地区的瓜果之乡,贵德梨远近闻名,家家户户果园里都有梨树,每年四月时节,贵德县梨花争相开放,漫山遍野洁白如雪。

近年来,贵德县通过一场场梨花节,一次次融入旅游的深度开发,让很多果农们看到了新的致富途径。从一朵花到一颗梨,一个“梨产业”在贵德应运而生。

“以前农民们纯卖一颗梨也就1元钱,现在把观光旅游等算进去,一颗梨的价值能达到10多元钱。”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村民毕生龙说,随着梨产业的不断发展,一颗梨不仅仅是一个果子,还可以做成饮品等特色产品,果农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发展的兴头越来越足。

梨花的突围,给贵德旅游带来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成功实践。贵德县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梨为媒,从单一的梨、桃、杏种植发展到新奇品种大果樱桃、黄桃、核桃等种植,如今的贵德已经拥有16个品种的果品种植,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产量700多万公斤。

“梨、杏在总果树栽培面积和产量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面积的60%和总产量的80%,其他杂果3000亩,产量40余万公斤。”刘忠华介绍,近年来,贵德县逐渐延伸特色果品产业深加工,将一颗“梨”研发成畅销的“软儿梨”饮料,再扩大到各式多样的“梨宴”,丰富了游客的旅游餐桌,催生休闲、旅游及文化等衍生产业的发展。

春日,万亩梨花雪白如云;夏日,千亩杏园杏子黄澄澄一片;秋日,嫩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如今,贵德的土地不仅仅是特色果品崭露头角的载体,更是旅游业生长的沃土,特色果品种植转换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又转换成旅游产品,贵德产业发展在融合中更加繁花似锦。

畜牧业牛哞羊欢

唱好绿色牧歌

午后的常牧镇都秀村艳阳高照,远处的草原已经开始泛黄。藏族小伙先巴扎西刚把牛群赶回牛棚,便开始忙着投喂饲料。

“今年我们合作社养殖了200头牛,合作社生产的酥油、曲拉、酸奶等畜产品销售也不错,辐射带动了6户牧民,去年分红每户分到1万元。”先巴扎西说。

先巴扎西所在的都秀村是一个纯牧业村,由于这里高寒干旱、基础条件较弱,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差,村民就指望着放养牛羊获得大部分家庭收入。

在全州牦牛产业、藏羊养殖大起步、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贵德县将常牧镇都秀村和拉德村分别确定为州级牦牛联盟示范基地和藏羊高效养殖基地,实行产业联动式扶贫,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

“常牧镇拥有宜农生产的耕地资源,宜牧发展的草场基础,具备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半农半牧产业优势突出。”常牧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晓东介绍。

目前,全镇牛羊存栏30万只,拥有40多家养殖合作社,下一步,一方面要以推进农牧业提质增效为重点,让质量撑起价值,实现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另一方面依托高原净土、日照充沛的农田优势,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在农业村建设饲用玉米产业园和屠宰加工厂,释放草原放牧压力的同时,健全和完善覆盖饲养种植、加工生产、运送保鲜等全过程的产业链条,实现抱团发展。

按照“生态循环、做大做强、提升效益”的要求,促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全县引进良种种猪176头、良种牛290头、西门塔尔母牛30头、湖羊700只、良种藏系母羊700只,完成牛冷配91头,示范推广猪人工授精、牛品种改良2项新技术。新建养殖基地42个、生态牧场10个、家庭农牧场26家、种植优质饲草2.5万亩。

畜牧业发展方兴未艾。下一步,贵德县将加快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速释放特色养殖品牌效应;培育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逐步构建适应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产销体系,全力促进农畜产品“上规模、创特色,打品牌、创效益”,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提速换挡。

作者:洪玉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