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别接offer”背后,是就业选择和信息获取的双重焦虑

2021-11-15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7分钟

11月15日一大早,朋友之间就在传一份名为“互联网公司一线领导黑名单(别接offer)”的腾讯在线文档。文档涉及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腾讯、拼多多、百度、美团、小米、京东、小红书等公司,换句话说,几乎所有的一线互联网公司都难以幸免于被吐槽。内容方面,细分到具体的部门、小组和岗位,公司所在地、老板是否PUA、部门是否内卷、业务是否边缘、气氛是否压抑、组内员工是否容易得到成长等等。个人推荐那一栏,拉下来除了极少数“推荐”之外,满目都是“看个人”和“快逃”。

今年夏天在河南水灾期间整理求助信息、发挥巨大作用的腾讯在线文档,这次成了大厂打工人的非官方“避雷指南”。其中,不乏一些腾讯人在腾讯的产品上吐槽腾讯,多少有些幽默。不过,文档很快就显示被举报,暂时无法访问,幽默更上一层,成为黑色幽默。

这个结果并不意外。一方面,因为开放匿名,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难以保证。个人体会难免受到主观影响,因人而异,因公司而异,因岗位而异,这个人觉得不舒服,未必换个人一样觉得煎熬。甚至,还无法排除恶意攻击的可能。另一方面,文档备注部分出现了不少指名道姓的个人信息,或被指侵犯隐私。这些或明或暗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抽掉了文档存在和共享的合规性,被举报和处理在预料之中。

只是,文档消失了,问题不会消失。这份存活不久的黑名单,为什么会出现呢?

这和当前的就业趋势有很大关系。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关于大学生去向的相关就业市场调查显示,国有企业深受毕业生的喜爱。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八成在选择“最愿意工作的两类企业”中首选国有企业,首选国企的人中半数也倾向“政府机构”的工作机会。然而与此相对的,是今年国考报名的热闹程度——共有212.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最热门职位“两万里挑一”。激增的就业倾向和稳定的实际需求出现了较大落差。

此背景下,薪资优势突出的互联网企业就成为次优之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发展红利期已经过去,少有人可以“一进大厂财务自由”,其舆论形象也和“996”“内卷”“薪资倒挂”“35岁失业”等词汇密切相关,吸引力仍然不减,在就业市场中牢牢地占据主动地位。

然而,这种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信息在优势一方之间的流动,加剧了担忧,也加速了对抗。去年年底,一些大型企业成立HR智库联盟的消息让很多人猜测,这是不是意味着HR信息共享,跳槽和涨薪更难了,如果不愿意被迫离职,会不会遭遇“黑名单”威胁?自己的信息在各个企业间几近透明,而意向岗位的内部架构、工作氛围、发展前景却依然雾里看花,面目模糊。

企业想降低管理成本,就业者自然会想办法减少试错成本。今年10月,网上就出现了一个公司作息时间和校招薪资信息数据的文档。这次呼吁“别接offer”的黑名单和前者本质上并无区别,都可看作是就业者抢夺主动权的一种尝试,背后还是就业选择和信息获取的双重焦虑。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愿意主动分享自己不愉快的工作经历,提醒大家求职的时候不要踩雷了。文档里的内容,正是当下求职者十分关心但又无法在入职前真正了解的,所以即便不够权威,还是在小范围内得以传播。

对企业和求职者来说,一份offer废掉不是理想的结果。个体想要消解掉被动工具化的担忧,企业想要摆脱贴在身上的负面标签,也无法通过一份份“黑名单”实现。占据主动地位的一方,有必要先表态和行动。当然,少点充满张力的对抗,多点积极的双向选择,最终还是需要共同努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评论员 孙晓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

(责任编辑:李佳佳)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