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又遭黑客攻击!美国FBI系统被入侵,超10万人收到垃圾邮件,情况仍在继续…刚悬赏近亿元向黑客“宣战”

2021-11-14 证券时报网 微信号
语音播报预计11分钟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据海外网消息,美媒报道称,当地时间周五(12日)晚上,一名黑客恶意通过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邮件服务器向至少10万人发送了垃圾邮件。

  就在不到10天前,面对愈发猖獗的黑客勒索攻击,美悬赏近亿元向“黑暗面”这伙黑客宣战。当地时间11月4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最高悬赏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400万元),奖励给任何能够提供黑客组织“黑暗面”(DarkSide)领导者信息的线人,再额外悬赏500万美元(约合3200万元人民币),用于寻找参与“黑暗面”勒索软件攻击的犯罪个人信息。

  FBI服务器遭黑客攻击:超10万人已收到垃圾邮件 情况仍在继续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消息,此人的动机尚不清楚,目前也不清楚黑客侵入FBI电子邮件系统的程度。这封电子邮件的作者谎称自己隶属于美国国土安全部,内容是一个奇怪的警告,提到了网络安全作家维尼·特罗亚以及一个名为“黑暗霸主”(The Dark Overlord)的网络犯罪国际组织。报道称,该事件是已知的首个黑客成功恶意访问FBI相关系统,并向大量人群发送垃圾邮件的案例。

  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FBI和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局表示,他们知道FBI账户发送的虚假邮件,但拒绝透露更多信息。“FBI和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局今天上午已经注意到发生的这起涉及虚假邮件的事件,”声明称,“情况仍在继续,目前我们无法提供任何额外信息。我们继续鼓励公众对未知发件人保持谨慎,并敦促报告可疑活动。”

  悬赏近亿元向黑客“宣战”

  据美国中文网报道,当地时间11月4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为任何能够提供黑客组织“黑暗面”(DarkSide)领导者信息的线人提供最高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400万元)奖金,具体的悬赏目标是,有关“黑暗面”勒索软件犯罪集团领导人的身份和位置线索。

  另外,美国国务院还承诺额外支付500万美元,用于寻找参与“黑暗面”勒索软件攻击的犯罪个人信息,该奖金是作为国务院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悬赏计划的一部分。

  今年5月,“黑暗面”对美国最大燃油管道运营商Colonial(科洛尼尔管道运输公司)发起了勒索软件攻击,Colonial的管道系统被迫关停,导致美国大部分地区的汽油、柴油等燃料供应受到影响,美国佐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州等多地加油站出现抢购现象。影响最严重的时刻,美国一度进入了国家紧急状态,美国总统拜登严厉抨击称,攻击输油管道“是一种犯罪行为”。

  迫于无奈之下,科洛尼尔管道运输公司通过加密货币向“黑暗面”支付了赎金,价值约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20万元),“黑暗面”收到加密货币后,便提供了解密工具帮助恢复其计算机网络。不过,一个月后,美国司法部突然宣称,已经追回了由科洛尼尔管道运输公司向黑客支付的63.7枚比特币,约占总支付数量的85%。

  黑客攻击已形成“产业”,最大潜在损失或超10000亿

  当前,全球的黑客网络攻击、勒索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攻击范围非常广泛,每年大量机构遭受网络攻击,至少有50%的受害者最终无奈向黑客支付了赎金,勒索金额和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数据显示,勒索软件攻击在2020年增加了300%,受害者损失超过3.5亿美元。另外,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表示,网络威胁几乎出现了指数级增长,正在调查大量的政府机构入侵及其他类型的网络犯罪攻击,如此大规模的网络攻击在美国前所未见,而且情况还会变得更糟。

  今年6月,美国国内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如果美国重要的公用事业或服务商遭受到重大网络攻击,潜在的损失可能等同于飓风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调查结果估计,如果一家为数百名客户提供关键IT服务的提供商遭到网络攻击,被迫网络中断3天,可能导致近8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已超过2012年飓风桑迪造成的650亿美元的损失;如果区域电力公司等关键公用事业公司遭受网络攻击,潜在的损失更大,一旦造成电力中断5天的网络攻击可能造成高达19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84亿元)的损失,超过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和2018年的加州野火。

  这无疑给美国政府敲响了警钟,打击黑客网络攻击、勒索已迫在眉睫。因此,也不难理解,尽管美国追回了Colonial被勒索的比特币,也要斥重金悬赏“黑暗面”领导者的信息。

  综合海外网、券商中国相关报道

  编辑:万健祎

  直播预告

又遭黑客攻击!美国FBI系统被入侵,超10万人收到垃圾邮件,情况仍在继续…刚悬赏近亿元向黑客“宣战”

  yeshuy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