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设圈”“绘圈”“娃圈”……造梦无错,钱不能乱“圈”

2021-11-09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8分钟

7万元一幅画、50万元一个人偶娃娃……这种价格似乎远超出普通人的认知。但在“二次元”的世界里,高价“定制产品”已成一些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争相追逐的对象。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在年轻人中风靡的“设圈”“绘圈”“娃圈”,“名人效应”“逐利冲动”和“饥饿营销”等套路交织,天价商品吸引了一些人冲动消费、盲目消费甚至借贷消费。

很多人光看这些词,都会很明显感受到自己被排除在了“圈”外。“设圈”的“设”,其实是指设定、人物形象设计,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设定画人物图像等,后续还会根据买家提出的需求更新。“绘圈”“娃圈”大抵如是,有人喜欢纸片人,有人喜欢实体娃,几个圈有一定交集。

“设圈”“绘圈”“娃圈”……造梦无错,钱不能乱“圈”

棉花娃娃

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虚拟人物,为其完善人设、改造形象、更新妆容服饰,每一步都价格不菲。前段时间迪士尼的玲娜贝儿爆红,也催生了更换鼻子、调整嘴线、打造wink眼等改娃业务,但放在私人定制盛行的“娃圈”里,连入门级别都算不上。

一般来说,这类小众爱好进入大众视野,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议。上一次“设圈”这个词大量出现在新闻中是今年4月,一个13岁的女孩半年间共花费70万元约稿买画,因为家长要求卖家撤销而引发关注。此次媒体的报道,同样直指交易不规范、创作同质化、诱导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等乱象。

讨论问题和应对措施,有必要先搞清楚圈子出现的驱动力。

“设圈”“绘圈”“娃圈”,都建立在造梦的基础之上。圈外人不理解高价定制,圈内人也未必不清楚一幅画、一个娃娃本身不值那么多钱。只是对买家来说,自己内心投射的美好幻想,赋予了虚拟人物与众不同的意义。其本质,是为设定花钱,为爱好买单。有需求,而后催生交易,形成圈子。应该说,追求独特和个性无可厚非,围观者没有必要对此高呼“不值得”或者泼冷水。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圈子带有明显的私密化特征——和电竞不同,他们没有被社会大众认可的强烈渴望,更愿意自娱自乐。一方面,这种爱好的接受度不算高,招来的目光很多时候并非出自善意;另一方面则是圈子内部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更不愿落人话柄,给否定的言论增加声量。两者互为因果,一步步为圈子“砌墙”。

但是,私密化不意味着绝对封闭。当圈子内的消费场景和整体氛围出现异常走向时,则有必要将其放置在公共领域内,接受一定的监督和审视。

首先,就像新闻中所展示的,“设圈”呈现出年轻化甚至未成年化的趋势。一些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如果将情感需求投射到虚拟人物身上,出于对知名画手的崇拜或者同龄人之间炫耀攀比,更容易进行冲动消费。但其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此类交易,一旦家长追究,大概率是无效的,卖家付出了劳动,很可能竹篮打水。而牵涉到未成年人,也容易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圈子的成见。

其次,因为圈子和作品的双重私密性,交易规则不够明确。从约稿到拍卖再到成品,整个流程缺乏规范,随意加价、避开平台私下交易、偷税漏税、拼单购买、抄袭骗稿等问题渐次浮现。乱象之下,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其实都无法保证。明显带有炒作性质的畸高价格,也不能再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来解释了。

一直以来,都有声音呼吁管理部门对类似商品进行指导和监管,设置未成年人交易金额门槛,出台相应规范。这些措施是必要的,也应该尽快提上日程,但实事求是地说,只有外部的监督远远不够。在这些圈子中,创意的特殊性给商品估价增加了不确定性,很难做到完全统一。就此而言,圈子内部构建起的共同自律必不可少。

希望社会尊重小众爱好,保持适当距离,是亚文化圈的共性,前提是圈子的整体生态经得起外界审视,从而划出一条心照不宣的界线,互不打扰。目前来看,要争取到相对弹性的空间,让主打造梦的“设圈”“绘圈”“娃圈”持续下去,卖家和买家都需要回归理性,自觉将交易维护在一个合理的浮动范围内,避免青少年群体过度参与进来。如此,才能尽快摆脱混乱的过渡期,真正做到圈地自萌,而不是变成被舆论围攻的“圈”钱生意。

文/新京报贝壳财经评论员 孙晓

编辑 赵方园 校对 李世辉

(责任编辑:李佳佳)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