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致敬百岁老人瞿独伊,书写“大我”人生

2021-11-09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4分钟

■ 来论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前两天,“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秋白之女瞿独伊迎来了她的百岁生日。在她不凡的履历中,驻外记者的经历是她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瞿独伊和丈夫李何赴莫斯科建立记者站,由此开始了她的记者生涯。当时的新闻工作,远没有今天这样便利的通讯工具,但他们身兼多职,“从来没有休息天,从来没有8小时班”。

今天或许很难想象当时工作环境的艰苦状况。那时记者站只有他们两个人。瞿独伊凭着一股工作热情和职业精神,除了和丈夫一起完成新闻采编发各项工作之外,还要担任周总理及国内代表团访苏时的翻译。而正是在无数像她一样的老一辈新闻从业者的努力和坚持下,我国的对外新闻工作才打开新局面。

如今,新闻从业者有着比以往更先进的采编发工具,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但对真理的追求,对职业操守的坚守不会改变。或许此时,我们更应向瞿独伊等新闻前辈学习。我们不必像瞿老那样,用收音机、发电讯来获取和传递信息,但仍要对新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抱持专业态度、履职操守。

回顾瞿独伊的人生历程,6岁随父母参加中共六大,14岁那年父亲瞿秋白牺牲,19岁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滞留、软禁以至投入监狱,27岁用俄语向全世界播报开国大典盛况,28岁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2018年,她以96岁高龄抱病在微纪录片《天地英雄气》中出镜,清唱起《国际歌》,一字一句,既是自己人生追求的写照,也是对后人的激励和嘱托。

每个行业都要有其价值追求和职业精神。记者群体要始终具备如瞿老所言的“永恒的精神”,秉持为民情怀,坚守专业“风骨”。在此,我们向瞿独伊致敬!在记者这个岗位上,她以“无我”的使命感书写了“大我”的人生。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也理应成为我们这些后继新闻从业者的人生航向。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责任编辑:张泓杨)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