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身边科学:可能性思维

2021-11-08 《小康》杂志社
语音播报预计8分钟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尹传红

在最朴素的定义里,可能性思维只涉及对“如果……如何……”问题的多种回答途径,然后逐渐从“已知”扩展到“可能”,从“这是什么”“这能做什么”扩展到“我们能利用这个东西来做什么”。

国庆节前,2021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召开,我受邀主持主题为“以好奇为指引,助教育之未来”的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专题论坛,与各位嘉宾共同探讨了在当前“双减”政策下,科普科幻教育对于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实践、意义、难点等话题。热议中高频度出现的,是诸如科学、科幻、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思维这样的词汇,以及对它们彼此关系的解析。

说来眼下大热的科幻,是一种探究各种可能性的“思想实验”,也是在创造一种替代性的历史或情境,它体现了人类最可贵的探索精神。在优秀的科幻作品中,对奇思妙想的科学解读,对新异事物的形象描述,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引导,对创新创造的理性思考,都得到了很好地呈现。这对增进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锤炼理性思维,都大有裨益。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关键部分,其智力结构模型的操作维度(或思维过程)之一是发散性思维分析——对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的反应,如给3分钟时间来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需要睡眠,将会怎样?

吉尔福特的同行蒂娜·斯科尼克·韦斯伯格则提出了一种认知机制——假设—推定(what-if)机制:对于我们想象得出的每一种可能性,我们用假设—推定机制来构造一个场景。如果这种可能性是真实的,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利用想象场景得到的信息来检验这种可能性。韦斯伯格指出,假设—推定机制对于孩子十分重要。这种基本的想象力技能,即让我们能够暂时跳出现实去发挥各种可能性的能力,是孩子了解世界的主要工具之一。

这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可能性思维”。可能性思维被看作创造力的核心,是促进从现实性到可能性转变的原动力。在其最朴素的定义里,可能性思维只涉及对“如果……如何……”问题的多种回答途径,然后逐渐从“已知”扩展到“可能”,从“这是什么”“这能做什么”扩展到“我们能利用这个东西来做什么”。

曾记否,1999年语文高考的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时隔20年后,2019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则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人类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决定全面销毁武器、停止战争,共同建立全球新的、真正的和平,请你设想一下其中的原因与可能发生的故事。这里的各种可能性的想象空间,真是太大了!

发明了手机的美国工程师马丁·库珀回忆说,关于移动电话,他最初的模糊想法始自20世纪60年代。当时想象的是未来的科幻世界。他想象有朝一日,人们一出生就分配到一个电话号码,他们可以把通讯器材放到口袋里,四处走动。其灵感或许就来自于当时流行的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剧中有类似这样的诱人场景。“如果你能够把喜欢想象的特点同对科学的兴趣,和对于事物工作原理的兴趣结合起来,那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不断思考,如何能够标新立异。”

幻想是思维的翅膀,科学才使人真正飞翔。液体火箭的发明者、美国工程师罗伯特·戈达德有句名言:很难说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因为昨天的梦想,就是今天的希望和明天的现实。

身边科学:可能性思维

打小痴迷科普科幻,

书香悦读一路相伴。

分享科学奇美理趣,

留下探索思考印记。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11月上旬刊

(责任编辑:李佳佳)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