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推演健康险大趋势:2020-2021市场节奏转换,产品逻辑全面重构

2021-11-05 慧保天下 微信号
语音播报预计76分钟

推演健康险大趋势:2020-2021市场节奏转换,产品逻辑全面重构

点击抢购 《保险新时代》2017—2020精选合集

注:本文作者王明彦、丁莹、郭炜钦、孙啸辰均来自中再寿险产品精算部。中国人民大学杨雨凡、中央财经大学喻卉妍亦有贡献。

编者按:

在新旧重疾定义切换前的短暂狂欢之后,健康险的增速降了。

据计算,2015年到2020年,健康险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7%,不过具体到2020年,同比增速仅为16%,而2021年,推测将进一步下降,或降至10%左右——这是行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重压之下,健康险的开始谋求新的突破,险企产品线设计逻辑,产品本身的设计理念都迎来重构契机,产品种类、保障范围、保障责任、保障期间都得到空前延展。对于健康险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或者也是最好的时代。

基于对健康险市场的长期深入观察,11月5日,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再寿险”)对外发布《2020-2021年度健康险产品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2020-2021年之间的健康险市场变化做出全面梳理、深度研判。

《报告》指出,在新冠疫情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代理人渠道人口红利不再、保险公司积极转型升级、三医改革进入深水区等大背景下,近两年来健康险增速放缓。

《报告》认为,健康险产品和经营模式需要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顺势调整,积极寻找最优解,才能有效融入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医疗支付中占据一席之地。

此次发布的《报告》包括一份主报告和八份子报告,深度分析和回顾了重疾险、医疗险和长护险三大险种的形态演进,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判。此次『慧保天下』获授权全文刊发的则是其中的主旨报告《2020-2021健康险演进趋势研究》,内容略有删改,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后续内容,『慧保天下』也将持续刊发。

以下即为主旨报告主要内容:

近几年,在民众保障意识觉醒、监管引导保险回归保障、保险公司积极转型的大背景下,健康险是人身险产品中增速最快的险种,2020年健康险保费收入为8173亿元,2015年到2020年健康险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7%,健康险在整个人身险保费中的占比也攀升至24.5%。

但不容忽视的是,2020年到2021年,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寿险公司个险渠道在过去几年借助人口红利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在后疫情时代迅速爆发和释放;民众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因疫情冲击的下降导致购买保险这种非渴求消费品的意愿降低;随着健康险普及而导致的推广边际效率递减……

各种因素叠加使得近两年健康险的增速开始放缓。2020年健康险保费收入相比2019年增速为16%;截止2021年7月健康险保费收入为5717亿元,如果按照既往年度健康险业务节奏进行外推,2021年全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将在9000亿元上下,增速约10%。

推演健康险大趋势:2020-2021市场节奏转换,产品逻辑全面重构

2021年健康险产品在监管层面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重疾险方面,《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要求2021年1月31日后发售的重疾险产品应该采用2020新版重疾标准定义,各家公司如何开发“新定义重疾险”成为今年年初的行业热点。

医疗险方面,《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短期医疗险续保条款进行严格规范,要求2021年5月1日前停售所有不符合要求的短期医疗险,如何平稳应对“短健规”改造成为今年年中的行业课题。

从健康险的产品格局看,2021年我国的商业健康险市场依然保持着“前浪”重大疾病保险占据绝对份额、“后浪”百万医疗险和惠民保高速发展和“涟漪”长期护理保险方兴未艾的格局。

重大疾病保险在供给端满足了保险公司对于业务规模和价值的双重诉求,为销售端提供了慷慨的佣金和客户资源回报,同时也分担了民众的大病风险。在所有健康险产品中,重大疾病保险更好地维持了健康险市场保险公司、渠道和客户之间的需求平衡,依然是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头牌险种。

商业医疗险正在迅速崛起,分成惠民保和百万医疗险两大阵营,以不同的商业模式抢占多层次保障体系中的一席之地。但医疗险过低的件均保费依然无法撼动重疾险的主力地位。

长期护理保险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随着市场的培育和启蒙,后期有可能随着养老需求的唤醒而快速增长。

从健康险市场长期发展看,我们认为健康险在需求端仍存在较大市场空间。《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72306.4亿元,其中个人卫生支出20055.3亿元(占27.7%)。2万亿的个人卫生支出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会进一步放大,这给商业健康险的“补位”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我们也相信,从供给侧角度,健康险产品和经营模式需要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顺势调整,积极寻找最优解,才能有效的融入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医疗支付中占据一席之地。

2020-2021重疾险

新旧定义切换影响深远,中症成标配,模块化产品再受重视

2020-2021年,重疾险因新旧定义的切换再一次成为市场的焦点。百度指数显示,重疾险在2021年1月末的市场关注度达到历史新高点(以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关键词“重疾险”为统计对象,分析并计算出该关键词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和《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20)》于2020年11月5日正式发布,约定了新旧定义并存的过渡期到2021年1月31日,这一时点也成为新旧定义重疾险的分水岭。

推演健康险大趋势:2020-2021市场节奏转换,产品逻辑全面重构

重疾险2020年6月30日-2021年6月30日百度指数

旧定义重疾险在退出市场前的最后一战表现极为出色,成为了全年销售的最高潮。而新定义重疾险的百花齐放也较以往常规迭代更加精彩纷呈,各家公司基于自己对于重疾险的理解交出了不同风格的答卷。

1. 老定义产品策略性销售,险企纷纷推行择优理赔、放宽核保政策

在新旧定义切换的过渡期间,借着旧定义重疾险停售的契机,各家公司也借势推出各项销售政策,重疾险销量实现了大幅提升。这一阶段的产品基本延续了上一年度的形态,更多的是采取了一些促进销售的服务或规则,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1.1 择优理赔

这一规则针对的是2021年2月1日前投保的旧定义重疾产品,如果被保险人在2020年11月5日(2020版新定义颁布之日)及以后出险申请理赔, 客户可以在新旧两个定义中,选择其中一个更有优势的理赔方法。也就是说,客户投保了旧定义产品,在未来对某一病种进行理赔时:如果旧定义更宽松则按照旧定义赔付;如果新定义更宽松,根据“择优理赔”规定,可以按照新定义赔付。

友邦人寿是最早推出重大疾病理赔择优的险企,于11月12日启动开门红,针对全佑系列推出客户理赔择优方案。很快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601318)、泰康人寿、太平洋人寿等在内的大型险企纷纷推出了类似优赔政策,随后在中小公司中也全面铺开。

从市场的反馈看,这一规则给予了在观望中的迷茫消费者购买重疾产品的决策动力,帮助各公司完成新老政策的顺利过渡,维护了老客户的利益。对于险企而言,一方面给予了和老客户增进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有效促进在这个特定的过渡期之内重疾险的销售,对这一阶段整体销售成绩起到了正向影响。

1.2 放宽核保政策

与以往大部分公司开门红保险公司主要销售年金险、终身寿险等理财类产品不同,今年的开门红恰与旧定义重疾的停售过渡期重合,部分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重疾险上,并专门推出更加宽松的健康核保政策。

重疾险的限时核保政策放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   老客户减免历史保额,如百年人寿约定生效日在2019年12月1日之前的保单不计入体检保额,中英人寿约定生效满1年的历史有效保单累计重疾风险保额可清零或部分减免。

b)   提高免体检额度,或降低计入体检保额的比例,如同方全球人寿新多倍保在部分机构可按1倍累计重疾风险保额(常规时间为1.2倍)。

c)   针对部分轻微疾病投保重疾产品,可以标准体承保,比如轻度脂肪肝、胆囊结石、单纯超重(BMI<=30)、轻微卵巢囊肿等符合条件可视作标准体。

d)   放宽部分职业的保额限制。

2.新定义重疾险产品设计趋势显现,中症责任成标配,定期产品、模块化产品受重视

本报告将从产品责任设计和产品结构设计两个角度进行重疾险发展趋势的研究。

2.1 产品责任设计

总体来看,各家公司在切换新定义后仍然沿用了之前的主力产品系列,同时为吸引新客户,最大限度降低新旧定义切换带来的影响,产品的价格和旧定义相比大多有所下降。普遍现象是,除了中症责任成为了产品标配,很多公司将视线聚焦在功能性的额外给付责任上,这些责任的特点鲜明:一是保障范围有明确的功能指向,如失能型、护理型、高费用型或更严重的疾病程度保障;二是不会对整体费率产生较大影响。

中症责任标配化

中症责任的流行成为2021年重疾险的显著特征,“轻中重三级赔”也成为了众多公司的新口号。

在此之前,市场首款提供中症责任的产品是2016年招商信诺在银保渠道推出的“珍爱一生B款”,由于销售渠道的限制,该产品没有形成很大的市场影响力。

2018年,大童保险联合光大永明开发了一款少儿重疾险“童佳保”,这款产品将中症责任的曝光度提高,同时期多款产品(特别是中介渠道)跟随升级,如百年人寿康倍保、华夏人寿华夏福多倍版等。

2021年,由于新重疾定义使用规范中要求“保险公司设计重大疾病保险产品时,所包含的本规范中的每种轻度疾病累计保险金额分别不应高于所包含的本规范中的相应重度疾病累计保险金额的30%”,限制了轻症责任的给付比例,尤其在近些年重疾险竞争愈发激烈下,轻症责任的给付比例持续升高。保险公司希望尽量降低轻症赔付比例或有下降的影响,同时考虑强化产品的分层给付属性,使产品责任更加丰富充实,纷纷加入赔付比例50%-60%保额的中症责任,这一责任也得以在全渠道产品中成为标配。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宣传时会着重体现不同层级保障的概念,但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大部分是将原属于轻症的病种和定义直接放入中症,极少有对于同一疾病按照轻、中、重度进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的情形,这与消费者常规理解的或者说产品开发人员希望塑造的为被保险人提供疾病进展全流程的保障这一概念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够均匀,很多医院的诊断实务或技术不足以支持这种精确的严重程度的分级。

额外给付责任

除了轻中重基础责任外,不同设计逻辑的额外给付责任也呈百花齐放态势。这种设计的共性是按照某种逻辑选取现有重疾中的某些病种给与额外的保额,但采用何种逻辑却体现了不同公司的差异化设计理念。

●  失能责任

太平洋人寿的金典人生选取了20种易造成成人失能状态的疾病,给予额外一倍保额的给付,主打“对治疗周期更长、影响家庭经济命脉更重的疾病进行双倍赔付”。这一理念延续了其前代产品金福人生,但在责任的设计方式有了一定的升级变化:金典人生直接将易造成失能的重疾作为额外给付的触发条件,无论在产品定价方面还是在产品宣导方面都更加明确清晰,产品的整体价格也较上一代更具吸引力。

国寿的国寿福盛典版、国寿福2021款以及康宁终身2021版C款也同样采取失能型重疾的设计,特别是国寿福,根据客户的自身需要增加了6种疾病和15种疾病的不同选择。

●  护理责任

据“七普”后的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护理需求于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这一类疾病通常包括会造成永久性功能障碍的严重脑中风后遗症、严重脑损伤以及易引发严重认知障碍的严重阿尔兹海默病等。近些年随着老年化加剧以及一些热播影视剧的宣传影响,这类疾病在市场上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此项责任也更易引起客户的共鸣,成为了不少公司额外责任的设计选择。

蚂蚁保险平台上的健康福定期重疾险,选取了老年较为高发且容易进入护理状态的十种疾病,给予一倍保额额外给付。

阳光人寿今年9月1日推出的阳光保少儿版终身重疾险也专门针对老年高发重疾设置了特定疾病给付责任,约定了满66岁后初次确诊相关疾病可额外获得保障。值得注意的是,阳光人寿将该责任与失能责任相配合,不同的特定疾病适配不同的生命周期的核心风险,给与少儿被保险人覆盖一生的周全且高效的重疾保障。

●  高费用重疾

除了失能、护理功能的设置外,对于那些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要花费高昂费用的疾病提供额外保障是更直接的一种做法。尽管同为重疾范畴,但不同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的花费却差异较大,比如乳腺癌的平均治疗费用不超过10万,但白血病却为近30万甚至更高。

太平人寿的福禄顺禧终身重疾险中高费用疾病额外给付责任,选取了脑癌、骨癌、白血病等重度恶性肿瘤以及一些因意外导致的疾病,这些疾病的治疗费用足以给患者带来极大经济压力。

●  其他设计方式

曾经较为流行的男女少儿特定疾病额外给付、心脑血管疾病额外给付等依然有一定市场,此外,随着大湾区专属重疾表的发布,部分公司选择开发大湾区专属重疾险,此地高发疾病(如鼻咽癌、结直肠癌等)额外给付也成为湾区重疾产品显著特征。

多次给付责任

●  重疾分组多次给付

旧定义时期,重疾多次给付往往是中小公司争夺的主力战场,大型公司基本都以单次给付重疾为主力产品条线,但也进行了分组多次给付的产品储备,如国寿康宁终身(至尊版)、太保金福人生等可选多次重疾给付附加责任。

新定义后,平安人寿推出了其首款主打分组多次给付的产品——平安六福,在责任和价格方面和原主力产品线相比都较有竞争力,在渠道重疾险中业绩占比也迅速提升,目前已成为和平安福、百分百等同一梯队的主力重疾产品线。

推演健康险大趋势:2020-2021市场节奏转换,产品逻辑全面重构

●  癌症多次给付

癌症多次给付责任在网销以及经代渠道更为流行,今年变化主要体现在给付的间隔期上,和泰人寿的超级玛丽5号和复星健康的达尔文5号均将这一时间缩短为1年,但相应的,赔付比例也由三年间隔期时的150%下降为每次40%、至多赔3次。这样的设计方式在宣传的角度是给予患者在确诊癌症后持续治疗的费用支持,但这种设计有把重疾险产品医疗化的倾向,当医疗险尤其是长期医疗险普及,这种产品设计会让客户对于重疾险的理解变得迷茫。

●  心脑血管多次给付

和癌症多次给付责任一样,心脑血管多次给付也是中小公司网销渠道产品的常见责任。这一责任最早流行于香港的重疾产品,针对的疾病也较为集中,只有心脏病(心梗)和中风。随着内地中小公司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剧,这一责任所包含的病种也逐渐增多,如和泰人寿的超级玛丽5号和复星健康的达尔文5号均为10种,从心梗中风的单病种多次给付向心脑血管疾病多病种多次给付发展。但这种设计有个核心难点一直没有被行业攻克:即不同疾病的二次确诊概念是不相同的。比如手术类疾病,二次给付的概念是清晰的;但比如心脏状态类的疾病,它本身就是不可逆的持续状态,一旦被保险人进入该状态就不会退出,对于这类疾病的二次赔付是否需要限定被保险人二次发病?如果限定是否过于苛刻?如果不限定在定价上是否考虑了充足性?

2.2 产品结构设计

受到客户需求被提前释放的影响,新定义重疾的销量上半年持续低迷。而市场关注度的提升对于产品的销售似乎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健康保障需求的认知在提升,但由于潜在的客户群有更多的途径学习产品、了解产品,他们的购买决策就更谨慎,而产品的开发者在如何投客户所好、助攻其购买的临门一脚方面也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定期重疾

为应对新定义重疾销量低迷、代理人快速流失的问题,以传统代理人为主要渠道的公司也在寻求破局之道。部分公司也因此开发了保障效率更高、价格更低廉的定期重疾,一方面是希望已经购买过重疾产品的老客户加保,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以此扩展投保人群,吸引到更多的难以承受终身返还型重疾价格的年轻客群和低收入群体。

考虑到纯消费型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保司也会开发两全保险和该产品进行搭配使得客户在保险期间终止时得以领回保费。

推演健康险大趋势:2020-2021市场节奏转换,产品逻辑全面重构

近期上市定期重疾的两家代表公司平安和太保,粗看之下产品形态颇为类似,但细节有所不同:平安产品将投保年龄扩展至65岁,意图尽可能扩展投保人群,且相较于平安其他终身产品,定期重疾的保障杠杆对于高年龄更具吸引力;而太保产品投保年龄段集中在青壮年,锁定尚在资本积累中的年轻人群的重疾需求,营销更具针对性。身故责任上由于太保的身故给付仅为已交保费,其价格对比平安更为极致。

模块化产品

跟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Y世代和Z世代已跃然成为了新的消费主力,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保险产品愈发难以打开他们的心房。友邦在尝试走一条产品定制化的道路。新定义后他们的主力产品线更新为主打“定制你的独一无二”的友如意系列产品,将原先All In One的大而全捆绑式结构转变为As You Wish的模块化自由组合结构。

它的基础主险是一款提供身故、提前给付重疾险、轻症、中症责任的重疾险产品,但轻症和中症责任的保额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进行不同的选择,并将癌症多次给付、重疾分组多次给付、轻中症保费豁免等功能升级类的责任以附加险模块的方式提供给客户。

模块化产品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前也有公司做过尝试,但友邦能够有魄力将其定位为公司的主力产品线,主要是倚仗以下三个因素:首先,公司的定位和长久的经营结果,造就了友邦有着较其他公司更高端的客户,这些客户“个性”更强,他们追求定制、独特性的诉求也就更强,且更“任性”,模块化产品给了这些客户拒绝或弱化某些自认为“鸡肋“责任的权利;其次,友邦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底气销售好这一类考验能力的产品,能够引导客户挖掘潜在需求,在帮助客户进行模块组合时展现其专业性,赢得客户的信任;最后,友邦的品牌经营理念和市场营销策略,使得其愿意投入精力和成本对模块化这一理念进行持续的包装和宣传,与其公司品牌实现融合,产生市场影响力。

虽然线上的一些产品也自诩模块化,且也开始有其他以代理人为主要渠道的公司效仿这种产品模式,入局模块化产品的竞争,但要想成功仅依赖于产品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友邦高层姜利民所说,“虽然产品条款可以借鉴,但对客户的深入理解和洞察、营销员队伍的专业度和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却无法简单复制”。未来的市场表现究竟如何,模块化产品能否在略显低迷的重疾市场助力险企破局,我们拭目以待。

2020-2021医疗险

惠民保搅动市场,推动百万医疗进化,保障范围、时间、人群均实现大扩展

医疗险在2020到2021年的演进受到两个事件的深刻影响:一个是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以下用市场俗称的“惠民保”代替)的进一步普及;一个是短期健康险新规的落地。惠民保使得百万医疗险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包括保障范围的定位和可保人群的定位;短期健康险新规进一步催化了医疗险长期化的步伐。

1. 拓展保障范围,寻求向上拓展,向下补充

随着惠民保产品的发展,百万医疗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变化,在此之前,百万医疗险其实就已经面临了保障范围饱和的问题,在惠民保产品大范围面世之后,百万医疗推行的“高保额+高免赔额”概念受到进一步的冲击,同时惠民保在保费、带病体可及性等方面对百万医疗又形成碾压之势。

在此基础上,险企的应对策略通常有两个方向:一是向高端化升级,更重视自费项目和社保覆盖较少的特需/私立机构,定位为比惠民保(以社保内责任为主)更高档次的医疗险产品,归结为“向上拓展”;二是补充“高频低损”的责任设计,与具有“百万保额、低频高损”定位的惠民保形成差异化竞争,此为“向下补充”。

1.1 向上拓展

医疗险的向上拓展主要是将保障范围聚焦到医保外的优质医疗项目。对于医保内的医疗项目,其发生场景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的普通部;而对于医保外的医疗项目,在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和医保的强管控作用下,医疗资源可能会外溢出公立医院普通部,出现在特需部、院外DTP药房、非公立医疗机构、区域性和政策性的医疗示范区等,这使得向上拓展的产品设计复杂度会大幅度提高。

●  机构范围拓展:公立医院特需部和非公立医疗机构

高端医疗险相对于百万医疗的显著提升是可保医疗机构范围更加广泛。公立医院特需部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普通部就诊的“三长一短”(即挂号、候诊、收费队伍长,看病时间短)问题,更强调的是患者的就医环境和服务体验。

百万医疗“向上看”的过程中,因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品质的不确定性,行业首选的拓展方向是公立医院的特需部。

针对恶性肿瘤、良性脑肿瘤等特疾的特需医疗责任已逐步成为互联网百万医疗的标配;单独的特需计划或产品,如尊享e生特需增强版,也在2021年中上市,特需成为独立的业务形态出现而不仅是百万医疗险的一个可选计划。但特需医疗险的推广仍然面临严重局限性,不限病种的特需医疗险的保费至少是普通百万医疗险的3倍(30岁),这使得特需医疗险的客户接受度较差,从中再寿险收集的行业经验看,特需医疗险(或者特需医疗计划)占百万医疗险的销售件数占比通常不超过5%。从特需医疗险可普及度的角度看,更成功的思路是将特需医疗险开发成特定病种和手术的医疗险产品,不仅价格更普惠,且能够接近客户的核心诉求。

除公立医院特需部的拓展外,质子重离子责任的普及也给业内提供了解题思路,质重责任的本质是挖掘个别非公立医疗机构特有的、不低于公立医院专业水平的尖端治疗手段,因此一些专业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拓展亦成为百万医疗开发的方向,如微医保·百万医疗2021版,在其医院范围中增加了“保险人拓展承保的医院”,除了泰康自有医院外,还包括了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和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等在脑、神经类疾病有较高造诣的专科非公立医疗机构。

●  先进治疗方式和院外场景拓展:提升先进治疗方式的可及性

院外场景的发展关键在于保险、医药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保险行业可借医疗产业在不同领域的深耕和创新,提高患者对于先进治疗方式的可及性和支付能力,同时提高商业保险的外延,使之关注点从“治疗”延展到“预后”,进一步提升保障效率和对商业保险的认可。

今年的新趋势之一是保障创新点从药品向器械拓展,一个器械后面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如尊享e生2021门急诊版,新增了100万保额的“镇痛泵(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医疗责任,用以缓解难治性癌痛,提高患癌后的生活品质;2021年5月上市的太平爱女神·臻享版,则更加专注女性保障,在女性癌症特药的基础上,拓展了与强生医疗合作的乳腺假体器械费用,用于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术后的重建过程,造福更多因接受治疗而“失乳”的患者。

另一方面,是拓展药械的来源,由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快速发展,使得境内保险客户使用境外的创新药品、昂贵器械成为可能,保险行业也主动寻求与乐城合作的空间。

2020年3月,友邦推出“守护安康”境内外特药险,首次在72种境内癌症特药的基础上,额外囊括了5种临床急需进口药品(海南乐城特药);

2020年8月,乐城全球特药险(岛民版)上市销售,作为针对海南基本医保参保人的惠民保产品,正式开放了49种临床急需进口特药的保障,11月,太平人寿跟进开发了全国版的特药险,整体销量达到了170万;

2021年9月,太平人寿将全球特药险升级为含有75种进口特药和10种进口特械的新产品,药品范围更进一步扩展,并新增了特定器械的保障,进一步拓宽了乐城医疗特区与保险深度合作的范围。

对于海南乐城的新趋势,其他保险公司或平台也有跟进,微保、众安、水滴等产品的主力百万医疗中,进口药已经成为新标配。

此外,在2021年6月以来,CAR-T疗法在国内发展迅猛,短短3个月内,已有2款药品获批上市,作为“一针120万”的极高价的治疗方式,也获得了较多舆论关注。

对于保险保障,平安在市场上首先响应,2021年7月,平安人寿推出CAR-T专属的“细胞免疫疗法(A款)医疗保险”,赔付比例为50%,作为获客产品抢占市场先机;平安健康在“特定药品费用医疗保险”的药品范围中也纳入了CAR-T治疗。

紧随其后,复星联合健康在7月中旬针对超越保2020的院外特药清单拓展了CAR-T药品,众安在线也在9月10日对其核心4款百万医疗纳入了该疗法。

1.2 向下补充

向下补充是指通过增加一些比百万医疗险更加“高频低损”的责任来提升客户对于保险理赔的体验感。

●  互联网门诊医疗

保险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说,是可快速变现的方式之一,在发展早期,互联网医疗主要作为健康险的增值服务提供商,扮演着辅助健康管理的角色。而后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进一步实施,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开药”的模式成为新的角力场,2020年新冠疫情对线下诊疗的影响,又使得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得到了提速,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商都有动力去推动互联网门诊险的落地。

目前有多家公司推出了互联网门诊险,主要模式是线下门诊(报销挂号、诊疗、药品等自付范围的费用)+线上门诊(药品),线上问诊通常以增值服务的形式体现。同时在百万医疗中,多个网红产品在2021版的更新中也拓展了互联网门诊药品责任(如微医保、尊享e生等),作为一个客户感知度角度,可与客户加强互动的可选项。

以下是众安、蚂蚁和微保的专属门诊险,形态上大同小异:

推演健康险大趋势:2020-2021市场节奏转换,产品逻辑全面重构

对于门诊险这一险类来说,考虑到其“高频低损”的模式、极依赖销售逻辑和赔付管理,险企一般不敢轻易入局,前期也多以少儿门诊作为尝试。对于该类产品,我们判断,其中的主要风控思路如下:

a)  通过线上和线下责任设置的差异化,将客户引导至线上,险企可以对互联网医院的门诊开药行为进行把控,如开药剂量、必要性、推荐顺序等,并根据赔付情况灵活调整;线下责任更多时候仅作为医学伦理存在的必要;

b)  在投保或保障范围设置上,通过正面疾病或药品清单进行管理,一般来说,对慢病患者的限制较为严格,几乎把慢病患者排除在外,避免长期用药的逆选择风险;

c)  保险公司对其的定位为获客,适当亏损也可以接受。

2. 拓展保障时间,头部公司主力产品转向长期医疗;保证续保条款进一步规范

2.1 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

2020年,各大险企开始试水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险,截止至2021年9月23日,已上市的费率可调长期医疗险共有21款,老七家之外,仅有中信保诚和中宏参与了长期医疗险的开发:

推演健康险大趋势:2020-2021市场节奏转换,产品逻辑全面重构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家公司有明显的偏好,一般住院产品的保证续保期间以20年为主,太保、中宏更专注15年期的,而新华风格更加保守,仅推出10年期的版本。

防癌险一般都以终身为主,少儿险都以未成人阶段保证续保作为主要形态;从最大调费幅度来看,仅含普通部的产品为30%,特需部计划可以放宽至40%;在产品设计上,总体维持了较为审慎的思路,长期保证下创新责任不多;在营销推广上,固定期限的保证续保,与之前短期险改造之前动辄“可续保至99岁”的宣传力度明显减弱,同时费率可调相对于费率保证优势也更不明显,从推荐的角度上,接近60/65岁这一百万医疗投保年龄上限的人群更倾向于选择长期医疗险,其余客户更多将长期医疗作为百万医疗险多种方案的可选项。

除了太保寿险、新华人寿、泰康人寿、人保健康几乎将主力产品转向长期医疗外,其他保险公司对长期医疗险的定位还有待深入挖掘,因此,预计2021-2022年,费率可调型长期医疗市场仍然是小步向前,大型公司基于市场竞争的缘由会储备长期医疗产品,但完全替换现有短期百万医疗险作为绝对主力的可能性较低。

2.2 保证续保(费率保证)

今年5月1日的短期险改造,给了原有以1年期为主的百万医疗市场猛烈一击,多家公司将主力产品转移至保证续保版,以彻底避免续保问题,如华夏医保通的升级。

同时,客户也更加关注保证续保条款的写法,期满后的续保权利成为各行业角逐的新方向,客户本质是偏好长期的,更会向保险公司索要足够的续保权,而保险公司在风险偏好上是更倾向于短期承诺的,在未来续保承诺的角逐天平中,5年/6年保证续保的产品可能会脱颖而出。

3. 拓展可保人群,挖掘慢病人群、老年人群市场空间

3.1 慢病人群

在健康人群发展到极限的情况下,面对惠民保的竞争压力,行业对于拓展可保人群逐渐重视,慢病产品开发也提上日程。太平人寿的超e保2021(慢病版)、平安健康的平安i康保(慢病版)、友邦人寿的智选康惠(慢病版)都是为不同既往症人群提供与百万医疗承保范围一致的保障,其中,智选康惠为不同的既往症人群设定了不同的保费计划,在承保维度上更加精细。

京东安联的臻爱无限2021借鉴了惠民保的思路,对部分既往症人群可保且赔一半(50%),尊享e生2021门急诊版中的慢病计划,也借鉴了类似思路,并提出了“既往症人群递延赔付”的概念,对于既往症首年发病的赔付0%,第2、3、4+年分别赔付25%、50%、100%,类似于既往症人群延期承保,这样可以在对逆选择进行管控的前提下纳入更多的投保人群。

推演健康险大趋势:2020-2021市场节奏转换,产品逻辑全面重构

3.2 老年人群

对于老年人产品有两种开发思路,其一是单纯的拓展年龄,如尊享e生2021版将投保年龄拓展到了70岁,但直接拓展投保年龄的模式有些噱头大于实质,因为大多老年人不具备投保的基本条件,因为他们很难符合健康告知(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众慢病),其次老年段昂贵的保费也劝退了大多数人。

另外一个思路就是将老年人群视为在风险特质上区别于健康体年轻人的一个单独群体,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和核保规则设计,提高老年人的可承保性。比如,可通过提高免赔额控制老年人慢病的“高频低损”风险,将产品保障实质更加聚焦“高损”的大病风险,同时可降低保费,放松核保规则,进一步提高老年人获取保障的可及性。

富德生命人寿于近日推出康寿人生老年医疗,针对40-80岁的人群提供不限社保的医疗责任,同时针对老年人“三高”多发的特点,推出了专属的慢病药品保障,从慢病、大病的角度对老年风险进行较全面的覆盖。

推演健康险大趋势:2020-2021市场节奏转换,产品逻辑全面重构

4. 创新保障逻辑,险企探索“拟合重疾险”

2020年11月,信美挺好保上市,其保障逻辑是,年度的自付费用达到了5万元则一次性赔付一笔定额给付金额,该产品最先在招行APP开售,在北京地区进行投放。该产品的本质是拟合重疾险,更加契合“小白”客户对于重疾险的认知:即治疗费用花费高=疾病严重;同时,宽松的健康告知和延展至70岁的投保年龄,也为该产品增加了新的定位,即慢病和老年人群,这是一个新的保障逻辑,平安健康、渤海人寿等也相应推出了各自的以费用水平为给付条件的产品。

近日,蚂蚁也推出了一款与众安财险合作的“城市住院津贴”,在“城市保”专题之下,该产品的给付条件为“自付+自费”达到3万元,契合了惠民保免赔额,补充免赔额下的缺失部分。

推演健康险大趋势:2020-2021市场节奏转换,产品逻辑全面重构

2020-2021长护险

重疾险销售效率下降推动健康险产品线逻辑重构,长护险迎来发展新机遇

1.新环境下长护险重新定位,重疾险的加保,长期储蓄类产品的互补

1.1 重疾险的加保

重疾险作为维系代理人生存的基本盘,其销售效率开始下降,代理人增员难和重疾险出单难互相加强。在这种环境下,一方面我们需要重构个险渠道的经营逻辑,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重构产品线的设计逻辑。在这一转型阶段,保险公司需要维持业绩和代理人留存,盘活既有代理人的客户资源,促进重疾险老客户的二次开发(加保)可能是更现实的方式。一方面,重疾险目前已经覆盖近2亿的客户,且代理人增员越来越难,新单增长的难度确实较大,过渡阶段需要更多开发老客户以支持公司和渠道业绩;同时目前有效的重疾险保单件均保额仅10-15万,存在二次开发的空间。

如何进行加保?是直接给客户再推一个重疾险,还是针对原有重疾产品的痛点进行补足?固然给非价格敏感型客户直接加保一个重疾险难度相对低,但是大多数经济压力较大的工薪阶层在加保时会比首次购买时更看重资金投入在哪些保障上,也会更关注性价比,那么,重疾险杠杆低,功能性不突出的缺点会显现出来。

如果有一款产品既能杠杆高、保障功能又能突出与重疾险的区格,并且还能弥补重疾保额的不足,对于客户来说,则是非常友好的。如果同时还能具备一定的件均保费,能给代理人合适的激励,那也可以帮助代理人和渠道的考核,更容易被渠道接受。

重疾型长期护理保险便是这样一款解决加保问题的产品,一方面,重疾型护理险的杠杆非常高,以友邦人寿2021年7月中旬上市的长享自在护理保险为例,女性40岁投保,保至80岁和90岁的杠杆分别有10倍和6倍,远超于常规重疾险的杠杆水平;同时重疾型护理险的保障聚焦于疾病或者意外治疗之后延续照料阶段的需求,这是其他商业保险不能覆盖的风险,也体现了重疾险的功能化分支;并且护理险可支持的免体检保额远高于重疾,能充分弥补重疾险保额不足的痛点。

对于代理人来说,重疾型长护险可以设计成销售友好型的产品,因为它的高保障杠杆给融入一些储蓄类责任(身故或者满期)留出了充分空间,可以使得件均保费得到提升。此外,高保障杠杆也给高佣金率留出了空间,如果在考核政策上再予以适当倾斜,代理人也可获得可观的回报。

1.2 长期储蓄类产品的互补组合

利率下行的环境下,长期储蓄类保险反而是综合风险和收益下对客户具有吸引力的金融工具,比如今年流行度较高的增额终身寿险,在今年非常困难的环境下帮助了许多公司保持了业绩。

终身年金、增额终身寿险这些长期储蓄产品可与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功能进行互补,发挥资产增值和保险杠杆的双重作用。并且,由于终身年金和增额终身寿险的件均保费水平高,长护险的保费相对低了许多,对购买增额终身寿险的客户而言,再补一份长护险的接受度也更高。这样的组合在需求端既能为客户提供养老生活品质的保障,又能转移客户在老年阶段因疾病或意外需要照料时的财务风险。

2. 长护险设计创新提速,功能逐步具象化、广义化

2020年市场上市了以平安人寿臻享照护护理保险、中英人寿倍关爱护理保险为代表的7款“1.0版本”的重疾型长期护理保险。1.0版本的长护险围绕失能失智的护理风险提供保障,以容易造成失能失智的疾病的确诊作为最前端的触发条件,然后以达到失能失智的护理状态作为理赔判定。

1.0版本是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创新型探索,在市场上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在此基础上,2021年市场开始了对于1.0版本的升级探索,开发出了以友邦人寿长享自在护理保险为代表的2.0版本长期护理保险,2.0版本对护理状态进行了大胆重构,将护理的概念由失能失智扩展到了更多在疾病确诊后,需要他人照料的情形。

从最初的舶来品——借鉴美国护理险以“六项不能完成三项或者严重智力障碍”作为保障条件的长护险,进化到以可拟合失能失智状态的老年重疾作为触发条件的1.0版本重疾型长期护理保险,再发展到2021年将护理状态的定义由传统的失能失智扩展至更多功能损伤状态的2.0版本重疾型长护险,在每一代的传承与创新之下,我们在逐步将护理险的功能具象化和广义化,探索一条契合中国市场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路径。

3. 长护险销售策略演变,打造单独产品线或许才是最好的经营策略

护理是中国保险市场的新风险,重疾型护理险是一款对公司战略和客户保障都具有切实意义的创新型产品,并且重疾型护理险的销售策略很灵活,可以匹配多样的产品,但前提是其价值必须要被渠道、代理人和客户所认知。

对于近期上市的长护险产品,分化成两种销售策略:有些公司将其作为重疾险、年金险的附加险销售;有些公司将其作为单独的产品线独立销售。从销售结果看,后者往往更加成功。

对于这样的创新产品,最好的经营策略就是为其打造单独的产品线,唤醒客户需求,让渠道和客户对它更关注。在健康险市场转型阶段,重疾型护理险可以帮助保持业绩和代理人留存,值得保险公司去尝试。

结语

2021年是中国健康险市场深刻调整的一年。代理人渠道经过多年粗放发展积攒的矛盾加速爆发;保险公司高举渠道改革大旗,发展优质代理人队伍成为行业共识;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成熟,重疾险新定义开始执行,短期健康险新规已经落地,自保件、销售可回溯、互联网新规等已经或者即将实施;惠民保等政商融合类业务开始发展,和其他商业健康险同台竞技;三医改革进入深水区……健康险产品作为保险公司应对这些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终端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2年,上述变革及其影响将会继续延续,行业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健康险产品会朝着什么方向进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