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持续改善低级别文物保存现状

2021-11-04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15分钟

日前,国务院审核同意“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即将以国办文件的形式印发并全文公布。11月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陆琼等,介绍规划的有关情况。

李群表示,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不仅要守护好、保护好一些级别高的文物,比如国保单位、省保单位,同时,也要持续改善低级别文物的保存现状。

关注 1

加强科技应用找到文物防灾“密码”

前不久,文物大省山西遭遇强降雨,不少文物古迹受损严重,目前对这些受损文物古迹的修复工作是否已经提上日程?

李群表示,国家文物局会同应急管理部,针对如何提高文物防灾减灾能力,密集出台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文物灾害的综合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要做到“先知”,先要预判到。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应急管理水平,一旦发生汛情,一旦发生险情,能够按照预案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置。三是开展文物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排查,实施文物加固、灾害防控等工程。

“因为这次降雨主要是在北方少雨地区,以往这些地方的文物得以比较好的保护,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气候干燥,随着气候的变化,这几年来这些区域降雨明显增多,所以我们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在防灾方面的应用,找到文物防灾的‘密码’。”李群说。

关注 2

依托文物资源推介国家文化地标

“十四五”期间,文物保护的重点是什么?李群表示,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非常宝贵的资源,妥善保护非常重要。

首先,文物保护要系统进行,对于重要的文物和文物资源密集地区,整体保护文物的本体和周边环境。不仅要守护好、保护好一些级别高的文物,比如国保单位、省保单位,同时,要持续改善低级别文物的保存现状,主要是市县以下,甚至未登记的文物,也要持续地改善它们的保存状况。既要实施好石窟寺、古建筑、革命文物等重大保护工程,也要在系统保护的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

此轮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实现国保单位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因为预防性的保护更为前置,更为重要,它最终的成本也是更低的,所以这次规划当中特别强调保护的预防性前置要求。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抢救性保护机制,对存在重大险情、重大隐患的文保单位也要及时开展有效的抢救性保护。

还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李群说,文物事业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在确保安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各级文保单位应当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文化传播的作用,依托文物资源推介国家文化地标,试点推广国家文化遗产的有关线路,使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时代的生机。

关注 3

计划新增10-1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会上有记者提问称,今年很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开放运行,并且进入了保护和传承的新时代。如何确保百姓共建共享文化遗产,能从文物保护中受益?

陆琼介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要是依托重要的考古遗址、大遗址还有它的历史环境进行建设展示,具有科学研究、教育传播、游览休憩等功能。国家文物局已经编制完成,即将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在今后五年,将坚持考古先行、保护第一,系统做好大遗址考古的研究、保护、管理、开放、展示等各项工作。

从2010年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布以来,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深化管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近距离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重要场所,也是助力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名片,广受民众喜爱。

“今后五年,我们也将进一步提升目前三批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运行服务水平,加大67家立项项目的培育力度,在‘十四五’期间,要开展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计划新增10-1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要培育长江三峡等20-30家立项项目。”陆琼说。

目前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中,良渚古城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一共有11家,让人们共享文化遗产,在文物保护中更多受益是国家文物局的职责,也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关注 4

推动高校适当扩大考古专业招生规模

在谈到文物保护工作“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也就是基层的文物保护力量薄弱的问题时,李群介绍,我们国家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的可移动文物1.08亿件,但我们全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7.57万人,一些文物的大市大县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力量还是比较欠缺的,主要是和海量的不可移动、可移动文物的数量相比,17万从业人员捉襟见肘。

李群表示,在“十四五”期间,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新人,加强队伍建设。我们将与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密切协作,推动有条件的高校适当扩大考古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发展文物修复、考古技术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注重加强相关行业文物保护人才的联合培养,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全面推动中央利好政策的落地见效,核定并且落实文物保护和考古专业人员配置的量化标准,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和考古队伍建设,确保基层要有机构、要有专人承担起文物保护工作,加大培养力度,壮大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是深化改革,探索适应文博行业特点的人才管理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弥补现在的力量不足。同时,引导更多的社会主体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当中来,吸纳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参与建设工程考古的调查、勘探的相关工作。同时,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的人才政策,创新文物技能型人才的聘用方式,推动文博单位建立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不断激发人才活力,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文物保护这样一个重要而神圣的事业当中来。 新京报记者 张畅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特点

保护第一

健全系统高效的实体资源和数字资源管理体系,推动实施全要素资源登记,积极对接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压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探索推行有关制度,积极推进严防、严管、严打、严治,织密文物安全防护网,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推动“五业并进”

针对古遗址古墓葬、文物古迹、革命文物、馆藏文物、社会文物这5类资源,系统部署保护研究利用,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举措。

对古遗址古墓葬要加强考古研究,落实考古前置制度;

对文物古迹要加大保护力度,不断改善保存状况,处理好与城乡发展的关系;

对革命文物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进一步管理好、运用好,使革命文物的重要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博物馆要进一步激发改革发展活力,重点培育10-15家代表中国特色、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夯实藏品保护管理;

社会文物管理服务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提升文物鉴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文物进出境管理服务水平,加大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还力度。

科技人才双轮驱动

规划设置了专门篇章,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链条”布局,提出了一些突破性举措,并在重要的业务板块设有专节或专门内容来阐述科技创新在本领域的强化和应用推广,从而切实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关于文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从学科专业、培养体系、人才活力、机构队伍等方面进行部署,力争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员数量增长25%,覆盖多领域多层次人才。

国内国际双向发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依托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明风采,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多方协同凝聚合力

坚持党对文物工作的全面领导,调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组织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加强相关部门统筹协调来共同推动,健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物工作格局。 来源:国新办官网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