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高增长背后新动能初现,南沙将迎“释放期”

2021-10-26 21世纪经济报道
语音播报预计19分钟

高增长背后新动能初现,南沙将迎“释放期”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之年。广州南沙区高质量发展态势初现。

今年上半年,南沙区GDP为945.85亿元,同比增长15.0%,两年平均增长7.4%。从两年平均增速看,南沙区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速度已基本回升至2019年水平,两年平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南沙区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恰恰昭示出新常态下南沙发展思路之变。日前,南沙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区要实现GDP年均增速10%左右,总量力争达到3000亿元的目标。

南沙如何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谋篇布局?又该从哪些方面发力?21世纪经济报道就此专访了南沙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刘兴华。

刘兴华表示,在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叠加疫情影响,南沙作为门户枢纽难免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南沙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时做了针对性考虑项,既保持了规划的刚性也考虑了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性。总之,南沙将围绕目标灵活性地调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聚焦“三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样本

《21世纪》:“十三五”期间,南沙在统筹推进“三区一中心”建设过程中,高质量发展态势如何?为南沙“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凝聚了哪些发展动能?

刘兴华:“十三五”时期,南沙区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机遇,开辟了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建设新局面。

从战略地位看,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建设走在前列,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由2017年的第27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12位,四年跃升15位,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被赋予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形成“三区一中心”发展格局,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更加突出。

从经济发展看,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税收总收入、进出口总值分别比2015年增长71%、48.6%、97%、48.5%,累计落户企业15.8万家、增长8.5倍,引进197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

“十三五”期间,南沙已经保持了年均9.6%以上的高增长态势,为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承载的功能也更多,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释放期。例如,目前南沙的几大重点片区已经进入开发建设期,“十四五”期间,这些重点功能区将会从开发建设进入到产业导入阶段;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南沙在广深合作方面将发挥更大的“桥头堡”作用,承接广深科技(000021,股吧)创新、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等优质资源。

《21世纪》:南沙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如何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谋篇布局?

刘兴华:立足新发展阶段,南沙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以新发展理念进行谋篇布局,提出13项主要任务,并强调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

一是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融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方面,将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聚焦前沿领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高层次科研机构。产业发展方面,突出创新经济、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总部经济导向,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二是发挥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平台战略作用,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制度集成创新,深入推进全球溯源中心、全球优品分拨中心、全球报关服务系统等平台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数字政府”“无证明自贸区”、商事登记确认制等改革举措,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行柔性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南沙模式”,加快建设营商环境国际交流促进中心,推动建设营商环境创新引领示范区。

三是把握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机遇,巩固提升国际航运、贸易和金融服务等枢纽服务能级,建设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门户枢纽。高水平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率先探索数字消费、数字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打造全国性跨境数字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跨境金融、航运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高起点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动筹设港澳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等重大平台,高水平推进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国际风险投资中心等重点平台项目建设,争取跨境理财通、融资租赁系列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四是高标准推进现代化国际滨海新城建设,着力补齐教育、医疗、民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加大对示范性特色优质普通高中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校区等高校,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体系,打造优质均衡创新国际化教育新格局。建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省中医院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等高水平医院,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医疗中心。

错位发展,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21世纪》:中央赋予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新使命,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蓝图中,南沙也被赋予了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重要使命。南沙该如何发挥优势、统筹发展?

刘兴华:未来南沙要发挥自身优势,与两个合作区实现错位发展。一方面,南沙既能依托广州这个国家中心城市,又可凭借地理位置优势联动深圳,享受两个超大城市给予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南沙的空间载体大,利于承接重大产业。

接下来,南沙将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的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共建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和打造优质生活圈等方面重点任务,加快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目前取得了不少新成效。

一是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不断强化。南沙港区已建成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集装箱、汽车、油品和通用码头群,累计开通131条国际班轮航线。跨境电商保税进口货值占全国五分之一,广州航交所交易额稳居全国第二。以南沙为中心的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加速构建。

二是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先后获批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国际化人才特区,挂牌成立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落户大湾区科学论坛。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汽车产业产值连续三年超千亿,集聚5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企业,新能源汽车、海洋科技、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形成全产业链集聚。累计续存港澳企业近3000家,投资总额1148亿美元。

三是金融平台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强化。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实现广州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历史性跨越。累计落户金融企业6620多家,其中持牌法人金融机构14家,占全市1/5;融资租赁企业2200多家,约占全国1/5,全市4/5以上;累计完成174架飞机和80艘船舶租赁业务,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飞机船舶租赁集聚区。

四是粤港澳优质生活示范区加快建设。落户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执信中学(南沙校区)等一大批优质教育项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等6所三甲综合及专科医院加快建设。出台“共有产权住房+人才公寓”住房保障政策、港澳居民子女入学等系列政策等。

《21世纪》:在当前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机遇背景下,南沙提出要打造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刘兴华:一是织密交通互联网络。发挥南沙广深合作“桥头堡”作用,加快实现高铁、城际、公路、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推动与广深“双城”市中心快速直达。加快推进连接深中通道的南中高速建设,形成与深圳多条高快速通道联通体系。加强广深水上客运交通便捷联系,共同促进广深水上客运及邮轮旅游的合作发展。

二是共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资源。加强南沙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联动发展,推进明珠科学园、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与深港科技创新生态谷、深港创科城等创新平台的对接合作、联动发展,打造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联合探索构建广深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各类基础性科技创新资源联网共享。

三是共建产业合作新高地。支持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争取率先复制应用试点经验,促进与深圳人员、物资、信息、技术、资金自由高效便捷流动。优化调整万顷沙南部区域规划,积极承接广深科技创新、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等优质资源。共建产业发展合作平台,共同推动广深产业合作园建设。加强先进制造业对接,依托南沙汽车产业集群优势和日益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助力广深建立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体系、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着力优化提升南沙智能装备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两地智能装备产业合作共赢。联合打造大湾区金融服务平台,搭建政府、企业、市场互通的信息对接平台,推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等重大金融平台建设。在南沙集聚更多“广深人”,培育更多“广深业”,打造成为“广深城”。

策划:广东海丝研究院院长 古国真

统筹:广东海丝研究院副院长 游南海

(作者:李振 )

(责任编辑:张泓杨)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