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我国中东部发生入秋后首次大范围PM2.5污染过程,专家解读

2021-10-25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8分钟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10月21日起,我国中东部地区PM2.5浓度快速上升,出现今年入秋以来首次大范围PM2.5污染过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解读污染成因时表示,重点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南部和长三角地区北部尤为突出。

关注1:今年PM2.5污染过程为何发生在10月下旬?

往年“十一”假期前后,是季节转换和冷暖气流交替时期,容易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常常会发生PM2.5污染过程。但今年“十一”期间,受降水、冷空气等因素影响,同时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深化展现成效,优良天唱主角,空气质量为近年同期最好。

进入10月下旬,静稳、高湿、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增大。10月21日白天,山东西部、河南北部PM2.5浓度率先超过75微克/立方米。22日上午,污染形势加剧,山东西部、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大部PM2.5浓度达75微克/立方米以上。22日午后至23日,在小股偏北和偏东气流影响下,部分城市污染短暂缓解,但区域总体污染形势维持。24日至25日上午,地面转为偏南风控制,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京津冀地区和辽宁西部。

这是今年入秋以来,重点区域出现的首次大范围PM2.5污染过程,目前程度总体达轻至中度污染,局地出现短时重度污染。截至10月25日13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共有36个城市出现PM2.5污染天。北京市PM2.5浓度从24日16时起升至75微克/立方米以上,从25日11时起升至115微克/立方米以上,下午转为中度污染。

关注2:污染成因是什么?

研究结果显示,当前重点区域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居于高位,除SO2以外的各项主要污染物仍远超环境容量。从空间分布上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的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其中晋冀鲁豫交界地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尤为突出。

专家指出,从时间变化上看,虽然“十二五”以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下降,但NOx和VOCs降幅不如SO2和一次颗粒物显著,特别是VOCs排放量近年来基本持平。污染物排放仍居高位,遭遇近几日的不利气象条件,就容易形成区域性污染过程。

静稳、逆温、高湿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偏南风作用下的污染传输进一步抬升区域北部PM2.5浓度。同时,NO2浓度上升明显并向硝酸盐转化,造成PM2.5浓度快速上升。

区域传输方面,在偏南风作用下,京津冀和辽宁中西部PM2.5浓度快速上升。10月24日白天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转为偏南风控制。区域中南部的污染气团向北传输,导致北京、天津和河北中部一带PM2.5浓度进一步抬升。北京市在24日夜间处于气象辐合区,PM2.5浓度从白天的50微克/立方米上升了1倍左右。

关注3:未来几天空气质量如何?

26日及29日到31日,兼受逆温、高湿及近地面弱偏南风影响,大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中南部将出现两次轻至中度污染过程,太行山前平原城市清晨至上午时段可能出现短时中至重度污染。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今天(10月25日)傍晚至夜间,区域维持静稳不利扩散条件,预计北京PM2.5浓度维持较高浓度水平,3-4级轻中度污染。26日上午,北京地面转西北冷高压,偏西北风,中层逐步降温,扩散条件逐渐转好,预计白天空气质量转优良;27日扩散条件仍较有利,预计空气质量为2级良。

当前,我国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仍未摆脱对气象条件的依赖,秋冬季容易出现污染过程。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要持续深化各项常态化和临时性减排措施,在遭遇不利气象条件时尽可能减缓污染积累速率、降低污染峰值。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世辉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