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首席视野】广发证券郭磊:中国经济短周期位置—供给线索与需求线索

2021-10-22 金吾财经
语音播报预计15分钟

凤凰网港股|2021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暨第一届大湾区(黄埔)经济峰会于10月21日-22日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全球新秩序与中国新格局”。10月21日下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广发证券(000776,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做了主旨发言,题目是《中国经济短周期位置:供给线索与需求线索》。

以下是发言全文:

站在短周期视角,我们怎么看中国经济?未来三到四个季度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看下中国经济今年年内的走势。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比较低的基数,所以整个经济数据不太直观,比如一季度是18.3%,预计全年在8%左右,直觉上会不太容易理解。

怎样衡量今年的经济增长?宏观研究人员普遍用的一种方法叫两年平均,就是跳过2020年的低基数,以2019年为基数做一个几何平均。中国经济两年平均增长一季度是5.0%,二季度是5.5%,三季度是4.9%。

三季度下来的有点快,这里包含着一个因素是供给冲击,今年三季度经济面临多方面供给端的扰动,一是7月、8月连续的区域疫情,影响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的节奏。二是汛情,7月底直到8月,洪涝灾害的影响比较大。我们正常的一个省份的增加值差不多占全国的1/20,就是5%,如果短时期内受到比较大的供给冲击,对全国数据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三是“双减”,我们对教培行业进行影响深远的规范,这对短周期数据,特别是服务业是有冲击的。四是限产限电。

在研究人员看来本轮限电有两个原因,一是煤炭供给不够,今年前三季度整个工业增加值增长近12%,但国内煤炭产量只有4%不到,进口煤是负4%左右,同时今年的水电、风电也是小年,前9个月水电增长是负1%,为过去十年来增速最低。这是一个链条。二是今年整个GDP第二产业的占比太高了,以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基本上每年都会上升,但今年上半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异常上升,特别是工业部门,整个占比大概提升2个点,这一特征容易被忽视。工业单位用电要相当于服务业的好几倍,在这个结构下,整个单位能耗面临非常大的压力。那么,为什么今年工业的GDP占比会有一个提升?主要因为出口太好,前三个季度出口增速在30%以上。

沿着这个线索,后续上游的供求缺口大概率会有一个缓和,一则供给改善,特别是10月之后,煤炭供给已逐渐增加。9月份煤炭的进口环比有比较大幅度的上行,后续煤炭的供给量应该会逐渐上来。二则后面随着整个经济放缓及服务业修复,GDP结构也慢慢会有一个优化,所以从短期看,我倾向于认为上游整个供求的失衡已经度过影响最显著的时段。

但是如果看的更长一些,未来五到十年上游的价格弹性和中枢可能会显著高于过去十年。

大宗商品的走势,基本上每十年是一轮周期。比如上世纪90年代,全球制造业调整,主要是互联网带动经济,大宗商品振荡下行,一直到科网泡沫。2000年到2010年大宗是牛市,主要背景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的工业化,伴随欧美的消费扩张。2010年到2020年是一个通缩周期,大宗商品振荡往下,主要背景是中国的建筑业和制造业产能过剩,欧美居民部门去杠杆。

未来可能会变得不一样。

首先,典型产能过程这个过程到现在很可能已经结束了。现在统计局统计的上游整个行业产能利用率,绝大部分在75到80之间,而且供求端稍有风吹草动,价格弹性会很大,这是典型的已经不像产能过剩的迹象,很可能是有一部分没有办法回暖的产能统计到里面了,换句话说,目前已不存在典型的产能过剩。

其次,未来十年,碳中和,清洁能源计划会进一步推进供给收缩。

再次,跟过去十年偏轻资产不一样,现在对中美来说,制造业再度走向中心地带,意味着对上游资源品需求会有一个上升。

最后,如果人类最终走出疫情,资本开支也会有一个增加。

所以看未来五到十年,我倾向于认为整个上游大宗商品跟过去十年不一样,它的弹性和中枢会变得更大。

此外,我们这两年看到比较多一个词是碳中和。从宏观角度讲,它包括四块比较清晰的线索--一是高碳行业的减产,比如钢铁、电煤;二是清洁能源的替代,比如新能源、新能源车;三是未来的减排技术,脱碳技术和循环经济;四是未来的碳税和碳排放交易体系。理论上,这四块都会对上游价格产生深刻影响,目前我们整个价格的反应只是前两个过程。

这是我们关于供给端的结论,短期看会进入上游的缓和区间;中长期看,弹性和中枢将有上升。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需求端。从需求端看中国经济走势,即使没有这一轮供给冲击,今年三季度经济放缓的线索也会形成,其中一个边际变化就是房地产。8月份之前中国30城房地产成交差不多稳定在日均55万到60万方,8月份骤然下降到42万方,9月份依旧是42万方左右,10月份从8日到18日,我们算了下日均差不多也是在41到42万方,地产销售已经下去了,这会给经济带来比较深刻的影响,包括下游的耐用消费品、上游的建筑建材,以及通过土地出让金向经济的其他环节去传递。

出口目前仍在高位,外需还比较景气。怎么判断未来出口走势?我个人判断出口的一个经验是“经验规律性重于逻辑”,从出口的经验走势看,它基本上持续于PPI周期,不光包含价格的出口,PMI出口的订单也大体持续于价格周期,这证明影响出口的因素之一是海外制造业的库存周期波动。如果从这个规律看,今年下半年出口一点问题都没有,明年压力应该还是会有一个上升。

因此,从需求端这一轮短周期的经济,我们预计会经历两个阶段放缓。其中第一阶段是今年下半年,主要驱动是房地产销售中枢下台阶,第二阶段明年上半年,主要驱动是出口放缓。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往未来看三到四个季度,整个经济逐步放缓的趋势相对偏确定。这个过程会逐渐向政策形成传递。

有两个变量是我们很难完全绕开的,一是财政,二是就业。每一轮假如经济压力上来,财政和就业压力就会逐步形成。刚才讲的两个阶段放缓,像房地产带来的压力主要通过土地出让金影响财政,出口如果未来下来,会影响就业环节。从历史经验看,跟就业相关度最高的就是出口指标。今年下半年中国就业数据比较好,主要因为出口景气度在高位。如果明年出口放缓,就业压力也是一个问题。

这就涉及到未来政策。从大的方向看,我倾向于政策还是会择时趋向于进一步稳增长。

怎么稳增长?理论上有三种方式,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其中货币政策,它的一个传统传递变量就是房地产。历来每次降息降准都会对经济产生作用,这个作用机制是因为降息降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导致企业投资倾向更高了吗?似乎不是,很多周期里面,融资成本降下来了,但制造业投资并没有显示出逆周期的倾向。那么降息降准如何发挥作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传递机制是每次这个信号出来后,房地产销售会有一个起稳,它下游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基本上随之有个起稳。这也对应着一个很重要的推论,这一轮金融政策如果没有太大空间,它本身对应着传统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多大弹性。在“房住不炒”、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的大背景下,我倾向于认为这块空间可能不像以往周期那么大。

那么,稳增长主要的空间就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具体来说,至少空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年可以是一个更加前置的财政节奏,年初财政发力,对经济的带动效果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第二,长租房投资是一个政策方向。在某种意义,我们不需要带动房地产,带动建筑业就可以了。

第三,双碳投资,政策目前正在制定“1+N”政策体系,如果出台,未来双碳投资是十四五期间的一个方向。

第四,消费领域。从历来经验看,耐用消费品会有比较大的空间,比如新能源车未来如果有下乡消费政策驱动,它的带动效应该还是有的。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