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捅破违规用能的保护伞(评论)

2021-10-18 中国能源报
语音播报预计7分钟

批小建大、数字替代、篡改数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多起违规用能案例,让规范用能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作为落实环境保护责任的“利剑”,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坚持问题导向,要求严字当头、动真碰硬,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急难愁盼”的环境顽疾。自2015年实施以来,督察组累计受理转办群众举报23.7万余件。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共明确3294项整改任务,移交509个责任追究问题,问责党政领导6000多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督察持续高压,督察组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基层、直插现场,逐一排查、不留死角,查实了一大批典型案例,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收兵,取得“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的实效。

在如此雷厉风行的督察之下,铤而走险、敷衍应对、糊弄了事等现象仍不鲜见,本该承担监管职责的地方政府,反倒成了违规企业和项目的“保护伞”“帮凶”,对违法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帮助”企业捏造达标文件。各地反面案例频现,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任重道远。

人为制造“纸面达标”“书面合格”等假象,说明企业和主管部门均已意识到自身问题,不想被督察组抓住现形。实际能耗超出设计值、煤炭消费量不减反升、产能置换不符要求等问题绝非偶发现象,在日常生产中早有苗头和预兆。例如,“两高”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节能审查,相关文件对设计能耗有明确规定,企业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否超过限制。对多数企业来讲,这种统计工作只是一道小学生都能算对的简单加法运算而已。类似问题之所以频频出现,关键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的心理,心存侥幸、明知故犯。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并非初来乍到的新政策,其目的就是咬定问题不放松,强化地方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压实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主体责任。第一轮督察行动覆盖全国、利剑高悬,经历过这样的高压督察,地方政府理应不再缺乏责任意识,更应懂得任何违规行动都逃不出督察的“五指山”。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竟然还是出现了省市级主管部门伪造数据、编造材料、大搞形式主义,为企业违规用能行为大开方便之门的案例。执法者沦为违法者,性质恶劣,必须严惩。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沦为违法行为“帮凶”等极端案例外,地方主管部门的常见问题还在于监管失职:面对突出问题,有的地方要么是隐瞒不报,要么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置之不理,导致本应真刀实枪的整改行动虎头蛇尾;有的地方则仅仅满足于印发整改方案、分解环保任务,实际效果怎么样、考核结果好不好与己无关,处处走形式,事事都敷衍,导致旧账未平又添新账。可以说,每个弄虚作假案例背后,都能看到地方主管部门职责的层层失守。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环保督察不是一阵风,无论地方还是企业都不能再存侥幸心理;弄虚作假的手段不管多高明,总有暴露的时候。对于弄虚作假等行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态度鲜明——严肃查处、严惩不贷。地方、企业及时刹住弄虚作假的歪风,做细功夫、下真功夫才是正道。

(责任编辑:李显杰)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