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一手发债30亿、一手分红套现70亿,海澜之家“割韭菜”?

2021-10-18 原:中访网原创微信号
语音播报预计10分钟

一手发债30亿、一手分红套现70亿,海澜之家“割韭菜”?

  值得注意的是,当初发行的时候,海澜之家(600398,股吧)的可转债还遭遇了投资者弃购。当初发行可转债时,海澜之家公布可转债认购结果,根据缴款显示,计划网上认购13.77亿元,但是实际网上缴款为9.76亿元,弃购金额达到4.01亿元,占网上认购金额之比约29%。

  来源:中访网

  海澜之家的股价表现不佳或与其大股东“骚操作”有关。2017年,海澜之家银行借约5亿元,2018年又发行30亿元可转债。海澜之家自2014年以来几乎年年高比例现金分红,其中有约70亿元都被大股东们拿走了。

  发行三年多后,海澜之家可转债几乎全没转换成股票

  近日,海澜之家发布可转债转股结果暨股份变动公告。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累计共有786,000元“海澜转债”已转换成公司股票,因转股形成的股份数量为67,727股,占可转债转股前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0.0015%。除已回售的可转债外尚未转股的可转债金额为2,949,640,000元,占可转债发行总量的98.3213%,占扣除已回售的可转债后发行的可转债数量的99.9734%。

  经证监会批准,2018年7月,海澜之家发行了总额30.00亿元可转债,期限6年。如今3年多时间过去了,30亿可转债中仅有区区78万余元转换成公司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当初发行的时候,海澜之家的可转债还遭遇了投资者弃购。当初发行可转债时,海澜之家公布可转债认购结果,根据缴款显示,计划网上认购13.77亿元,但是实际网上缴款为9.76亿元,弃购金额达到4.01亿元,占网上认购金额之比约29%。

  以上足以说明投资者对海澜之家的态度。

  “骚操作”:左手发债,右手分红

  事实上,海澜之家成功借壳上市之后,股价最高一度触及16.70元/股,市值一度超过700亿元。但截至10月15日收盘,海澜之家股价跌至6.96元/股,市值仅剩300亿。

  半年报显示,海澜之家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不错:今年1-6月,海澜之家实现营收101.35亿元,同比大增25.0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50亿元,同比激增74.1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5.34亿元,同比增加187.48%。这与其股价表现形成了反差。

  海澜之家的股价表现不佳或与其大股东“骚操作”有关:一手举债,一手却大比例分红。2017年,海澜之家向银行借约5亿元,2018年又发行30亿元可转债。同时,wind数据显示,海澜之家自2014年以来几乎年年进行高比例现金分红,合计约115.63亿元,其中有约70亿元都被大股东们拿走了。

  海澜之家未来的不确定性

  虽然请了周杰伦、林更新等明星代言,投放了大量综艺节目广告,但从三四线城市起家的海澜之家似乎一直没有摆脱“土味”的品牌形象。其品牌形象最新一次在公众视野大受关注,还是被土味网红“铁山靠”常穿的一件海澜之家polo衫带火的。而不久后,铁山靠就因为“内容低俗”被封。

  虽然一直被视“土味”,海澜之家还能实现百亿营收规模,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一般来说,国内的大型服装企业偏好自有生产基地,海澜之家却选择了一种OEM的“代加工”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在产业上游,海澜之家将所有服装生产外包给了各个工厂,由这些供应商代工。不过在供应商加工好的产品入库的时候,海澜之家并不会一次性支付全部货款,而是支付不超过30%,后续资金随着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逐月结算。经过约1.5年左右的两个销售季,还没有销售出去的货品会被剪掉商标,由海澜之家退还给他们。

  在产业下游,海澜之家与全国的门店加盟商合作。海澜之家全国门店的所有权归加盟商所有,但经营权归海澜之家。简言之,海澜之家拿着加盟商的投资款运营门店,收益归加盟商所有,但经营风险和垫资也就由加盟商承担了。

  正是得益于这种明显的轻资产模式,海澜之家撬动了全国7000家线下门店和100亿营收的规模。但是,这一商业模式也并非没有弊端。

  海澜之家的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将资金占用和经营风险转嫁给了代工工厂和门店加盟。《钛媒体》就曾分析表示,海澜之家的代工供应商,既要被占压资金,又要承担库存风险,对于设计有着更多的话语权,而背负着滞销风险的供应商,自然倾向于选择受众广的经典款和大众款。这导致海澜之家缺失时装品牌的本质,作为渠道品牌的溢价力太弱,直接陷入产品红海之争。

  同时,业内普遍存在高库存问题。海澜之家虽然把部分库存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但并没有让库存压力消失。在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海澜之家和供应商的库存压力也必然增长。当库存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一旦“土味”产品大量滞销,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和供应商“反弹”,导致整个生产链反弹,给整个商业模式带来不确定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访网关注。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