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制造业的“回望与追赶”:国家品牌如何跃升?

2021-10-15 每日经济新闻
语音播报预计21分钟

制造业的“回望与追赶”:国家品牌如何跃升?

制造业的“回望与追赶”:国家品牌如何跃升?

每经记者 叶晓丹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投资、消费、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20年,中国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无数个出口产品背后,“中国制造”就是一张国家名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当制造能力成为国家的品牌标识,中国制造对全球消费者而言意味着什么?这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话题。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的制造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0到1的发展过程,如今已是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制造大国。但必须承认的是,制造业仍然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局,当前大力提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制造业“强链补链”,在产业链端查漏补缺,推出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从“脱虚向实”到培育“专精特新”,中国制造业正走向新一轮征程。

在当前制造业重塑筋骨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企业如何培育出专注各类利基市场的隐形冠军,从而实现“中国制造”这一国家品牌的全球跃升?

市场份额的“好与坏”

2020年10月,安吉转椅市场。

“安吉转椅出口这波大行情基本是从5月份起来的,7月份订单逐渐增多,到现在基本爆发,目前的订单量我们要贷款进货才能供应上,不贷款根本供应不过来。”市场里一家供应牛皮的商户彼时向《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透露。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催化了全球订单流向中国。浙江安吉作为转椅之乡,去年一度经历了订单爆棚,产业链上下游供不应求的现象。

2020年11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转椅之乡”安吉调查报道中曾提及,在订单爆棚的背后,转椅市场仍波诡云谲,人民币汇率走势、集装箱供应、海运价格、劳动力成本等诸多因素,都会对企业利润造成影响。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可以凭借规模优势,即便承受毛利下滑风险,也有利可图,但行业中的中小企业,面临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的局面。

事实上,当时安吉转椅行业面临的问题并非独有,2021年3月,记者再赴象山针织产业带采访,制造企业面临的要素成本制约已经暴露无遗。

海运费居高不下、劳动力、原材料成本承压,疫情带来的针织订单回流,在一些中小制造企业主眼中,已经不见得是“好事”了。

“来自印度、东南亚地区的回流订单量大、利润薄,对于‘小厂’来说,主要做少而精、利润空间比较大的订单。这样的订单,我们做不过大工厂,还要跟大工厂抢工人。”一家小型针织厂家今年3月份曾向记者反馈。

向附加值更高、更细分更精细化的市场转型,已经是当地不少中小针织企业在现实下的自主转型之道。爵溪当地一家纺织厂厂长透露,对企业而言,现在工人比订单更重要。应对策略是,一方面提高工厂经营效率,降本增效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向利润空间更高的小而精订单方向转型。

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认为,市场份额分为“好”和“坏”两种。前者主要通过创新,出色的品质以及优良的服务获得,后者则凭借打价格战从而拉高销量。“好”的市场份额不但能够提升企业的利润,同时也给客户带去高附加值,而“坏”的市场份额往往由于入不敷出而不具有可持续性。

可以看到的一个趋势是,随着制造要素成本的不断增长,中国有不少制造企业主已经在寻求竞争壁垒更为深厚的路径突破,那么中国制造能在全球竞争中拿下“好”的市场份额么?

产业融合下“中国制造”新机会

2021年9月,浙江临平,春风动力(603129,股吧)(603129,SH)“全球智能指挥控制室”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指挥室的三面墙上看到企业的材料采购、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用户画像等信息。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青介绍:“全球智能指挥控制室”是春风动力整个“未来工厂”的“大脑中枢”。2018年10月之后,春风动力卖出的所有车子都安装了车联网系统,通过大脑中枢平台可以实时监控车辆行驶、发动机运行、仪表状态等各项数据。根据这些骑行大数据,数据模型可以进一步分析玩车爱好者的使用习惯,从而反哺研发端创新,在下一轮迭代中更好地适应用户喜好,提高产品整体性能,实现商业生态再造。

据了解,春风动力产品聚焦运动、休闲为定位的全地形车与中大排量摩托车。目前上市公司整车车间拥有6条生产线,全部为AGV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其产品销往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2021年上半年,春风动力营收同比增102.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27.09%。

春风动力柔性化生产的制造模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服务型制造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罗仲伟看来,是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服务型制造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罗仲伟教授表示,中国的制造业转型是适应于中国当前的需要,即从过去平面扩张通过要素投入来推动的增长,向高质量转型。所谓高质量就是要靠技术积累的差异化、创新来驱动。

而在中国制造转型过程中,罗仲伟教授表示,亦不能忽视世界产业的变化。他指出,当前世界产业演进的过程已经打破过去的产业分立,正在走向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也是全球制造业普遍的现象,是在产业演进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方向,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点是制造和服务的融合。

罗仲伟教授认为,在这样的趋势下,服务型制造是值得关注的,服务型制造是制造和服务融合。它的特征就在于是以制造为核心,是在制造的基础上把人、事、服务等更多的要素融合进来。

在宏观层面,服务型制造模式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章节也提到,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此外,春风动力作为“链主工厂”,还入选了杭州市链主企业培育名单。而“链主工厂”,指的是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具备产业上中下游核心凝聚力的工厂。抓住“链主工厂”,等于抓住了产业链的“牛鼻子”。

春风动力方面表示,公司95%以上的零配件来自海内外供应商。利用“大脑中枢”,公司可以实时掌控上下游产业链情况,包括300多家核心供应商部件检测和两小时生产所需物料线边库直供。

事实上,如何通过“链主企业”带动整条产业链做大做强?如何提升关键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培育出更多产业链上专注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企业?是解决当前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所在。

专注细分会带来市场收窄?

全国数量排名第一,拥有4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浙江省,也是民营经济活跃之地。

9月中旬,浙江省经信厅中小企业与民营经济发展处处长应云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透露,浙江省经信厅在专精特新企业的接服务方面,将推动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尤其是浙江省内的头部企业,与浙江专精特新企业对接,让专精特新企业加入到国内外知名企业供应链当中去。

在梳理浙江47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特点时,应云进强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非常鲜明的一点,就是聚焦在工业四基和工业基础软件领域,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此外,浙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属于六大重点产业链领域,属于浙江省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的企业数量占比较高。

提及“中国制造”,不少人会以“德国制造”作为对标样本。但“德国制造”这一国家品牌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蹴而就。

19世纪末期,“德国制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已从“便宜和劣质”慢慢蜕变成“更便宜与更好”。构建“德国制造”品牌的,纵然有声名显赫的宝马、西门子、博世等巨头,然而这个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则是被统称为MitteIstand的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21世纪,“中国制造”是否也能在这一轮大转型中跃升而上,成为全球认可的国家品牌?这需要各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中长尾市场中的无数中小微企业拱卫守望。

德国中小企业脱颖而出不少“隐形冠军”,这些隐形冠军们专注于细分市场,在创新和研发上不遗余力,拥有出色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竞争力。

然而,德国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教授曾提到“专注的同时意味着市场的缩窄,这时就需要用国际化来扩大你的市场”。远大的目标、专注和全球化是西蒙教授认为成为隐形冠军最需要具备的素质。

如何平衡专注单一产品带来的风险和多元化战略?这个问题,或许在不久的时间里,亦将考验中国的专精特新企业。

高禾投资管理合伙人刘盛宇认为,某种程度上,细分的确意味着放弃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市场,但是也保持了企业的竞争力。当然,这并不是说企业只能做细分,中小企业可以先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打出自己的优势,再做大做强,在产业链上下游扩充其他产品线。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一个产业中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能做大做强的,也不是都非要选择做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才能活下去。对标日本和德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它们有很多符合我们所说的专精特新标准的企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也始终不选择做大做强,但是其技术水平却是世界一流的。”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认为,确实,专注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市场的缩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好,更不意味着企业竞争力低下。至于能不能用国际化的办法来扩大企业的市场,也不是企业主一厢情愿的事情,这要看产品性质:产品适合于国际化,当然要强调尽快扩大市场份额。总之,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说,要做小池塘里的“大青蛙”,而不要做大河里的“小青蛙”。

大力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是可能会面临专注单一细分市场与多元化战略的平衡问题。但刘志彪教授认为,这不是中小企业要考虑的问题,而是发展起来的大企业尤其是特大型企业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也有人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经过了初期的迅速成长后,不可能继续保持很高的增长态势,也就没有必要过于强调融资做大。确实,日本和德国有一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过上百年历史,都不选择上市融资。我觉得,对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主要要看这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对的市场性质:如果面向有限的国内甚至区域市场,需求成长性一般,当然没有必要那么强调融资;如果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融资问题就是其成长周期的最重要事务之一,中国很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是属于后一种类型。”刘志彪表示。

(责任编辑:李佳佳)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