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欧洲病夫”的蜕变和德国社民党的代价

2021-10-15 证券时报
语音播报预计7分钟

“欧洲病夫”的蜕变和德国社民党的代价

【和而不同】

“2010年议程”核心是,大幅削减社会福利为政府公共债务减负,以刺激德国经济的活力。

韩和元

9月27日凌晨,德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在计算所有选区的结果后宣布,德国社民党以25.7%的得票率于议会选举中获胜。这意味着社民党将再次执政,只是为大家忽视的是,这个欧洲大党已足足16年与执政权无缘了。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它做错了什么,恰恰是因为它做对了。它做对了啥?大规模的去福利改革。

于本专栏的《从竞争带来繁荣到实现共同富裕》一文里,我提到:德国的弗莱堡学派积极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并将“共同富裕”视为其追求的基本目标,但同时又极力反对福利社会。遗憾的是,随着该学派旗帜性人物、西德总理艾哈德于1966年下台,西德的执政权开始由左翼的社民党执掌。该时期,西德开始偏离弗莱堡学派的反福利社会路线,而建立起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在最初阶段,该政策确实促进了西德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还保持了社会公平、维护了社会稳定。但问题在于,长期高负荷的福利体系,让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养老、医疗等关键领域不断出现资金缺口。为维系这种制度,政府不得不举债度日。同时,由于将资金过度地向福利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方面的支出形成明显的“挤出效应”。政府手中有效调节和刺激经济发展的资金越来越少。到东西德统一时,为照顾东德居民,这种趋势更趋恶化。于是德国就此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中,德国也从昔日的欧洲经济强人,一度沦为“欧洲病夫”。

面对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社会福利开支节节攀升的局面,吊诡的一幕出现。时任总理、来自社民党的施罗德认为,由该党推行的高福利社会经济模式已进入死胡同,如再不改革,德国的未来堪忧。2003年施罗德提出了一项旨在改革福利体系和就业政策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这就是著名的“2010年议程”。其核心是,大幅削减社会福利为政府公共债务减负,以刺激德国经济的活力。这套旨在改革高福利制度的方案,争议最大的莫过于重点对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进行改革的“哈茨Ⅳ”法案。

对于战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这场改革都可谓影响深刻,却因触及太多人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原因是改革前的德国,福利太优渥,人们失业后第一年可领取金额相当于原工资70%的失业金,一年后则改为领取最长2年的失业救济。在改革之前,如果再加上政府对儿童的补助,那些失业者与有工作的人的收入,并无太大差别,这等于是干与不干一个样。

“哈茨Ⅳ”方案一方面要求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失业者提供更快、更好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要求失业者特别是长期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中介所提供的任何工作,即使该工作的工资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如不积极寻找工作,国家可取消其救济金。

这项力度巨大的改革,就其涉及的民众数量及触及福利制度的深度而言,堪称德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社会行为。这项改革,于当时虽被认为是对社会弱势群体过于强硬、无情。但正如我们所见,到2008金融危机爆发时,德国却受益于这项改革,令这位昔日的“欧洲病夫”蜕变为欧洲的中流砥柱。但遗憾的是,施罗德和社民党却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代价就是——“谁改革,谁下台”。

(作者系广州经济学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