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年少不知辛亥年,年长方知辛亥难

2021-10-10 小炒说 微信号
语音播报预计24分钟

  小炒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

  我是湖北人,在南京读的研究生。辛亥革命,始于武昌起义,终于南京政府,我总觉得该写点什么。

  1

  十年之变

  2011年10月,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在南京读研一。

  当时的我正沉浸在两种喜悦中:

  1、第一次坐高铁。本科时坐24小时普快到福建上学的痛苦经历,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春运时,上个厕所都得来回折腾半小时;但2011年去南京,只需要4个多小时的动车。我还清楚地记着,座椅上的矿泉水广告词是“西藏好水”。

  那种舒适体验,与两个月前的普快比起来,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2、我以惊险的成绩来到了高考志愿时可望不可即的大学。坐动车时列车员检查半价优惠的学生证件,我十分骄傲地拿出来录取通知书;来到校园,每天路过学校大门都是兴奋的。

  南京,作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地,当时城市里有很多纪念辛亥革命的标语,但我当时无感。

  电影版和电视剧版的《辛亥革命》也在当时集中上映,宣传也不少,但我都没看。

  于我而言,100周年纪念,如同准备历史考试需要温习辛亥革命相关知识,那种感觉很平淡,甚至有一种被动迎接的不适感。

  2021年10月,辛亥革命110周年,我已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

  但是,昨天上午,我在电脑面前完整看完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的现场直播。

  当我听到大会上铿将有力的“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时,竟然感动和激动起来。

  以至于当组委会宣布大会结束时,我突然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意犹未尽。

  十年,我这种自然而然的前后反差,连我自己都感到好奇而费解:这是怎么了?

  10年前,无忧无虑,有大把的闲暇来关心这种国家荣耀,学生的单纯也容易被这种情绪感染,但自己很冷漠;

  现在呢,亚历山大,居然对这种与切身生活无甚相关的纪念活动表现出较大兴趣,连情绪都被牵动起来了。

  许多人应该是反着的。

  2

  时代与个人

  我对历史的兴趣,与十年前并无多大变化,但我对历史的理解,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并不认同“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认为普通人只是历史的见证者,历史是少数人的舞台。所以,我更加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是深度绑定的,在时代变迁面前,个人是渺小的。

  绝大多数人人只能在时代的棋局里下棋,无法挣脱,只能适应。

  1911年,在这一年挥刀入宫的太监,看到在这一年加入天津小站的新兵,说不定还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快,前者肠子都悔青了,后者成为人们敬畏的对象。

  1911年春节,隆裕太后在宫里摆了210桌宴席,还满心期待着正月初十的万寿圣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人还是无名小卒。他们绝不会想到,彼此的命运很快就会迎来互换。

  太和殿的高墙,隔绝了墙内的三呼万岁和墙外的波涛汹涌,一年之后,清帝退位,又过了一年,隆裕太后郁郁而终,而北洋军阀正在叱咤风云。

  学生时代的我,还幻想着以后建功立业,改变社会,肯定意识不到金字塔尖的大清皇族也无法掌控自身命运,只能听凭他人处置。

  当他们还对太和殿恋恋不舍时,孙中山毫不客气:再这么磨磨唧唧,每年的赡养费都取消了。当天就宣布退位,面子是一点都不要了。

  我认为个人能力第一,所以当时也意识不到,因为参加了辛亥革命,蔡元培从普通教师成为教育部长,陈独秀从普通教师成为省政府秘书长,鲁迅从普通教师成为教育部某科的科长,这种速度已经不是飞跃,而是火箭升空。

  如果没有这场革命,蔡元培就是个普通进士,陈独秀就是个酸秀才,鲁迅就是个穷困书生。还有,他们都是清廷眼中的“汉奸”,统统是反动派,注定一生不得志。

  而随着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他们辞职的辞职,逃的逃,又跌落凡尘。

  张謇本来是一个迂腐的状元郎,甲午战争时认为日本不足惧,庚子国变之后,他倡导君主立宪,后来又加入辛亥革命,清帝的退位诏书就是由他起草,当上了南京政府的实业总长。个人命运紧随国家形势。

  时代下的个人脉搏,象牙塔的学生时代不仅难以感同身受,而且往往被天之骄子的荣耀感所彻底掩盖。但进入社会工作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2014年毕业,2015年股灾,2016年房价翻倍,随之而来的就是限购限贷。我至今都在感叹,如果自己早两年出生,是2012年毕业,人生轨迹肯定大有不同。

  就差两年而已。

  毕业校招时,我很清楚地记得,房地产公司依然是香饽饽,在房地产公司的校园招聘会上,往往都是人满为患,递个简历都得靠挤。如今,房企进入裁员大军。

  也就差个四五年而已。

  国庆期间,我在武昌水果湖的一家民宿咖啡店喝下午茶,小店比较精致典雅,店里只有一位90后小姐姐。我说你这是自主创业吧,她笑着说:

  我不是老板,之前是做教培的,刚来这。

  一瞬间,我从羡慕变成了一丝同情,就多买了三根烤香肠。

  象牙塔与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环境。学生的我认为英雄造时势,现在的我认为时势造英雄。不需要打造时势,而是认清时势潮流。

  最关键的是,认清正确的潮流,不做1911年自宫的太监,而做1911年回国的蔡元培。

  3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学生的我,认为辛亥革命并不难,满清都腐败到那种人神共愤的程度了,它的倒台有什么可吹嘘的。

  学生嘛,总喜欢从道德仁义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这也是我当时对辛亥革命100周年不甚关心的一个原因。

  后来才知道,专制制度比想象的要顽强得多。

  在立宪改革中,内阁13人,但满族就有9人,其中7人是皇族。举国哗然,腐败的清政府无意放权。

  直到1911年10月初,清政府还举办了一场6万人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有各种西式的先进装备,比如电话电报、马克沁机枪,史称“永平秋操”。戴着白手套、手持指挥刀的摄政王载沣,自信爱新觉罗的江山坚不可摧。

  而此时的革命党人,由于起义不断失败,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悲观失望情绪。

  1906-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起义达到十几次,最后一次是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七十二位著名的烈士在此次起义中献身。

  10月4日,《巩金瓯》被定为清政府的国歌,这是中国两千年专制历史的第一首国歌,中心意思就是“帝国苍穹保”。

  而此时的孙中山,面对顽强的清政府和悲观的同盟会,不禁发出哀叹:

  “举目前途,众有忧色,询及革命前途,莫不啼嘘太息,相视无言。”

  一直到10月9日,黄兴打算在武昌发动起义,但当天一枚炸弹意外爆炸,暴露了据点,32名革命分子被抓,革命人员名单落入湖广总督手中。

  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之后自然就是镇压,北洋军于11月2日夺取汉口,27日收复汉阳。

  直到1912年元旦,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正式诞生。

  此时的情况是,清帝还没有退位,北洋军虎视眈眈,同时,很多省份独立了,国家一盘散沙。

  可以看到,中华民国的诞生,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绝非万众一心的墙倒众人推。

  读书时,我看到那些大学毕业生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似乎是一个很顺利的过程。他们是大学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他们取得的成就是很自然而然的,没什么难的。

  直到自己毕业参加工作,才知道这个过程的艰难。

  没有谁的成就是自然的,背后的付出和心血只有自己知道。

  经常有人说,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关系不大,他人一直在国外呢,捡了个便宜。说这种话的人,是选择性忽视了孙中山几十年的奋斗,就好比,看到一个人拉了一个大单,赚了几百万,就说人家是运气好,而不知道人家为这个单子付出了好几年的时间,而且之前已经失败了好几笔业务。

  单独看辛亥革命,其成功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的军队反了。

  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的起义;然后永平秋操的一批将领,在10月底发动滦州兵谏,向清政府施压;清政府派陆海军去镇压武昌,结果军队无心恋战,海军军官萨镇冰直接反叛清朝。

  给予清朝致命一击的是,各地方的军阀没有勤王,反而纷纷独立。在武昌起义的一个半月内,15个省份或者2/3的中国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也就是说,清政府已经调动不了自己的军队了。

  这种情况,与俄国二月革命和苏联解体十分类似。

  帝国支柱的军队为什么要反叛呢?

  因为孙中山持续不断的革命,将清政府的腐败透顶暴露无疑,连军队也不愿意替它卖命了。

  自1894年成立兴中会以来,孙中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用民主共和的理念不断挖清政府的墙角。你闹事一次,别人不以为然;你闹事一百次,还不要命的这种,那别人肯定会想想这是为什么。

  清政府也确实不争气,内政外交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时间一长,人心散了,也就不好带了。而孙中山那边,人心越来越齐,积攒的人气越来越旺。

  所以,军队的不服从,是革命的结果而非原因。

  银杏生长20年,才开始结果。你不能因为刚好看到它结果,就认为它是一年一结果。辛亥革命就是孙中山栽种了20年的果实。

  他既是种果子的人,也是摘果子的人。

  君不见,孙中山回国前,南京临时政府最初选举黄兴为总司令,黎元洪为副司令,但二人拒绝就职,坚持等待孙中山的归来。最终,17张选票,孙中山拿下16票,黄兴得1票,众望所归!

  他的革命威望,无人可敌;他的革命梦想,无人怀疑;他的革命激情,无人可比。

  4

  尚未成功

  辛亥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中华民国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革命成功了。

  就如同一个人买房买车后就万事大吉了吗?远远不是,还有更大的负担等着。

  孙中山奉行“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但清帝国被推翻后,很多革命者认为革命目标已经完成,很少有人去关心民主建设和解决民生的问题。

  大部分人只接受了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即推翻异族统治,争取国家独立,但抛弃了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他们非常渴望和平,迫不及待地同袁世凯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谈判妥协,却没有意识到,必须进行民主建设来彻底推翻帝制,必须解决民生来改变积贫积弱。

  这都为以后的复辟帝制埋下了伏笔。

  这就好比,当一个人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在大城市落脚后,急于享受生活,放松了奋斗,这种抗风险能力的不足,可能一个疫情就会让他走上借钱的路子。

  最关键的是,中华民国成立时,那几亿国人可并没有回过神来。两千年的帝制观念,岂是说改就改的?

  你问他们什么是共和国,他们可能会这么回答:“的确我们需要一个共和国,但领导我们的得是一个好皇帝。”

  你让他们选总统,当问他选谁时,他的回答可能是是:皇帝。

  梁启超曾经问一个平民百姓,你认为中国打不过列强的原因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因为我们的菩萨不灵,他们的菩萨灵嘛。

  让人不禁感叹:这是多么单纯而无知的人,又是多么容易被控制的人。

  因此,辛亥革命的历程和中华民国的命运,非常清楚地表明,要想建立民主共和,仅有政治理念而没有相应社会基础和国民素质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容易带来目标与结果的南辕北辙。

  一个人,要想变得有钱,仅有赚钱点子而没有资源支持和开阔眼界,也是远远不够的,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

  而物质的积累和眼界的拓展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大部分人都是在四五十岁发财的原因。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民主共和理念得到确立,这如同一面旗帜,谁反对谁就是逆流,全国得而诛之。

  剩下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积累物质,启迪民智开拓眼界。

  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后者。没有它,再多的家底总有败光的一天,因为你无法赚到超过你认知的钱。

  —END—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炒说。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