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中国虹鳟鱼养殖技术专家尼泊尔养鱼记

2021-09-28 中国农网
语音播报预计15分钟

2021年3月1日,中国援尼泊尔北部山区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的微信交流群里,几张鱼苗上浮的照片瞬间使其炸了锅:“历经艰苦的45天鱼苗终于上浮了!再过几天可以投喂驯化了!”虹鳟鱼养殖技术专家李立明的话难掩内心的激动。鱼苗上浮就意味着卵黄囊已经消化吸收,2021年度虹鳟鱼发眼卵(受精卵发育过程中,透过卵膜可见眼睛黑色素的胚胎)引入工作成功了。对于中国援尼泊尔北部山区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组组长格桑顿珠来说,这无疑也是一颗定心丸、一针兴奋剂。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能空运只能陆运,运输时间超出发眼卵理论存活极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克服千难万险从兰州辗转拉萨来到尼泊尔的6万粒鱼卵成活了约2.6万粒,说明中国援尼农业项目组、甘肃水产所、尼泊尔农业司以及国内外各方努力没有白费,格桑顿珠心中的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根据中尼两国政府此前达成的协议,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西藏农科院”)在尼泊尔北部山区的热索瓦、辛杜巴尔乔克、纽瓦考特等地与尼方合作开展了蔬菜、食用菌、马铃薯、养鸡、牧草、虹鳟鱼育种以及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等领域的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西藏农科院派出的12名农业技术专家已于2019年3月进驻尼泊尔北部山区各项目点,并分为5组实地开展工作。

当记者拨通李立明的电话,听到的却是与格桑顿珠截然不同的东北口音。“我是哈尔滨人,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工作,因为经常与西藏农科院合作,才来尼泊尔参与这个项目。”这位从事虹鳟鱼养殖20多年的农业技术专家将他的首次援外故事娓娓道来。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中国虹鳟鱼养殖技术专家尼泊尔养鱼记

格桑顿珠(左)与李立明(右)在鱼池边交流工作。图2.算起收入账,笑容洋溢在尼泊尔中国虹鳟鱼种鱼养殖户脸上。

中国虹鳟鱼让尼泊尔养殖户脸上笑容洋溢

在位于热苏瓦县顿且镇深山之中的尼泊尔农业研究委员会虹鳟鱼渔业研究站,每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李立明的身影总会出现在鱼池边,查看鱼苗、管理成鱼、清洗鱼池。

自2019年3月,他在鱼站坚守工作至今两年多,首期引入的3万粒虹鳟鱼发眼卵已孵化2.7万尾,孵化率达90%以上。发眼卵长至成鱼并达到性成熟期,形成了中国虹鳟鱼亲鱼基础群,解决了尼泊尔原有品种高度退化、生长缓慢和近亲繁殖的问题,部分尼泊尔农户家中的中国虹鳟鱼已经开始繁殖后代。

2019年5月,时任尼泊尔农业土地管理和合作社部(现更名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部)部长的拉姆·库马里·乔杜里(Ram Kumari Chaudhary)充分肯定中国专家的工作,表示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很激动,非常感谢中国选派技术过硬的优秀专家。她希望通过三年的技术合作,能够突破尼泊尔虹鳟鱼育种的技术难题,规范饲养方式、研制适合当地饲料配方,拓宽虹鳟鱼的销售市场。

李立明说,“2019年每尾鱼苗养殖到5克左右后,我们将其分别送给尼泊尔3个省的11名养殖户手中,每名养殖户2000尾。2020年我们引进的‘水科1号’已经产卵,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生长16个月左右就能够投放市场,与尼泊尔现有从日本引进的虹鳟鱼品种相比,可以提前半年成为商品鱼,优势明显。”

今年2月16日,正值中国春节大年初五,格桑顿珠和李立明走访了项目支持的索里种鱼养殖户,询问2019年引进的中国虹鳟鱼品系的生产性能,同时给予现场答疑指导。据尼泊尔养殖户反馈,引进的中国虹鳟鱼发眼卵,仅经过22个月的饲养已经达到性成熟,并已开始繁殖后代,怀卵率高且量大,在尼泊尔当地饲料的饲喂下平均体重达到了2.5斤,无论从生产性能还是抗病能力都远高于其饲养的原有品系。

目前在尼泊尔,虹鳟鱼售价为每公斤70元人民币(1260尼币),属于高端农产品(000061,股吧),每条虹鳟鱼鱼苗也能卖到0.36元人民币(7尼币),经济效益丰厚。当算起这可观的经济效益时,笑容洋溢在尼泊尔养殖户脸上,工作成就感和国家荣誉感更是洋溢在两位中国专家的心中!

中国援尼泊尔北部山区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组已于今年3月底开始陆续向核心种鱼户和尼方站点发放1.8万尾虹鳟鱼鱼苗,受到了尼国家虹鳟鱼研究站、尼农业部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尼泊尔国家媒体还对2021年度中国虹鳟鱼发眼卵引入工作进行了全面报道。

尼泊尔渔业研究站的“中国副站长”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疫情暴发之前,2019年我们在博拉卡和纽瓦考特对当地鱼站共计22名技术人员进行过2次培训,针对当地鱼苗繁育、鱼池构造、饲养方式、饲料加工等问题进行一一讲解,并现场操作示范消毒、处理病虫害。”李立明说,“在鱼站我也带了几名学生,跟我学习两年多,技术提高很快,孵化期产卵检测和日常管理都已经基本掌握。”

疫情暴发之后,项目组的技术培训被迫终止。但每当顿且镇周边的个体养殖户发现鱼有病症,仍会骑着摩托车前来求助李立明,向他请教处理方法。“上周索里的一个养殖户发现鱼有烂腮情况,我让他用2%的盐水浸20分钟,连续3天,停食2天后再喂。现在鱼的情况非常好,无一死亡,前天养殖户特意买了糖球来感谢我。”李立明说。

目前,李立明在顿且虹鳟鱼养殖中心按鱼苗生长速度、采食量、抗病性等指标划分6个鱼池,分别进行亲鱼培育工作。同时根据国内现有技术手册、已有工作经验,为尼泊尔编写《虹鳟鱼养殖应用技术手册》。

“李老师经验丰富,是个实践派,对虹鳟鱼养殖的实际操作有自己的独到经验,把这些经验都传授给了他的尼泊尔徒弟,在鱼站特别受欢迎。”格桑顿珠对同事李立明评价极高,“李老师责任心很强,鱼站里的大事小情都会管,连偶尔站内工人工作积极性不高他都主动开解,当地人的婚丧嫁娶各种活动也都会邀请他参加,尼方站长称他是鱼站的‘技术副站长’。”

克服困难助推尼泊尔培育虹鳟鱼新品系

尼泊尔养殖虹鳟鱼已有33年的历史,曾在日本专家的指导下建设了一批虹鳟鱼养殖场,具有一定规模。由于专技人员的频繁流动和技术设备限制,在养殖过程中没能持续严格的坚持亲本培育和选育的技术流程,导致种质退化严重。加之缺乏养殖技术和优质饲料来源,其虹鳟鱼养殖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从工作方面来讲,尼泊尔的鱼站设备太过简陋,几乎都是原始设备。第一批鱼卵到达时,孵化槽、孵化器都没有,我只能自己动手,用最古老的办法做出筛绢网、培育箱。”李立明说。

生活方面,饮食的不习惯是中国农业专家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土豆放些咖喱粉做成粥状,再配点大米饭。”李立明笑道,“这里可是减肥的好地方,但入乡随俗,这两年我跟当地人的相处一直非常融洽,附近农户常会送些自己种植的洋葱、土豆给我。”

设备简陋、饮食差异都没有阻碍中国专家的援外初衷和工作进展,项目组捐赠的显微镜、测氧仪、冰箱、电脑等设备都已交由尼方使用,第二批物资正等待疫情好转后通关运达。

李立明说,“尼泊尔的水源优质,但雨后泥沙量大会污染露天鱼池。每逢雨后,我就要组织清理鱼池,用盐水或福尔马林进行消毒,每周至少两次。”此外,鱼站的水管孔径过细导致水量过小、交换量不够,而虹鳟鱼的耗氧量较大,李立明近期正与尼方积极沟通,希望引入一条新的管道增加水量,加快鱼池的水循环速度。

如今,项目组第一批引入的3万粒“水科1号”已经产卵,今年3月引入的6万粒“唐纳森”在明年项目结束前也能进入性成熟期。李立明期待将这两个品系杂交,形成尼泊尔自己的虹鳟鱼品系。

“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翻山越岭、倾囊相授,通过引进中国优良虹鳟鱼品种、改进养殖管理,开展实用型培训课程,提高项目区内虹鳟鱼的质量和生产性能,致力于改善尼泊尔北部山区农民的生计。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宫宇坤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