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北京恢复线下培训的机构预收费全部纳入资金监管

2021-09-24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15分钟

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截至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新京报讯 目前距离“双减”政策发布已两个月。昨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了新学期开学以来学校落实“双减”工作情况,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为落实“双减”构建的“1+N”政策制度体系。

秋季学期是落实“双减”的第一个学期。“总体看,新学期学校落实‘双减’工作呈现了新变化新面貌,社会反响良好,学生学习回归了校园,回家写作业时间短了,在小区里玩的孩子多了,课后生活更丰富多彩了……”吕玉刚指出,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显示,97.5%的家长对学校新学期减负提质的各项措施和成效表示满意,其中六成以上家长表示非常满意。

“双减”落实情况(截至9月22日)

学校作业

有1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填报了有关信息

其中98.2%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

92.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

64.3%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课后服务

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填报信息

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

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

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校内

超9成学校公示校内作业

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学校作业调控方面,吕玉刚介绍,根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信息,截至9月22日,有1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填报了有关信息,其中98.2%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2.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64.3%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上述监测平台以二维码形式邀请家长无记名通过网络直接填写调查问卷,共收到5737.7万份家长问卷,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有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7743.1万名学生参加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工作方面,吕玉刚表示,教育部督促各地各校“一校一案”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促进校校开展全覆盖、保障时间“5+2”、丰富内容上水平、吸引学生广参与、经费落实要到位。

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其中有71.2%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6.2%。

98.03%的学校做到“零起点”教学

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吕玉刚表示,在已填报信息的13.4万所小学中,有98.03%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

吕玉刚指出,监测平台数据显示,98.6%的学校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充分发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电视“空中课堂”作用,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各年级、各学科全覆盖的优质课程资源。9月1日至22日,云平台浏览次数达到7.02亿,访问人次3.06亿。

校外

已出台“营改非”等11个文件

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双减”意见落地见效,基本构建起了“1+N”的“双减”政策制度体系。“1”指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双减”意见。“N”指的是落实过程中需要对一些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对一些工作要求进行细化,以指导各地更好地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目前已出台了学科类培训范围界定、“备改审”、“营改非”、培训材料管理、培训人员管理等11个文件。

该负责人指出,在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过程中,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培训机构和个人“打擦边球”或转入地下的隐形变异培训问题等,亟须出台相应指导意见,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下一步,将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在督促各地落实好已经出台的配套文件基础上,加快预收费监管、加强培训机构党建等其他配套政策法规的制订进度。研究修订竞赛管理办法,治理打着“国际”旗号的各类竞赛。同时完善“营改非”流程,进一步明确过程中的公示期限、资产确权等政策。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场所、培训内容等方面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机构同步作出规定。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

坚决制止隐蔽变异的违规培训行为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指出,社会各界都反映,有培训机构由“地上”转“地下”,以“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对此我们的态度非常鲜明,要坚决制止这些隐蔽变异的违规培训行为。”

他表示,在正面列举合规要求和负面列举违规典型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三方面的机制。一是建立辨别机制,着力解决“查处什么”的问题。二是落实属地管理机制,着力解决“谁能查处”的问题。三是强化监管执法,着力解决“怎么查处”的问题。

北京

线下培训预收费全纳入资金监管

昨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丁大伟介绍了北京市关于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资金监管等情况。

对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按“1+1+3”重新审核

在机构重新审核的问题上,北京市将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并对现有线下线上机构实施重新审核登记,解决培训机构过多过滥问题。对于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按照“1+1+3”要求重新审核,“1+1+3”是指线下机构必须符合证照齐全、培训费纳入资金监管,必须符合北京市“培训机构办学标准”“培训行为规范”“培训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引”三项规范文件要求,才可恢复线下培训。

同时,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市级“双减”专班印发了《关于做好学科类线上培训机构备案改审批工作的通知》,明确线上机构设置标准,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教育、民政、通信管理部门实施同审联批机制,统一做好办学许可审批、非营利法人登记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资质取得工作。

正在推进对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资金监管

在资金监管问题上,北京市将全面加强学科类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管控,保证资金安全,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新发。

丁大伟介绍,北京市恢复线下培训的机构预收费已经全部纳入资金监管,资金监管总额达到9.68亿元。对于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正在推进资金监管,将预收费资金监管作为线上机构重新审批准入的前置条件,坚持“无资金监管、不能获得审批”。

同时,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在重申3个月或60课时收费上限的基础上提出,如周期和课时收费并存,机构只能选择收费时段较短的方式,防止发生变相超过3个月收费问题。此外,北京市印发“双减”措施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每次招生前须向教育部门报备招生简章、课程内容、教师资质、收费情况等事项;并鼓励实施先培训后付费的收费模式。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戚望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