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一文看懂:银保监、央行两大监管评级有哪些、怎么用?

2021-09-23 21世纪经济报道 辛继召
语音播报预计25分钟

  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制度逐渐完善,最近完善的是商业银行

  9月22日,银保监会公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6级和S级,其中,1级进一步细分为A、B两个档次,2-4级进一步细分为A、B、C三个档次。

  除商业银行,金融各子行业均已陆续出台监管评级规则,包括保险公司、信托等。而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上述评级均为银保监系统掌握的内部监管评级,并不对外发布。

  银行业的四种评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资料显示,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办法至少已有两套。

  一是银保监系统的监管评级。今日正式公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早在2005年已有试点。2005年12月,原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二者均为借鉴国际通用的“骆驼(CAMEL)评级体系”并吸收境外监管评级做法制定。

  二是央行系统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透露,2018年按季度对全国4300多家金融机构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科学、合理地评价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状况。

  监管层面的评级,一般是监管机构内部掌握,并不对外发布。

  银保监会《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明确,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原则上仅供监管机构内部使用。必要时,监管机构可以采取适当方式与有关政府部门共享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根据对等原则向境外监管当局提供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并要求其不得向第三方提供或公开。商业银行应对监管评级结果严格保密,不得将监管评级结果向无关人员提供,不得出于广告、宣传、营销等商业目的或其他考虑对外披露,确有必要向其他监管部门、政府部门等特定对象提供监管评级结果的,应报经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同意后提供。

  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明确,人民银行定期向地方政府发送风险提示函,向相关监管部门通报了高风险机构情况,向评级对象反馈评级情况并对高风险金融机构采取早期纠正措施。人民银行向评级对象“一对一”通报评级结果、主要的风险和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听取部分金融机构对风险和问题的整改安排以及对评级工作的意见建议,跟踪金融机构的问题整改情况。

  除监管评级,金融业和市场亦有一套金融机构评级体系。

  2015年,中国银行业协会推出基于中国银行业现状的稳健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和综合排名体系——“陀螺”(GYROSCOPE)体系评价,采取自行采集为主,各行填报为辅的数据采集方式。

  此外,金融市场上的信用评级公司对作为债务发行人的商业银行进行评级,为对市场公布的外部评级。

  例如,今年初以来,已有10家银行主体评级被下调,包括盛京银行、阜新银行、葫芦岛银行、延边农商银行、大连农商银行、吉林环城农商银行、山西长子农商银行、山西榆次农商银行、山西平遥农商银行、河南新郑农商银行。此外,另有3家银行评级展望被调整为负面,分别是四川天府银行、贵州花溪农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

  监管评级看哪些指标?

  商业银行评级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具体指标有所不同。

  银保监会《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明确,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方法主要包含四项内容:

   评级要素权重设置九项要素。各监管评级要素的标准权重分配如下:资本充足(15%)、资产质量(15%)、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20%)、盈利状况(5%)、流动性风险(15%)、市场风险(10%)、数据治理(5%)、信息科技风险(10%)、机构差异化要素(5%)。银保监会根据监管重点、银行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具体设定和调整各评级要素权重。

   评级指标和评级要素得分。评级指标得分由监管人员按照评分标准评估后结合专业判断确定。评级要素得分为各评级指标得分加总。

   评级综合得分。评级综合得分由各评级要素得分按照要素权重加权汇总后获得。

   监管评级结果确定。根据分级标准,以评级综合得分确定监管评级初步级别和档次,在此基础上,结合监管评级调整因素形成监管评级结果。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传统的“CAMELS+”银行评级体系一般包括7项要素,分别为资本充足(C)、资产质量(A)、管理质量(M)、盈利状况(E)、流动性风险(L)、市场风险(S)和信息科技风险(I)。《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在借鉴“CAMELS+”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银行风险特征和监管重点,对评级要素作了优化。

  评级要素优化内容为:一是突出公司治理的作用,将“管理质量”要素修改为“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加大对银行机构公司治理状况的监管关注,引导银行将改进公司治理作为防范化解风险的治本之策。二是强调数据治理的重要性,增加“数据治理”要素,把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作为评判银行风险管理状况的基础性因素,加大数据治理监管力度。三是合理体现机构差异化状况,增加“机构差异化要素”,充分反映不同类型银行机构的风险特征,据此实施差异化监管。

  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对象包括银行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评级指标体系采用“数理模型+专业评价”的模式,数理模型和专业评价得分加权平均即为评级最终得分。

   数理模型使用Logistic方法,从资本状况、资产质量、预期损失抵补能力、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和经营规模等六个方面客观评估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和风险状况。

   专业评价采用打分卡模式,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根据机构重要性和类型特点差别化设计五套打分卡,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市场风险、盈利能力、信息系统、金融生态环境等九大模块以及特定的红线指标。

   红线指标是指出现特定风险情形等对金融机构经营有重大负面影响的指标,一旦金融机构出现触发红线指标事项,人民银行可根据情况直接下调评级等级。

  如何判定高风险金融机构?

  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对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称,成功接管包商银行,恒丰银行市场化重组基本完成,锦州银行风险处置和改革重组工作阶段性完成,顺利接管天安财险等9家机构。

  近年来,监管机构有序处置包商银行等中小银行风险,如何判定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是有效处置的前提。

  银保监会《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明确,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6级和S级,其中,1级进一步细分为A、B两个档次,2-4级进一步细分为A、B、C三个档次。评级结果为1-6级的,数值越大反映机构风险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等情况的商业银行经监管机构认定后直接列为S级,不参加当年监管评级。

  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状况、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程度的主要依据。

   综合评级结果为1级,表示银行在各方面都是健全的,发现的问题较轻且能够在日常运营中解决,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综合评级结果为2级,表示银行基本是健全的,风险抵御能力良好,但存在一些可以在正常运行中得以纠正的弱点,若存在的弱点继续发展可能产生较大问题。

   综合评级结果为3级,表示银行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风险抵御能力一般,勉强能够抵御业务经营环境的大幅变化,但存在的弱点若不及时纠正很容易导致经营状况劣化,应当给予监管关注。

   综合评级结果为4级,表示银行存在的问题较多或较为严重,并且未得到有效处理或解决,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否则可能损害银行的生存能力,存在引发倒闭的可能性。

   综合评级结果为5级和6级,表示银行为高风险机构。其中,评级结果为5级,表示银行业绩表现极差,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处置或救助,以避免产生倒闭的风险;评级结果为6级,表示银行存在的问题极度严峻,可能或已经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银行消费者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或者可能严重危害金融秩序、损害公众利益。

  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级划分为11级,分别为1-10级和D级,级别数值越大表示机构的风险越高,其中:

   评级结果1~5级为“绿区”,6~7级为“黄区”,“绿区”和“黄区”机构可视为在安全边界内。

   评级结果8-D级为“红区”,为高风险机构。

   D级表示机构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

   成立不满一年的新设机构直接设为4级。

  2021年第二季度,央行对44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大型银行中,评级结果为1级的1家,2级的12家,3级的8家,4级的2家,7级的1家。中小银行中,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的评级结果较好,分别有93%、65%的机构分布于“绿区”,且无高风险机构;城市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次之,有73%的机构分布于“绿区”,但也有10%的机构为高风险机构;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271家和122家,数量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93%。

一文看懂:银保监、央行两大监管评级有哪些、怎么用?

  实施差异化监管

  监管评级之后,将实施差异化监管。

  银保监会《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明确,根据监管评级结果,结合银行经营环境和风险特征,依法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和行动,进行差异化监管。

   对综合评级结果为2级和3级的银行,应根据具体评级档次的高低,按照监管投入逐步加大的原则,适当提高非现场监管分析与现场检查的频率和深度,并可依法采取下列措施和行动:监管谈话,督促控制风险较高、管理薄弱领域业务增长和风险敞口,在市场准入上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等。

   对综合评级结果为4级的银行,除可采取上述监管措施和行动外,还应区别情形依法采取下列措施和行动:控制资产增长,要求补充资本,要求补充流动性,责令限期整改,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限制分配红利,限制资产转让,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责令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限制其权利,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等。

   对综合评级结果为5级的银行,在采取上述监管措施和行动基础上,应制定实施风险处置方案。

   对综合评级结果为6级的银行,监管机构还可视情况依法安排重组、实行接管或实施市场退出。

   针对银行的具体经营和风险情况,监管机构还可区别情形依法采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监管措施和行动。

  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明确,基于评级结果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增强风险防控主动性。人民银行采取“一对一”通报、约谈高管、下发风险提示函和评级意见书等多种早期纠正措施,增强金融机构风险防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018年以来累计对全国748家机构开展了1996次风险约谈,对970家机构进行了2417次书面风险提示。

  监管评级结果怎么用?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答记者问中表示,监管机构可以根据监管评级结果,依法采取相关监管措施和行动。在监管措施设置方面,根据银行评级级别的高低,按照监管投入逐步加大的原则,要求监管机构采取相应强度的监管措施和行动。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既要关注评级较好银行可能存在的弱点和风险苗头,加大监管跟踪和风险提示;也要对评级较差银行及时采取风险纠正措施,注重“早期介入”,避免风险恶化、蔓延,防止风险隐患演变为严重问题;而对于已经出现信用危机、严重影响银行消费者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及金融秩序稳定的银行,则应稳妥制定实施风险处置方案,根据具体情况,按程序依法安排重组、实行接管或实施市场退出。

  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明确,央行在核定存款保险差别费率、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核准金融机构发债、开展宏观审慎评估(MPA)、审批再贷款授信额度、国库现金管理招标等工作中,充分运用央行评级结果,切实发挥央行评级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作用。

  此外,央行定期向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通报央行评级结果和高风险金融机构具体情况,推动风险信息的整合和监管关口的前移,提升风险防范化解的有效性。央行与证监会建立沟通机制,根据央行评级情况,为银行发行上市、增资扩股等重大事项提供参考意见。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管理招标也将央行评级结果作为参考依据。

(责任编辑:李悦)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