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大庆油田采油工刘丽:踏着铁人脚步走

2021-09-22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31分钟

编号南4-10-628的抽油机,掩映在草丛和树林深处。低声嘶吼的电机,拉动输入轴,牵引曲柄,通过连杆带动横船和游梁,驴头以每分钟6次、9次或12次的频率上下运动——这是黑龙江大庆6000多平方公里油田,6万多抽油机中的一座,有些甚至散落在马路边上。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已逾60年,累计生产原油超24亿吨,是我国陆上最大石油生产基地,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至今,6万多座抽油机和20万名员工,仍昼夜不歇从地下千米深处,抽取石油。

采油工刘丽,是大庆油田20万分之一。19岁成为采油工,如今47岁的刘丽,是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班长,已成长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专家型人才,获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质量工匠等荣誉称号135项。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刘丽共研制创新成果200余项,获国家专利38项。

2011年,刘丽工作室成立。这个建筑面积874.9平方米的工作室,被531名成员称为“院儿里”和“基地”。

被射灯照得亮堂堂的展厅,摆满了奖状、奖牌和奖杯。年代久远的金属奖牌,氧化出现锈迹,有的奖杯留下了参观者的指纹。十年间,刘丽带领工作室获得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工作室荣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称号。

大庆油田采油工刘丽:踏着铁人脚步走

刘丽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闷头干

刘丽的日程表,记录了她的行程轨迹:6月27日,从乌鲁木齐到北京;7月1日,北京到敦煌青海油田;7月6日,又赶往甘肃玉门油田……8月中下旬,刘丽因局地疫情困于大庆,但涌来的电话和消息,仍使她手机提示音此起彼伏。

她近1米7的个子,体态敦实,早年长期在野外工作,黑黢黢的,膝盖的酸疼总比雨水更先降临。她常穿着大红色工服,左手袖口洗出了白斑。多数日子工作至凌晨的习惯,保持了近20年,用丈夫杜守刚的话说,“比同龄的女同志要显老”。再有单眼皮的加持,似乎打不起精神——但聊起工作,头脑又是清晰的。

若在大庆,杜守刚接送刘丽上下班,单位离家车程20分钟,她也能睡着。杜守刚心疼,发给媳妇《熬夜最伤身》的微信文章,刘丽作息仍雷打不动。他得出结论:“刘丽这个弯还没转过来,还停留在王铁人那个年代。”

但不同于那个年代,靠地层压力,石油自己就会喷出来。如今,石油开发难度更大,不同生产阶段,会出现新的难题。对刘丽来说,闷头干不再是用身体搅拌泥浆,而要通过创新解决难题。

更换盘根,就是采油工眼里头疼的活儿。

这是一圈橡胶,盘成圆环填充在密封腔体内,起到密封井口,防止井液泄漏的作用。每隔一两个月换盘根时,工人要把螺丝刀近乎直立地插到10多厘米深的盘根盒内,一个个抠出来。但在指甲盖宽的缝隙里,根本使不上劲。冬天橡胶遇冷变硬,有时被挤碎还会产生碎片,抠出来更加费劲,一干一小时,手都冻透了。工人们用细铁丝做成小钩子,但仍治标不治本。

一次刘丽在使用口红时,发现转动底部,口红慢慢露出头来。她从这种旋转方式,得到启发,设计了上下可调式盘根盒。转动手柄,就可一次取出全部旧盘根,操作时长缩短到10分钟。该成果从2012年起,在大庆油田200口抽油机井推广应用。

此后,这项发明又经历5次改进,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新型节能盘根盒压盖,具有自润滑和扶正功能,可减少光杆与盘根的磨损,降低电能损耗。该成果于2017年获得大庆油田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2019年获得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

但创新并非坦途,这是在挑战旧的习惯、旧的工艺和旧的想法,“大家从观念上没有接受这种新,不喜欢改变”,刘丽说,“每做一次创新,会影响到很多东西,会听到不赞同的声音。但如果我们就不做了,是不可能的”。

大庆的冬天,气温直逼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电泵井防喷管冻得严严实实。工人们用野火解冻,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但大家心照不宣,谁都知道怎么干的”。这套装置用了几十年没人动过,领导也一度说,没整过的东西,别整了。最终刘丽和团队成员顶着压力,完成了改进。

有一回电泵井出现故障,刘丽赶到现场。问起这套新设备,一位不认识她的老师傅,赞不绝口,“真是干了件好事”。

截至2019年底,刘丽创新成果获奖200多项,“证书对我来说已经麻木了,但对工人们现场的评价还是挺在乎的。”

大庆油田采油工刘丽:踏着铁人脚步走

8月18日,刘丽工作室展厅,摆满了成员们的革新成果。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刘丽更像我一点”

除了工人们的肯定,父亲刘文生“子女里刘丽更像我一点”的评价,也带给她宽慰。父亲是大庆油田第一代石油人。1974年,刘丽和胞妹刘霞出生时,刘文生已46岁。在刘丽的印象里,父亲不怎么笑,批评似的瞪她一眼,“我都会觉得很难受”。

在刘文生那个年代,流传一句顺口溜,“三人工作一人干,抽出两人搞会战。三人工作一人顶,抽出两人搞修井。三人工作一人抓,抽出两人搞调查。”刘丽90岁的母亲,现在还念叨丈夫当年拿自行车驮公家搞建设的砖,“是不顾家的”。

刘文生的回忆录,写下了当年的工作状态。

有次开会至凌晨两点,刘文生徒步到50里外的安达库,赶早上8点的另一场会。路上碰到载着几袋粗粮的马车,搭车坐在角落,打了个盹儿摔到地上,轮子从腰部轧过。驾车的老汉执意送他到医院,刘文生觉着腰脚没断,又坐上马车,拜托老人家再捎一段路。最后一句写道:“早上7点50分,到单位,没误8点开会。”

19岁那年,刘丽姐妹俩从技校毕业,分配到第二采油厂当采油工。

采油工在野外作业,尤其是冬天,环境艰苦。掉进雪里,只露出个脑袋,爬出来袖子和裤管里的雪,都融成了水;零下三十多摄氏度,风像狼一样嚎叫,脸冻得邦邦硬且发白,缓过来后变成红色,又痒又疼;睫毛上挂满冰霜,使劲眨巴着眼才化……

但这些事儿,刘丽很少说起。同父亲被马车轧过,想的仍是没误开会一样,“她就闷头干,啥都能扛下来”,妹妹刘霞说。

出于防火安全考虑,井场周围要求寸草不生,刚开始刘丽不会使锄头,满手都是水泡;她恐高,不敢坐商场观光梯,但抽油机有近10米高……刘文生骑着自行车,陪她上了一两月班,把“眼是懒汉,手是好汉”、“不怕慢,就怕站”、“人这辈子,什么苦都得吃”,灌进刘丽的耳朵。以至于刘丽后来觉得,“你要告诉我是工作,是必须要做的,我就能完成”。

1995年,25岁的刘丽成了少有的女井长,管30多口井。刚开始,采油工关洪波心里也没底,“咱仨都是女的,能不能把这活干下来啊?”有回换30多斤重的抽油机皮带,被一头垂着的皮带扫了一下,140多斤的关洪波没站稳,险些从3米多高的减速箱摔下。

但刘丽把“干了,我就得把它干好,不能让人挑出毛病来”,挂在嘴上。一般早上八点多开工,关洪波提前一小时到,刘丽已经在干活了,“好让我们少干些”。采油工要刷漆,油井灰色,阀门手轮红色,阀体黑色,趴地上抬头瞅,也不会有死角。队长带人上刘丽的井组参观,放话“你看人家三个女的,做的就是样板”。

大庆油田采油工刘丽:踏着铁人脚步走

8月18日,刘丽在工作中。她的办公室摆了一张床,方便夜里加班。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15个齿轮

一个直径比矿泉水瓶还小上一半的取样阀废品,是邹继艳的宝贝,“谁也不许给我弄丢了。”

邹继艳是采油二厂采油四区六队班长,刘丽工作室成员。

作为技师,每年有一项革新成果任务。多年前,她设计了一款防喷溅取样阀,但孔径小油液容易堵上。邹继艳无意中同刘丽说起过。

评审一年一次,那年刘丽是七八个评委之一。邹继艳寻思“咱家有人”,抱着“今天没准能获个奖”的心态。但邹继艳刚调试好幻灯片,刘丽就说,“你这个东西不要讲了”。屋子里的人齐刷刷瞅着刘丽,“不要浪费大家时间了,这个东西在试验过程中存在问题,不具备上会评奖资格。”

邹继艳后悔跟刘丽聊起这事,“你不帮我就别吱声呗”。

她躲了刘丽一段时间,再见面时,刘丽开导她,“这个东西是你做的,大家都知道,在用的过程中是不是天天骂你?你想想以后还有后路吗?咱研究一下,怎么把它改进了,争取明年获一个大奖。”

第二年,改进后的产品,夺得大庆油田技术革新二等奖。自2011年,刘丽工作室成立以来,像取样阀这样的技术革新成果,共有1048项。

多年来,刘丽累计培训学员1.5万多人次,65人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135人被评为厂级以上技术能手。2019年,徒弟赵海涛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作室有6人被评为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12人被评为大庆油田首席技师。

在工作室,刘丽传承的不但是技术和创新思路,更是一种精气神。

有成员得知刘丽下班后还要审书,随口一说,“你就是闲的,都审那么多遍了,差不多把稿子交上去得了”,刘丽一脸严肃,“你干的任何一个活儿都留有自己的痕迹”;上岁数的人考技师,队里的工友会浇冷水:“那么大岁数你去考啥”,但这儿的声音是“你得报,你得试,不试怎么能有机会”;团队革新成果获奖后,有成员给刘丽打来电话,“这个项目我没干啥,还跟着拿奖了,以后我得多干点”……

大庆油田采油工刘丽:踏着铁人脚步走

8月18日,刘丽工作室走廊,挂着15个齿轮。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刘丽工作室展厅的过道上,挂着15个齿轮。刘丽的照片贴在最前头,后边是12个分会和2位总会副会长——寓意这是互相咬合的团队。

机械分会会长张海山的笔记本电脑里,有个23.4G的“助力——革新集”文件夹,里头有6006个文件,269个文件夹,都是工作室成员革新成果的三维模型。有人问他,“海山,你付出这么多,做完一个东西,这成果归谁?”张海山说,工作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成果还是归提出问题的人,“帮助更多人走入创新队伍”。

走出工作室院子,穿过马路便是一处成果转化示范区,那儿有六台正常作业的抽油机。组合阀、夜间生产指示灯、光杆均衡受力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齿轮都在转动,团队的革新成果,正接受生产实践的检验。

“铁人”们

在刘丽工作室,“铁人”王进喜的迷你雕像,同刘丽的证书摆在一起——身穿皮袄,手扶刹把,神情坚毅,底座刻着他最有力的誓言之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刘丽知道,写材料要摘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些口号,换成接地气的语言。但她打小听老一辈的故事长大,喊口号并不觉得脸红。

大庆油田采油工刘丽:踏着铁人脚步走

8月16日,刘丽工作室,刘丽的证书和“铁人”王进喜的雕像摆在一起。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摄

1960年4月,60吨重的钻机运到大庆,但王进喜所在的1205钻井队没有吊车和拖拉机。王进喜说:“没有吊车,咱们37个人就是37台吊车!”他们把大棕绳、铁撬杠、方木、枕木、扁担,这些能撬、能抬、能扛的工具集中起来,将整部钻机化整为零,一件件卸下来,一寸寸运到马家窑的萨55井。

如何把钻机拉到两米多高的钻台上?又成了一个问题。

据《大庆油田报》,他们用几根钻杆作导轨,在钻机前部拴牢大绳,后部插入碗口粗的撬杠。王进喜喊着号子,前面的人用力拉,后头的人使劲撬,钻机慢慢爬上了导轨搭成的斜坡上,但钻机一离开地面,撬杠就借不上力。王进喜跳下钻台,弓下腰,用肩膀扛住钻机底座往上顶。队友们学着王进喜,钻机慢慢爬到钻台上……

这是大庆油田60多年勘探开发史上的记忆,形成了“三老四严”“四个一个样”“六股劲”等务实精神。所谓“三老四严”,指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这些暗黄色的历史滤镜,在刘丽身上仍留有印记。

丈夫杜守刚记得,有本专业用书临近出版,找刘丽审校。此前审稿专家并未挑出毛病,但在刘丽手里,全是红线画的圈,“相当于把这本书推翻了”。她花了两三个月加夜班,“这事要不就别经我手,经过我手就得负责任”。杜守刚说,办这事也得考虑别人感受,“这不把人全得罪了?”但他话锋一转,“你不能说她不对”。

大庆油田,先后涌现出王进喜、王启民、李新民三代“铁人”,但无一例外都是男性。

采油队一般安排女工人擦拭设备、录取资料、计量数据。遇到刘丽前,邹继艳压根没想过创新,“我做啥创新,就是一女同志”。但现在,她紧紧抓着座椅把手,眉飞色舞地谈着革新成果,“创新这个东西真上瘾”。邹继艳说,要是没有刘丽,“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采油工,管好十多口井就完事儿了。”现在邹继艳是大庆油田公司采油技能专家,有97张厂级、油田公司、中石油、黑龙江省荣誉证书。

无论斩获多少荣誉,刘丽、邹继艳和其他工作室成员,仍觉得自己是最基层的工人。他们通常肤色黝黑,咧嘴笑着,说东西都在肚子里呢,嘴上说不出来。

2019年1月,刘丽工作室开了场年会。

室外寒风呼啸,窗上满是水汽,大伙儿踩得瓜子壳嘎嘣嘎嘣响。他们穿着中石油的红工服,唱着比一些人岁数都大的《踏着铁人脚步走》——“高举红旗去战斗,踏着铁人脚步走,雄赳赳气昂昂,泰山压顶不低头……”

部分资料参考自《大国工匠——刘丽》

同题问答

新京报:你是怎么理解匠心精神,匠心精神又是如何在你的工作中体现的?

刘丽:我觉得匠心精神是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有时候一个项目要研发几代产品,不断完善其功能,让它适应各种生产条件的需要,这就是精益求精;我们开始只能解决岗位上的难题,接着解决大庆油田层面的难题,不断向更高的难题级别挑战,让我们的成果达到行业内领先水平,这就是追求卓越。

新京报:28年都在采油队,哪些东西是你坚守的,你又在传承什么?

刘丽:我一直跟自己说,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一定要做最努力的。比别人多学一点儿,比别人晚睡一会儿,比别人多看一点儿书。从2005年开始,我坚持每天夜里12点之后才上床休息。赶上工作多,通宵达旦更是常事儿。我做了很多年的企业培训师、大赛教练员,努力把自己所学所会教给学员。除了技术,我更注重向他们传递思想和作风。不怕苦不怕累,身体力行为他们做表率。

新京报:同样都是石油工人,你觉得与王进喜的年代比,有哪些变与不变?

刘丽:王进喜的年代,环境特别艰苦,住的是自己挖的地窨子。现在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前线班组都有自己的小厨房、小食堂。但不变的是我们石油人的初心,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

新京报:你对未来有哪些期待,有哪些想做的事情?

刘丽:希望我们工作室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每一个成员都获得长足进步。在共同努力下研发更多的产品,解决更多的难题,为企业做更大的贡献。期待在我们操作员工队伍中,能有更多的大国工匠,成长出更多优秀的操作工人。

新京报:你取得了不少革新成果,最开心的是什么时候?

刘丽:这些年做了很多革新成果,获得了很多证书,但最开心的还是成果在现场应用,解决了生产上的问题。

人物简介

刘丽,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班长。

经过27年磨炼, 刘丽已成长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专家型人才,获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质量工匠等荣誉称号135项,拥有创新成果200余项,主编的近60万字的《采油工(第三版)》在全国各油田广泛应用。

2011年8月,以刘丽名字命名的“刘丽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实施“研、产、用”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现已发展为涵盖采油、集输等35个工种,拥有531名成员的集人才培养、难题攻关、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效联盟。

刘丽带领工作室获得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其中国家专利180项,加工推广革新成果5000多件,创效1.2亿元。工作室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并入选“新中国70年最具影响力班组”。

新京报记者 杜寒三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李立军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