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蒙芳 有爱无障特教孩子也有春天

2021-09-22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22分钟

蒙芳 有爱无障特教孩子也有春天

受访者供图

蒙芳 有爱无障特教孩子也有春天

9月1日,蒙芳在开学第一课上给孩子们讲安全常识。

9月1日,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国歌声中,4位聋哑学生将国旗缓缓升起,旗手们对时间和动作的精准把控都来源于旁边一位老师的手语指引。操场上,一排排学生队伍不算齐整,时不时有孩子从队伍里跑开。43岁的校长蒙芳站在操场尽头,看着这熟悉的场景,这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期待每个特殊孩子未来都能绽放自己的光彩。

“我就想挑战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

“跑到特教学校还能有什么前途和发展?教那些有障碍的孩子还能教出什么名堂来?”

2013年,当蒙芳被任命为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负责建校筹备时,身边的同事、朋友都不看好。

8年后,蒙芳不但把特教学校办成了、办好了,而且让越来越多普通民众了解特殊教育,看到了残障孩子的潜能。

1978年出生的蒙芳已经是教育一线的一名老兵。15岁时,她考入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入读普师专业。毕业后,她做过语文教师、教导主任、村小校长。2010年起,蒙芳担任上犹二小副校长。

从知名小学到从零开始的特教学校,蒙芳坦言,当时没想那么多,“不同的岗位我都尝试过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就想挑战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

尽管做好了接受挑战的准备,建校初期仍比蒙芳预想的艰难。

“新校各方面不成熟,没有老师愿意来。”蒙芳回忆说,第一年,招两个老师只来了一个;第二年,招三个来了两个。她把全县老师的档案找来看了一遍,给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逐一打电话。“县里给了特权,只要他们愿意,不需要考试,开绿灯进来。”即便如此,仍有“一半多不愿意”。

生源也是个大问题。经过前期摸底,全县有300多个特殊孩子,蒙芳给家长一一打电话,“起码让这些家庭知道有这么一个学校。”但有的家长完全不理解。甚至有家长生气地质问:“你怎么有我的电话?我的孩子为什么要到你这儿读?”蒙芳明白,有些家长心里有个坎儿,不愿承认孩子有问题。

资金更是个难题。中西部特殊教育建设项目资金和上犹县配套投入资金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公设备采购等问题。校园绿化美化和部分设施的改善还需要资金。建校之初,蒙芳带着老师们一锄一镐地去旁边的小山坡上挖土,用手推车运到学校花圃里,种上茶苗。“自己家建房子都没这么苦过”,年轻老师差点掉眼泪。蒙芳什么也没说,换了条黑裤子,跟老师们一起推。

让蒙芳措手不及的是,学校开办第二天就发生了“流血事件”。当时,学生寝室与阳台之间隔着一道玻璃推拉门,有个住校的孩子从阳台回到寝室时直接撞了上去,把玻璃门撞破了。“这个孩子不会躲,就蹲在那,全身都是玻璃碴儿。”老师们赶紧把孩子送去医院。

“太心疼了”,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蒙芳。紧接着,她就和老师们一起,把所有带玻璃的门全部拆除。教室地面、操场地面下了雨会积水,而且会打滑,容易摔跤,需要软化;窗户大且多,需要装防盗网……蒙芳下决心,无论如何要消除一切安全隐患。

52个孩子、8个老师,一台晚会

绿化、软化,每一项设施的改善都需要钱。硬生生跑去要钱肯定不行,蒙芳想到了办一场演出,“请大家来看节目,来了解特殊孩子和特殊教育群体,献爱心时能想到我们。”

能想到的机关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不管认不认识,蒙芳跑了个遍。

“如果是为我自己的事情,打死我都不会去。但我不是为自己,为了孩子们,别人对我什么态度都无所谓,我也不觉得丢脸,只希望他们来看一下节目,相信看到孩子们,他们一定会有感触和改变。”蒙芳说。

2014年5月18日,全国助残日,52个孩子、8个老师、十个节目,在人力、物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蒙芳带着师生们在上犹县最繁华的茗馨广场硬生生搞出来一台晚会。舞蹈、健美操、情景剧、手指操……台上孩子们在表演,台下老师们用手语无声指挥。

晚会反响大大超出了预期。总计八万余元的捐赠让学校的很多设施得以改善,更重要的是,当地百姓都知道了上犹特教学校。

那时,特教学校还没被社会认可。很多人认为特教老师就像福利院工作人员一样,就是照看残疾孩子,不需要专业知识、也没有教学压力,被淘汰的老师才会去特教学校。老师们也没有底气,不敢大大方方说自己是特教老师。

借这台晚会,蒙芳让社会重新认识特殊群体,让他们知道特殊孩子也是有用之才,他们的能力是值得开发的;特教老师不仅仅是看孩子,而是要具备专业能力才能把孩子教好。

后来,每年的助残日,特教学校的师生都坚持办一场演出。截至目前,通过各种活动,学校争取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捐物累计达180余万元,学校建起了文化长廊、糕点工作坊、职业培训室、录播教室等,更好地满足孩子们在特长发展、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等方面的需要。

“我不怕做个‘恶婆婆’”

2013年9月,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开学招生时,“门外汉”蒙芳发现有太多的未知和挑战。

第一批招来的52个孩子,一人一个样儿,有的不会说话,有的有情绪问题,有的是唐氏综合征,有的是自闭症……蒙芳感到了压力:这该怎么教啊?

在特教学校,仅仅是让孩子们进教室,就已经让老师们头疼不已;好不容易开始上课,老师喊“上课”,全班同学都跟着喊“上课”;有些孩子情绪不稳定,老师被打是常有的事……

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团队如何教好这些孩子?课程如何设置更科学合理……一系列的现实难题摆在蒙芳面前。上犹县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她就外出取经,把附近的南康、赣县、安源跑了个遍。

之后,蒙芳结合所学和思考,制定了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她针对孩子们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四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

她一手狠抓课程,一手狠抓教研。课程逐步体系化,涵盖基础课程、补偿课程、特长课程和职业课程。基础课程包含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文化课程;补偿课程为精细动作、言语或自理能力不好的孩子补偿身体缺陷;特长课包括非洲鼓、小军鼓、舞蹈等艺术类课程。

蒙芳鼓励老师们用攻克课题的态度对待日常教学。“要爱孩子、懂孩子,要能上课、会上课,要懂康复、会特长,还要掌握一些职业技能……比普校老师的要求更高。”

上犹县教师业务考试一般是一年一次,而特教学校从上个学期进行改革,考试一周一次,全校老师参加,还会公布分数。

蒙芳常对老师讲:“我不怕做个‘恶婆婆’,你们现在怨我、骂我都没关系,十年之后觉得在这没白干就行。”她希望,特教老师能在这里找到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开残障中专班,“多送孩子们一程”

今年开学,蒙芳松了一口气。“残障中专班”顺利开办,长久以来困扰她的一块“心病”终于解决了。

从特教学校毕业后,这些孩子将去向何方?这一直是蒙芳担心的问题。虽然特教学校提供的是义务教育阶段服务,毕业后安置问题本不是她必须承担的责任。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了解后,蒙芳发现,20%的孩子就业,极少部分成家,大部分孩子赋闲在家,或是被家长带在身边。这让蒙芳特别难过。

“有些孩子本来能力还不错,稍微再培养一下就可以就业,但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如果他们再学三年,针对职业技术、劳动态度和纪律等进行训练,他们是不是更容易被社会接受?”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蒙芳心里酝酿,“多送孩子们一程”,让孩子们初中毕业后可以留校再学三年。2020年起,蒙芳就为办“中专班”奔走。但这谈何容易,方方面面都不成熟,只好暂时搁置。

2020年6月,上犹县特教学校举办了建校以来第一次正式的毕业典礼,首届入学的孩子即将离开校园。拥抱孩子们的时候,蒙芳忍不住掉眼泪,“有点对不住这些孩子,有些孩子能力还好,走入社会还太小,有些担心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出路。”

今年,在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蒙芳与上犹县职业中专的刘科阳校长就联合办学达成一致。借用上犹中专的办学资质,为特教学校的学生办学,成立“残障中专班”。

如今,十几个孩子幸运地升入“残障中专班”,成为第一届学生。他们可以学到四门技能:糕点、园艺、酒店管理、烹饪,除了就业,这些技能对他们未来居家生活也有帮助。

为残障中专班寻找靠谱的合作单位和就业渠道、收集适合的岗位、持续跟踪就业安置情况,是蒙芳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2014年,开办全县第一个智力残疾幼儿康复部,免费为全县60多名0至7岁智力残疾儿童提供早期康复治疗教育;带着老师利用周末时间,奔赴全县14个乡镇,走进大山深处,为特殊孩子送教上门;2021年开办“中专班”……很多人问蒙芳,为什么要给自己揽这么多事?蒙芳常笑而不答。

她并不奢望所有人理解。“我们自己教出来的孩子都不去操心,谁还会去操心?我觉得特教人要承担这个社会责任。”

传承

每朵花儿都有自己的春天,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精彩。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这是我们特教人永恒的追求。我们愿意用爱和专业服务残疾儿童,为让他们能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融入生活,自食其力,幸福快乐地生活而努力。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关心关爱残疾人群,营造助残氛围,创造公平机会,为残疾人提供支持,让他们与普通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

蒙芳

1978年11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她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扎根一线从教24年,努力当好山沟里特殊儿童的引路人。她积极争取捐资捐物180多万元,努力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她在全市率先开办智力残疾幼儿康复部,免费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早期康复治疗教育。她探索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让孩子们学到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她热心教育扶贫,带领教师奔赴全县14个乡镇,开展4800多人次送教上门活动。

匠人心声

1 新京报:你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是如何呈现匠心精神的?

蒙芳:进入特殊教育行列,仅有爱远远不够,必须专业。专业的思想、态度、知识、能力,拥有一颗匠心,一是热爱,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二是专业,是对工作的专注态度和综合能力,是对事业的执着、坚守,是不断地学习、创新和超越。三是奉献,是无私的付出。教师是火种,点燃学生的心灵;教师是石阶,承载着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

2 新京报: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蒙芳:选择了就不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断地学习、超越自我,定能拨开云雾见天明。

3 新京报:什么时候是你认为最艰难的?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蒙芳:最艰难的时候,就是学校开办之初,校门口道路泥泞,师生上学放学摔倒时;当缺资金,师生顶着太阳挖土填花圃时;当孩子情绪失控,推打老师时……这种心酸,无以言表。但很快被一个想法所代替:那就是改变!

4 新京报:你希望未来还能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蒙芳:希望特殊教育学校孩子走入社会的越来越多,就业率越来越高。期待社会能把特殊孩子当普通孩子一样看待,给予理解、包容和支持,提供就业机会和生活上的便利,希望特殊孩子能过上有品质的幸福生活。

A特34-3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冯琪

A特34-35版图片/新京报记者 张春昱(除署名外)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