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中国科学家眼中的科研与创新

2021-09-21 经济观察网
语音播报预计10分钟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中国科学家眼中的科研与创新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之一。一项科学发现能够开辟一项颠覆性的应用研究领域,而基础科学的水平是应用研究的灵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杜祥琬表示。

9月18日,由中国科学报社、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杜祥琬表示,基础科学跟应用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科学的革命性的突破能够引领创新的方向,能够开辟新的领域;二是应用研究提出的基础科学的问题可以反哺和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科学的发展。

杜祥琬举了一个高能激光研究的例子。高能激光是一个非常具备应用性的课题,也是“863”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研究高能激光,主要是通过提供功率、能量,但实际上决定最终结果的不仅仅是光束能量,还有光速质量。光速质量是平方关系,而光束能量是线性关系。所以,高能激光搞得好坏,与其说取决于功率、能量,不如说是取决于光速质量。也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最终高能激光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基础学科需要丰厚的人才,在应用研究中才能解决重大难点问题。对于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杜祥琬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现在国家提出了建设科技强国这一目标,科技强国的一个标志应该是基于厚重的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能力,也就是要讲科学发现,有了这个基础才有那么多颠覆性的技术。所以,对科技强国的内涵的认识应该明确,基于厚重的基础研究,应该重视科学发现能力。

第二,基础研究要做好重在环境,要培养环境和氛围,要鼓励科技人员有自己的兴趣,让他去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给一点宽松,给一点宽容,包括坐了几年冷板凳还出不了成果,也应该宽容他,要宽容失败。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能有十个失败,只要有一个成功,国家就会有重大的基础研究进展。

第三,基础研究在于人,要从小培养,让青少年成为有创新素质的一代新人,要鼓励孩子们爱质疑、爱提问题,不光学还要问,这才是最根本的,我觉得这是中国现在缺少的。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中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刘嘉麒表示,从事科学的人,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必须潜心敬业,孜孜以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工作当成责任,把专业作为事业。对所研究的领域能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时候才能做出成绩。

刘嘉麒还指出,创新是基础研究的灵魂和本质。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地科学,并没有出现大的突变,一些理论和认识已经老化,必须要有新的理论和方法。”刘嘉麒说。

刘嘉麒特别强调,创新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纸上谈兵还不够,创新必须得创业,有创业才能促进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把理论变成实践,把科学变成财富。

“创新和创业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创新是指导创业,反过来创业又能够触动创新。我这几年跟一些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感觉到,创新需要聪明智慧和灵感、想象力,创业不仅需要这些,还需要有周密的策划、设计,脚踏实地,对事物有敏感性的能力。能创新的倒不一定能创业,反而能创业的一定能创新。”刘嘉麒说。

曹臻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席科学家,也是中国第四代宇宙线研究的带头人。在位于四川西南边缘、平均海拔4500米的海子山上,除了镶有1145个与苍穹辉映的湖泊外,还有一座位于海拔4410米、占地1.36平方公里的探测站正逐渐张开它的“眼睛”,这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就已取得重大科学成果的LHAASO(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作为“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其核心目标是探索高能宇宙线起源以及相关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演化和暗物质研究。

“1987年,中国在羊八井启动了中日合作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海拔4300米,当时仅有几间小平房。”曹臻表示,1994-2009年,他在美国参加了国际上最大的一个宇宙线的观测实验,那时确实扩展了空间,也融入了国际宇宙线研究,但总感觉这样的研究根基不扎实,发展空间狭窄,后来美国放弃了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回到国内后就赶上了科技兴国这样的大潮,抓住了这样的机会。

对于中国宇宙线研究发展,曹臻对一件事感触颇深。2000年,曹臻的博士导师丁林垲教授一共带了8名博士,最终留下来做宇宙线研究的只有曹臻一人,现在曹臻做了导师,他的学生大部分都留在了国际和国内的宇宙线界,成为骨干力量,而且很多在国外学成后回到国内从事基础研究工作。

“经过了四代人的努力才能发展到今天的宇宙线事业,进入了一个正循环,希望未来的研究不仅吸引中国科研人员,也能够吸引国际研究者投入到这个领域。”曹臻说。

(责任编辑:李佳佳)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