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燃油车:不容轻视的降碳难点(行业观察)

2021-09-20 中国能源报
语音播报预计11分钟

核心阅读

我国交通行业技术水平和能源行业生产消费结构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大,形势严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通产业可能是最晚实现碳达峰的产业。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的《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1)》显示,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72亿辆,“在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低碳燃料是未来车用燃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交通领域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尤其是公路运输,年均排放10亿吨二氧化碳,占交通行业排放总量的85%左右,是不折不扣的排放主体。

实现碳中和的重点和难点

“交通领域低碳转型,意味着交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但作为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一步做到全面脱钩力所难及。”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表示,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具有占比低、增速快、减排潜力大等特点。“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交通排放大约占到碳排放总量的1/3,而且在建筑等领域碳排放显著下降的同时,交通碳排放量还会持续增长。按照这一规律,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也将增加。我国交通发展的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减排压力大,形势严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通产业可能是最晚实现碳达峰的产业。”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也称,通过“油、路、车”统筹管理,我国机动车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标空气质量全面改善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据测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交通运输领域污染物及碳排放比重将会持续上升,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重点和难点。”

困难主要有哪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副秘书长何毅告诉记者,我国燃油车保有量接近3亿辆,是交通行业碳排放主体。“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保有量,生产汽车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电力,消耗的材料主要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如果不考虑前者,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微乎其微,车辆使用过程所消耗的化石燃料才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看上去是汽车、交通领域的碳达峰问题,实则涉及能源结构、用能效率等诸多方面。”

替代燃料是有效降碳方案

在降碳行动中,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被视为主要举措。但多位专家指出,进一步降低燃油车的碳排放水平同等重要。

据中汽协统计,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22.5万、2531.1万辆,新能源车全年产销占比均为5%左右。这意味着,目前仍有95%的新车是燃油车。“降碳目标决定了产品的未来是电动化和氢能化,但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就像一池旧水,不可能一下子排空。一边要保证所更换新水的质量,推广新能源汽车,一边要加速排放旧水,引导多使用低排放燃油车。”何毅坦言,在用车辆技术状态基本已锁定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技改升级、降低排放的实施难度大。因此,减少车辆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至关重要。

“从产品自身来说,燃油车未来降耗空间有限。替代燃料将是纯电动之外的有效解决汽车使用阶段碳排放的方案之一。”中汽数据绿色低碳研究室主任赵明楠举例,甲醇是典型的低碳燃料,替代可行性高,但仍存在供应、成本等问题。“粮食丰收时候,燃料来源尚有保障,一旦紧缺就有与人争粮、与人争地的风险。未来,通过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生产液态甲醇是理想状态,目前技术虽有所突破,但受制于成本因素,短期内价格难比汽油。”

记者还了解到,当前油品质量也有待提高。例如,2020年11月18日至12月12日,生态环境部组织在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长三角等区域开展柴油样品质量深入调研,就发现30个黑加油站点、12辆黑加油车。黑加油站点柴油样品硫含量超标率达47%,平均超标倍数为52倍。从合规加油站采集2708个柴油样品,发现硫含量超标样品55个。

节油、节能与节材同步推进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一步一步达成。”何毅进一步指出,交通处于能源使用端,降碳工作受到能源转型的制约,车用能源随国家能源转型的进程而转型。“车辆减排的管理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行驶浪费,可有效降低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比如合租一辆车、共乘一辆车,最大限度减少能源资源浪费。这不仅仅是能源转型,也是人们生活态度的转型。”

除了从源头减少使用,何毅建议从“三节”入手推进降碳:一是在产品层面“节油”。燃油车持续降低油耗,闯出低碳发展之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电动车创新发展,持续改善,永无止境降低电耗;二是制造过程“节能”,即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聚焦于节能环保,打造精益、智能、低碳的制造过程;三是“节材”,节约资源,广泛应用增材制造、铸铝车身等新技术和回收再利用技术。

吴险峰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和调整车队清洁化水平,加强煤炭、石油、矿石等大宗货物中长途运输以铁路、水路、管道为主,短途采用新能源车辆的运输格局,推进多式联运,推动新能源车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应用;强化监管要求,严格实施国六标准,大力推进老旧机动车提前更新淘汰;同时,加强汽车行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减污降碳,优化涂装工艺,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治理全过程、全环节的精细化管控,发挥行业自律,开展二氧化碳自主减排。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