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理论高地: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的北京实践

2021-09-17 《小康》杂志社
语音播报预计12分钟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徐迪克 刘廷智

东兰县依托生态优势,通过科教兴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特色产业,这片写满故事的红色土地,正以崭新的面貌阔步前进,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书写着更加美好的时代答卷。

1921年7月,韦拔群在东兰开展农民运动,走上了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道路……

2020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东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穿越百年时空。从闹革命求自由,到脱贫攻坚奔小康,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东兰人,闯出了老区发展的新篇章。

生态经济方兴未艾

洗粽叶、调馅料、包粽子、扎粽绳,一个个灰粽映入眼帘,一张张面庞喜笑颜开……2018年以来,武篆镇东里村村民几乎每天都忙碌着包灰粽,十分热闹。

“每天包粽子收入100多元,很不错。”村民叶美芳高兴地说。

“中国石油(601857,股吧)2018年起跟我们订购粽子,他们每卖出一个粽子,就给贫困户0.15元的分红。”东里村红渠合作社负责人陈兰艳说,“今年端午节,村里就收到30万个粽子订单,将给村合作社带来150万元收入。”

东里村景色优美、生态优良。依托生态稻草灰、糯米等原材料制作灰粽,东里村发展起颇具特色的灰粽产业,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与此同时,东里村玫瑰葡萄、黑山猪、乌鸡、油茶等现代观光农业方兴未艾。以此为契机,东里村实施村居外立面提升改造、道路升级等系列工程,把东里村“盆景”串联成“风景”,打造成网红打卡点、乡村旅游目的地。

理论高地: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的北京实践

广西东兰县致力挖掘红色文化,打造国家 AAAA 级红色旅游景点 4 个。图为晨曦中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韦拔群纪念馆

东里村只是靠好生态发展经济的乡村之一。在东兰,生态经济正方兴未艾。

近年来,东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绿满八桂等生态保护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25%。

地处三石镇板文村境内的红水河第一湾,因河段形似“U”字形弯曲而出名,崖间藤蔓攀缘,奇石林立,峡谷间云雾缭绕,成为游客寻奇、览胜、探幽、养生的天然净地,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在外打工多年的谭勇,看到家乡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好,便毅然离职回乡,把自家房子改造成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当上了老板,几年间便发家致富。“‘绿水青山’真的能换来‘金山银山’。”谭勇高兴地说。

旅游发展如火如荼

“1925年11月,韦拔群在这里创办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自此,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右江流域,也成就了列宁岩右江革命摇篮的历史地位。”近日,东兰县壮乡英雄文化园管理处讲解员唐惠荣,在列宁岩为游客讲述韦拔群创办农讲所的故事。

列宁岩是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在东兰,像列宁岩这样的革命旧址、遗址有45处,被称为“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

红色,赋予了东兰永恒的底色。2009年始,东兰先后举办了纪念韦拔群同志诞辰115周年和120周年活动,纪念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同志诞辰100周年等活动,将列宁岩、魁星楼、拔群故居、拔群纪念馆、东兰烈士陵园增补为全国第一批红色经典景区,整合为东兰第一个AAAA景区。

目前,东兰所有红色景点全部免费开放,是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西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和广西廉政教育基地。“铭记历史,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让历史活起来,让文物会说话,传递东兰红色好故事是我们的责任。”东兰烈士陵园主任韩黎表示。

科教兴县迎难而上

教育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东兰曾经是国定贫困县,教育教学条件艰苦,资源匮乏,大山里的孩子想上好学,并不容易。为了让孩子们都能读好书、上好学,走出大石山区,东兰迎难而上,落实教育发展优先战略,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孩子接受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东兰深圳龙华小学,是东兰县辟山填谷建起来的七所学校之一,由深圳市龙华区对口帮扶援建的一所全日制小学,也是东兰县所在的河池市目前最好的一所小学。学校正大门对面,就是东兰扶贫移民安置区,小区搬迁户子女就近享受到到了全市第一流的教育资源。

2016年以来,东兰投入资金4亿元,建成国清中学、深圳龙华小学、乡镇公立幼儿园等19所新学校(园)后,又开工建设拔群高中、实验小学。

2020年5月,东兰县与江苏省海安市达成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成立“海安班”,由海安市派遣10位优秀教师,进驻东兰两所学校执教3年。东兰学子不仅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更激活了东兰教育自身的内生动力,推动了东兰教育提质发展。

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县有10789名学子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特色产业生机勃勃

大棚里的蝴蝶兰,花色艳丽,像极了蝴蝶在枝头飞舞;厂房内的食用菌,大小不一,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育雏室的小乌鸡,叽叽喳喳,似乎在歌唱百姓新生活……

这是东兰县多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的景象。如今,一个个充满生机的致富产业正遍地开花,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增强“造血”功能。

近年来,东兰县坚持“产业富县”的发展战略,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实施扶贫产业以奖代补工作,不断加大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力度,扩大扶贫产业覆盖面。

大同乡板坡村原属深度贫困村,如今,半土半石的山坡上,已被花椒树“占满”,2380亩的花椒让90户414名贫困群众受益。

产业实现“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才能让群众吃下“定心丸”。该县在组织群众种植核桃树时,鼓励间种套种花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油茶、板栗树下养殖乌鸡、黑山猪等,以耕代抚、以短养长,增加群众生产性收入。

该县通过深入实施“户均一头牛、人均一头黑山猪、百只三乌鸡、一亩板栗、一亩核桃、一亩油茶”产业工程,基本实现了特色产业贫困户全覆盖。

东风吹颂英雄梦,笑对青天万里云。东兰,这片写满故事的红色土地,正以崭新的面貌阔步前进,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书写着更加美好的时代答卷……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9月中旬刊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