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资管过渡期尾页的“攻坚战”(下):当资产管理变得高门槛,不再是“资产池”模式下的出表安排,中小行玩不转了?| 愉见财经

2021-09-10 和讯名家
语音播报预计11分钟

  作者 | 夏心愉

  出品 | 愉见财经

  眼下已经9月份了,资管新规留给银行理财的过渡延长期,就快走到最后一个季度了。这段时间可谓银行“破刚兑”攻坚战,从消息面看,近期资管圈的重磅消息不断,且几乎都是关于理财子公司老玩法不再适用之类的政策收紧信号。

  首先是传出监管召集六大行开会,要求过渡期结束后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

  其次,市场传出对于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未来将无法再新增理财业务,即存量规模锁定,逐步消化。

  在本系列“资管过渡期尾页攻坚战”上篇中,我们分析了上头的第一条消息,聊了《倒计时吧,抹平波动的“摊余成本法”》(点击标题可跳转),也预测了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势必会比现在呈现出更宽幅的波动。

  今晚来聊聊第二条市场传言(尚未被证实),这是针对目前市场上相对鱼龙混杂的中小行理财市场的。换句话说,如果传言为真,很可能意味着未设立理财子的中小行,要么实力过硬去申办理财子,要么就不得不逐步退出理财大军或边缘化,转为代销角色。

资管过渡期尾页的“攻坚战”(下):当资产管理变得高门槛,不再是“资产池”模式下的出表安排,中小行玩不转了?| 愉见财经

  从“愉见财经”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各地银保监局都加强了对中小银行的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的检查,其中重点包括资管新规的过渡期整改问题。

  一名接近地方监管人士告诉“愉见财经”,此前属地银保监局以窗口指导的形式通知各地中小银行,对部分理财业务进行控制和压降,具体对三大类业务要求只减不增,即间接投资、异地非标业务、金交所合作业务。

  相信很快,无论是头部吃肉的资管大行,还是中尾部喝汤的资管中小行们都会惊觉,原来的那套变相突破资管新规玩法,行不通了。

  行业里有句玩笑话,说,银行资管圈哭了,基金、券商、甚至是委屈了好久的信托资管都炸开了锅,纷纷畅想“一碗水端平”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新格局。

  有人说这是“一鲸落,万物生”。我个人不置可否,继续观察吧。

  根据监管数据,2021年上半年,全国共有325家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新发理财产品,其中理财公司20家、大型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11家、城商行118家、农村金融机构155家、外资银行15家。与庞大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全国只有21家银行获批设立理财子公司。

  未来,资产管理会变成高成本、高门槛的业务,而不再是早年理财产品“资金池-资产池”运作模式下的出表通道,因而一种说法是,中小银行可能无力应对。听说不少银行也早就做起了转型的打算。

  其实,即便是独立法人的理财子公司,在面临总行战略依赖、出表需求以及问题资产增信等问题方面,理财子公司距离真正的独立还有较大差距。

  “愉见财经”在《扒一扒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不可能三角”》一文中曾提到过这种左右手互搏的张力:一头,要求理财子公司提供优质产品,与零售条线扩展合作渠道;另一头,要求分行端资产组织,更好地畅通理财子公司与分行间的合作;再一头,还要求理财子公司大有作为,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服务好母行。

  唉,咱银行人啊,或许都熟悉了这种“既要……也要……还要……更要……”。

资管过渡期尾页的“攻坚战”(下):当资产管理变得高门槛,不再是“资产池”模式下的出表安排,中小行玩不转了?| 愉见财经

  一名大型股份制银行相关业务人士推测,独立法人的理财子公司尚且如此,目前还依托银行资管中心经营的非持牌中小银行,在资本金吃紧、传统业务息差收窄的背景下,更背负了给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背锅的巨大的出表压力。

  前两天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截至7月末,全部理财存量整改任务已完成近七成,预计今年年底前绝大部分银行机构可完成整改。

  这两年来,的确如此,资管新规合规进程有力推进,上述近300家没有理财子公司牌照的银行,也发行了许多符合新规的产品。但,小范围的“创新”猫腻也在滋生,或许也由此成了监管重点规范“眼中钉”。

  都有哪些问题呢,“愉见财经”梳理总结了以下六大方面:

  1,首当其冲是中小银行在资产新规后,仍然发行保本理财产品;

  2,其次是资管新规的老大难,即存量资产回表问题,一些银行类信贷资产回表不一一对应,把不符合信贷条件的类信贷资产回表;

  3,一些银行的同业理财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不降反增,还有瞒报同业理财数据的情况;

  4,老产品投新资产的期限晚于过渡期截止日;

  5,新产品不符合资产新规的流动性、杠杆率、集中度等指标要求;

  6,结构性存款压降不力。

  听上述资管人士说,还有“个别银行通过假结构,对实现收益下限的客户进行‘补息’违规吸收存款,甚至强制要求授信客户办理结构性存款并质押,以此为授信条件进行捆绑”。

  不过,公平地说,上头那些问题在持牌理财子公司中也普遍存在。所以此次监管针对中小银行非持牌理财下手究竟决心有多大?是否能彻底让“无牌”小银行理财“无新增”,还是只是部分地区地方银保监局对于高风险机构的暂行指导意见,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如果传言为真,第一财经援引某股份行理财子人士观点称:“中小银行未来很可能就是做其他理财子产品的代销渠道,财富管理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代销的天地还是广阔的。去年监管限制了一批互联网平台代销渠道,这就意味着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成为唯一合规的代销渠道。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愉见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