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拦路虎,臭氧如何与PM2.5协同治理?

2021-09-07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20分钟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国PM2.5浓度平均下降28.3%,但臭氧浓度上升12.2%。在9月7日举行的服贸会“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上,臭氧污染防治成了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专家纷纷为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支招”。专家指出,在北京等多数城市中应对臭氧污染,城区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更有效,远郊控制氮氧化物(NOx)更有效。

PM2.5治理还面临什么挑战?臭氧污染如何治理?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

关注1:PM2.5治理成效如何?还面临什么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全面实现。相比2016年,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重点区域PM2.5年均浓度下降21%。2020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首次降到“30+”,为38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下降57.5%。北京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2020年重污染天数为10天,较2013年减少48天,降幅为82.8%。

北京市民直观的感受就是“蓝天越来越多”,这背后也有数据支撑。今年7月,北京PM2.5月均浓度16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单月历史最优。继5月份20微克/立方米、6月份18微克/立方米后,连续三个月刷新单月历史最低纪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介绍,PM2.5污染虽然降幅明显,但达标任务仍然艰巨。按照我国PM2.5年均浓度标准(35微克/立方米),去年全国37.1%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不达标,京津冀及周边PM2.5年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北京虽然降至38微克/立方米,但仍然超标。

世界卫生组织PM2.5指导值为10微克/立方米,我国何时能达到这个标准?柴发合说,世卫组织的PM2.5指导值是年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并设立3个阶段的过渡期目标,第一阶段为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第二阶段为年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第三阶段为年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

“目前,没有国家和地区按照指导值来制定标准,美国的标准是12微克/立方米,欧盟的标准是20微克/立方米。”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标准制定要考虑综合的因素,首先要保护公众的健康,而且阶段性目标要考虑到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定在第一阶段35微克/立方米,是基本能够保护人体健康的标准,过了这个阶段后,空气质量改善要进一步采用国际上更高的标准,为减排和污染防治做努力。

关注2:北京本地PM2.5来源移动源占比最大,还有哪些减排空间?

9月6日,北京市发布了第三轮PM2.5来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市现阶段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六成,区域传输占四成。相较上一轮源解析结果,本地排放中各类源绝对量实现“瘦身”,区域传输对北京市影响增加近一成。对于津冀其他城市,北京的经验可以复制吗?

柴发合说,北京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决心、思路和措施,是可以复制和推广的。但有着千万人口的城市,把煤的使用量要降到北京不到两百万吨的水平,还是很难的。各地在考虑北京的经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

北京本地排放中移动源占比仍最大,为46%。在机动车总量仍在增加的情况下,移动源减排还有哪些空间?柴发合认为,北京仍然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机动车增量要不断新能源化,缓解汽车增量带来污染排放增长的趋势。对于排放量较高的车辆,要坚持鼓励淘汰的政策。公交车、垃圾车、清扫车、物资转运车也要逐步替换为清洁能源车辆。另外,也要推行绿色出行方式,希望大家多利用公交出行。

关注3:今年秋冬季,北京预计会出现重污染天吗?

柴发合说,大气污染除了受到人为排放的影响,也受气象变化的影响,这两年主要的成果是人为减排所带来的,但从风险防控角度,也要防范特别不利气象条件发生的情况,做好准备,才会使蓝天更多。

近些年,秋冬季一直是污染防治的重点。“2022年冬奥会也将在冬季举办,可能在措施、方式和科学性方面会有进一步的提升,争取不发生重污染天气。但是也要为可能发生的气象条件十分不利的情况做好准备。”

关注4:除了PM2.5,臭氧污染为何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臭氧污染日益显现,总体呈逐步加重趋势。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国PM2.5浓度平均下降28.3%,但臭氧浓度上升12.2%。全国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的42%,仅次于PM2.5。

“PM2.5下降以后,多争取了几个优良天,但是臭氧污染的上升,又‘侵蚀’了一些优良天,‘十四五’把优良天数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约束性指标,所以臭氧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柴发合称,全国臭氧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逐渐扩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北部、珠三角、成渝地区臭氧浓度相对较高,臭氧超标天数较多。

臭氧普遍存在于从地面到50千米的大气中。90%左右的臭氧集中在距地面10千米-50千米的平流层,它们可以有效阻挡太阳光的紫外辐射,起到保护人类和环境的作用。还有10%左右的臭氧存在于近地面10千米以下的对流层,在这里,臭氧浓度的增加,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PM2.5和臭氧治理哪个更紧迫?“我个人认为,PM2.5仍然是主要矛盾,臭氧是影响优良天数的一个重要因子。”柴发合说,从对人体健康影响来说,目前研究结果显示,PM2.5浓度相较于臭氧浓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从大气能见度来说,PM2.5的影响也更大。对于北京市来说,首先要持续把PM2.5浓度降下来,把重污染天消除,同时使得臭氧的超标天数不断下降,做到治理协同。

“两者难度都很大,臭氧污染经常发生在蓝天白云的时候,我们试图找到一套路线图,同时解决PM2.5和臭氧污染两个问题。”

关注5:臭氧治理和PM2.5治理有何相关性?如何协同治理?

柴发合说,PM2.5和臭氧污染一个经常发生在秋冬季,一个发生在夏季,但两者有密切的联系。PM2.5和臭氧生成的驱动力是大气氧化性。“在每个城市,总有一段时间是PM2.5和臭氧同时超标。冬季二者相关性较差,夏秋季二者相关性强一些。”

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 PM2.5和臭氧共同的前体物。臭氧并非直接排放产生,而是由进入到大气中的NOx和VOCs通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属于大气二次污染物。因此,治理臭氧污染的关键是减少NOx和VOCs等前体物的污染排放。

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些年,VOCs排放量的削减没有做到位,加上气象条件不利,导致臭氧污染上升。柴发合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正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预研究项目,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等多数城市城区臭氧污染主要受VOCs的控制,远郊主要受NOx的控制。

他说,在协同治理方面,秋冬季PM2.5污染治理要兼顾夏季臭氧控制的需求,夏季臭氧污染治理要兼顾秋冬季PM2.5控制的需求。同时要对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采取长期控制的战略,并推动多种污染物的协同减排。也要扩大联防联控的区域,保障两种污染的持续下降。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也认为,对北京而言,相比PM2.5,臭氧区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需要推动更大区域的联防联控。她建议,综合考虑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的时空差异,制定不同控制阶段和不同季节的NOx、VOCs协同减排方案。近期需强化VOCs与NOx协同控制,中长期要持续深化NOx减排,实现PM2.5和臭氧空气质量达标。冬季在当前错峰生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VOCs控制,更有利于降低大气氧化性和二次颗粒物生成;而夏季由于较高的自然源VOCs排放,在当前VOCs强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区域NOx排放有利于降低臭氧峰值浓度。未来需建立北京市PM2.5和臭氧重污染过程案例库,分析污染成因和来源,提供重点防控时段的应急减排措施。

关注6:臭氧污染发生在何时、什么区域?如何防护臭氧污染?

柴发合说,近两年北京臭氧浓度总体上在下降,但京津冀整体仍然是臭氧污染比较重的地区。北京市臭氧超标主要集中在5月-7月,近三年6月超标率超过60%,10月-次年3月基本无臭氧超标情况。

北京重点污染区域分别位于西南部和东部地区。整体来看,高臭氧浓度发生在干燥、高温、弱风速条件下。“只要是北风吹过来的时候,臭氧浓度就比较低。和PM2.5一样,南风吹过来的时候,浓度比较高,说明区域输送对北京影响比较大。”

王书肖指出,山东、天津、保定、廊坊、沧州等地对北京市大气臭氧污染的贡献显著。

记者了解到,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浓度水平、暴露时长有关。根据臭氧生成特征,高浓度一般出现在温度较高的晴天午后,上午和晚上浓度相对较低,且一般室外浓度高于室内。夏季高温的日子里,可以多查询当日臭氧浓度播报,特别关注下午时段。当出现臭氧浓度超标时,应减少室外运动时间,避免直接接触高浓度臭氧;减少室内外的通风换气次数,防止臭氧污染进入室内。

关注7:减少臭氧排放,市民可以做些什么?

治理臭氧污染的关键是减少NOx和VOCs等前体物的污染排放。

柴发合说,机动车是氮氧化物非常重要的来源,老百姓(603883,股吧)少开一天车,出行方式更加优化,就少排放一点氮氧化物。

VOCs方面,公众的减排贡献可以更大。就北京而言,VOCs部分来自炼油石化、印刷、工业涂装等工业,汽修、餐饮等服务业,部分来自生活面源,包括建筑施工用料和居民生活消费品。希望老百姓装修房子时,购买绿色环保、低挥发性的涂料。市政刷漆、道路铺沥青等,都应该采取低VOCs含量的材料。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磊校对 付春愔

(责任编辑:李佳佳)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