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革命老区“新”活力: 广东打通旅游扶贫产业带痛点 多措并举盘活文化资源

2021-09-02 21世纪经济报道
语音播报预计16分钟

“2015年新山村贫困村民年均收入还不足3500元,目前全村348位贫困户均已脱贫,收入增长超5倍,村工商局登记市场主体也从2家发展到超过50家。”汕尾市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总支部委员会书记、新山村民委员会主任吕湖泳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道,过去5年村民从依靠打零工和种田为生,到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作为第一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2016年,广东全省认定相对贫困村2277个,相对贫困人口70.8万户、176.5万人。到2020年,广东2277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0739元,贫困群众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其中,旅游产业凭借强大的带动性和民生性,成为广东推进乡村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教授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目前广东已探索形成3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包括政府主导型、市场驱动型和民间驱动型,各地结合自身特点走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独特发展路径。”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新起点上,“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激励下,广东持续向创新要动力,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从“空壳村”到“网红村”

贫困户年均收入由不足3500元增至近19000元、村集体经济总量从不容乐观到突破100万、村工商局登记市场主体从2家拓展至50家……通过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多样化红色文旅项目,汕尾市海丰县新山村实现了从“空壳村”到“网红村”的华丽转身。

“新山村原本常住人口只有400-500人,是一个‘空壳村’,今年村内常住人口达到约1000人,户籍人口共3067人,约有三分之一的村民都回村发展了。”吕湖泳说,随着红色文旅产业在新山村蓬勃发展,目前村周边已经开了10家农家乐,村工商局登记市场主体突破50家,实业公司达到5家,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业态。”吴志才表示,针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呈现的两元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产业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切入口。

作为农民运动先驱彭湃的家乡,目前汕尾市辖内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74处,排名广东全省第七,其中地处汕尾市海丰县内的新山村也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吕湖泳告诉记者,借助省市各级政府拨付的约4000万元建设资金,近年新山村集中发展“三色”文旅产业,包括代表“红色”的革命遗址游览,代表“古色”的古村落建筑游览,以及代表绿色的乡村生态旅游,融合打造新山村区域文旅品牌。

目前,新山村已重新修缮农会旧址、农军赤卫队队部旧址和部分烈士旧居,建成了红色文化馆、红色小广场和红色文化街,收集展示了相关革命文物并设置烈士形象蜡像,还制作了彭湃及其夫人蔡素屏发动农民运动的浮雕墙,在2年时间内建设成为“广东十大美丽乡村”。

背靠珠三角城市群也是新山村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区位优势。“今年6月是旅游旺季,新山村每日客流量最少可达3000-4000人次,其中很多游客来自珠三角地区。”吕湖泳说。

“珠三角是粤东西北的市场,也是桥梁,更是资源。”吴志才表示,珠三角核心区拥有庞大的超7000万人口资源,是辐射粤东西北地区的重要市场。此外,在做好资源衔接的基础上,珠三角地区具备的航空、高铁等基础设施优势也可以转化为粤东西北地区的资源优势,长途或境外游客可经由珠三角这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导流进入粤东西北地区度假旅游,发挥链接外部市场的桥梁作用。

除了发展传统游览项目外,吕湖泳透露,新山村还在筹划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力图以红色文化为根基发展多种业态,最大化发挥红色文化优势。

“目前我们已经与许多公司签订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协议,基地建成后可以为党建学习提供场地和培训课程,也能进一步带动传统旅游经济发展。”吕湖泳表示,“如果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拓展基地能顺利落地,2025年村集体收入目标突破300万,2030年突破500万,让每位村民年底可以拿到1000元分红。”

作为全国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序列最完整、种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近年广东各地红色文旅发展渐成浪潮之势。目前,广东全省共有可移动珍贵革命文物4544件(套),以及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处,覆盖全省21个地市。2021年五一假期,广东13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104.9万人次,同比增长176.7%,较2019年同期增长4.9%。

“广东有三大红色文化类型,其中粤东主要是以东江纵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粤北主要是以红军长征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粤西主要是以南路革命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各地的红色基因都不一样。”吴志才表示,各地应当有针对性地挖掘最核心的红色文化内涵,并通过数字科技等新型呈现方式,提升红色景区项目的可视化效果与互动参与度,不断丰富红色旅游体验。

从重污染沼泽地到客家文旅新地标

与新山村不同,在距离汕尾市200多公里外的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2020年底正式开业的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简称“客都人家”)是典型的市场驱动型文旅项目。

落户在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梅州翼天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文旅项目总经理熊杰说,通过多种形式集中展现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客都人家”致力于打造“华南文旅新标杆”。

“‘客都人家’周边原来是一片被严重污染的沼泽地,上游分布了很多工厂,沼泽地周围根本无法进行生产和生活。”熊杰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随着项目建设入驻,我们花了很大代价清理污染源,最终在政府支持下解除污染源,完成了对周边环境的整治。”

推进绿色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为村民就业、创业创造了条件。

“预计今年底养生谷开业后,将直接带动3000人就业,其中80%以上员工都是本地居民,月工资收入基本能达到3000多元。”熊杰表示,“通过项目还可以把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文化、管理制度输入到梅州,不仅提高薪酬水平,也能进一步提升员工素质。”

据悉,为突出客家文化特点,“客都人家”从全国迁建了34栋古建筑组成“客乡老街”,打造粤东地区最大规模的百年古建筑群,并参照客家围龙屋造型建设实景演出剧场,着重在建筑方面凸显客家特色。

此外,客乡老街还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客家非遗文化展示基地,汇聚了3个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等共13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除文化游览项目外,丰富的“夜经济”也是“客都人家”亮点之一。

“疫情冲击下,我们还能维持每天上万人次的客流量,主要就是依靠‘夜经济’带动。”熊杰如是说道,截至6月30日,“客都人家”客流量累计已达370万人次。

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支持老区苏区加强红色传承和绿色发展,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到老区苏区投资兴业,支持梅州、汕尾等积极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旅游产业成为革命老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吴志才表示,近年广东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程,依托乡村连片示范提升,通过推进全域旅游,打造了一批旅游扶贫开发产业带,也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根基。

(作者:郑玮,白洁 编辑:林虹)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