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被记住的价值

2021-09-02 证券时报
语音播报预计8分钟

被记住的价值

【缘木求鱼】

“魏萌之逝”,有被记住的价值;被记住的价值,就体现在再无“魏萌之逝”的希望上。

木木

8月14日发生的事情,至今不过两周多的时间,在互联网的水面上,“魏萌之逝”已经了无痕迹。

虽然,忍了窒息的苦痛、控制住逃离的本能,深潜下去,仍可以感受一个年轻生命曾有的张力,感悟其应有的意义,但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种追寻行动(甚至是追寻的念头)略显昂贵,很难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理性选择。于是,“魏萌之逝”就有了意义上的折扣空间,而这也是类似事情能够绵延不绝的最坚实基础。

事情原本不应如此。32岁,正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年纪。如果没有人主动邀约,如果魏萌拒绝邀约不参加这个所谓的培训课,如果她能知“难”而退,如果事发当天恰巧被俗务牵绊不得已翘课,如果她的训练对手们当时有所懈怠或犹疑……只要有任何一个“如果”能发挥作用,或许,魏萌今天就仍生活在芸芸众生中,烦恼着、享受着、感悟着滚滚红尘的真切热度。但对魏萌而言,人生没有如果;不惟魏萌如此,所有人都一样,当一个又一个“如果”,被错过、被放弃、被排除,生命单行道的指向也就随之明确起来。

事情既然已经如此,唯一可以有所补救(有所告慰),以使此事免于堕入无价值、无意义困境的行动,大约就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保证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虽然对违法违规者及时惩戒、刑罚很重要,但要想从根子上避免受伤害、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恐怕还是要靠自己多用心。现在回头看,魏萌参加的所谓“飞跃力”训练课,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不但了无新意,而且“邪气”、“邪劲儿”十足,面对这样一个“坑”,一批又一批的魏萌们居然手拉手、紧随着往里跳,显然是对这个事乃至这类事没走心的结果;不走心,就难有自救能力,没有自救能力,别人想救也救不了。

判断自己面对的是不是“火坑”,跳进去会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其实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最重要、也是最具判断价值的一点是,看它允许不允许被质疑。如果允许,那就一切都好说。质疑、答疑的过程,真相、真理总会逐步显现,即使一时难有结果,过程本身也足具价值。如果不允许,那几乎就可以给它扣上一顶“邪”帽了。

无论从人情世故还是逻辑的角度,面对问题,质疑是人们再正常不过的反应;质疑不可怕,答疑即可,哪怕一时一事解答不了呢,暂时存疑也没关系,但要允许质疑;不允许质疑,就是绝对化,就是自己要扮“上帝”——但可笑的是,即使是上帝呢,也被哥白尼、伽利略质疑过。

从媒体的报道看,这个所谓的“飞跃力”训练课,是不容质疑的,谁质疑了、怼了、刚了、抬杠了,谁马上就会被“踢”出课堂去。这也可以理解,“捣蛋鬼”都被赶走了,剩下的自然就是“乖孩子”,剩下的事情就都好办。如此操作,显然禁不住逻辑的推敲,一个自戴了绝对化冠冕、上帝扮相的所谓思维训练课,号称追求的却是培养学员的思辨力、开放性思维,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助力其“飞呀飞”,结果如何,大约也不难想象。

只要能牢牢把握住这个关键,类似的“火坑”就都能躲过去;即使因为盛情难却,被朋友、同事、师长死拉硬拽地带了进去,只要自己脑子不糊涂,跳出来的机会其实多得是。除此之外,要免于“火坑”荼毒,恐怕还要警惕或深或浅藏在内心的贪念。具体到这个所谓“飞跃力”训练,别指望关在小黑屋子里搞一搞就能训练出什么“飞跃力”,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情?思维能力来自于社会实践,别人教不出来;接触的人和事多了,用心琢磨,眼界自然慢慢拓展,思辨能力自然慢慢提高。

“魏萌之逝”,有被记住的价值;被记住的价值,就体现在再无“魏萌之逝”的希望上。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董云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