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以精细化治理,破解电动自行车上楼难题

2021-08-30 新京报
语音播报预计6分钟

■ 观察家

分阶段拆解治理流程,以精细化治理举措实现多赢。

8月1日起,《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这意味着,此前引发热议的“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等条款,也将正式发挥效力。

但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个小区发现,《规定》正式施行近一个月以来,依旧有部分乱象未能得到改善,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飞线充电等违规现象依旧不少。一些民众擅自提高电动自行车速度、改装电池等乱象也还存在。

电动自行车上楼、改装电池的危害毋庸多言,此前媒体报道的多起“电动自行车电梯内爆炸”“屋内电池充电爆燃”事故就曾引起多番讨论。一桩桩惨痛的教训已经明示,电动自行车一旦发生爆炸,小则导致公众财产损失,大则危及人身和生命安全。

那么,现实中为何还有居民将电动自行车推上楼?除了一些人缺乏安全意识与公共责任心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区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所致。一些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由于规划时没有留出空地,导致现在没有地方用来建室外车棚和充电设备。谁都不想自己的车每天在外被风吹日晒,也因此,室外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才是阻碍相关治理举措落实的根本因素。

其次,室外停车电池被盗等问题依旧存在。但由于电池的价格相对而言不算特别高,相关管理部门鲜有为此而专门去追查。但对个人而言,这些“小事”却困扰着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当然,一些小区的停车棚充电收费较高等细节因素也会给居民带来困扰。也因此,不少人为“省事”,会将电动自行车推上楼或将电池拿回家充电。

就此去看,在治理电动自行车上楼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扎实解决好住户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该是治理电动自行车上楼的先决条件。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上述乱象。而这,需要基层政府和物业公司共同发力,创新治理与沟通理念,加强与普通公众的积极沟通,形成良好的议事机制。

与此同时,要加强停车棚、充电桩防火巡查检查频次,建立相应的备案制度,完善消防设施的设置。《规定》就要求,电动自行车存放、充电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充电设施应当具备充满自动断电功能。

当然,由于《规定》刚刚实施,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工作尚处初期,且因缺乏相关治理经验,基层对一些事情还在摸索,进展相对较慢;此外,由于很多公众基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对《规定》不甚了解,普法也需要时间和过程。

因此,针对类似现象,执法部门初期或可以教育为主,等相关配套设施完善、相关规定普及到位后,再配以严厉的处罚。分阶段拆解治理流程,以精细化的治理举措实现多赢,如此,才能达到“善治”之目的。

□一尘(媒体人)

(责任编辑:王治强)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