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一杯好水出幸福——看浙江衢州如何改造农村饮用水

2021-08-18 中国农网
语音播报预计14分钟

夏季多雨,可过去,浙江省开化县池淮镇塘林村的老百姓(603883,股吧)们总为喝水发愁。这是个典型的山区村,5个自然村散落山坳里,原先有个简易水厂,直接从河里取水。但一到汛期,下来的全是“黄泥水”。而到了枯水期,地势较高的自然村更得挑桶找水喝。

如今,塘林村终于告别了这段历史。一场暴雨过后,溪里依旧泥水奔涌,家里拧开水龙头,已是淌出一股股清水。这缘于去年建成的5个单村水站,实现了“旱季不断水、汛期喝好水”,大大提升生活品质。过去两年里,在开化县,像这样的单村水站总共建了321座。因为政府有补贴,村民实际缴费只需8毛钱一吨。

一杯好水出幸福——看浙江衢州如何改造农村饮用水

图为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华埠镇下溪村供水站(资料图片)

诸如此类的变化,在浙西衢州不胜枚举。据了解,自2018年启动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以来,衢州把从“有水喝”到“喝好水”作为乡村大花园建设的“补短板工程”来抓,市县一体、全域推进,实现城乡同质供水。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资34.2亿元,农饮水达标人口覆盖率从48.7%增至97.8%,一杯好水大大提升群众幸福感。

记者发现,山区地形多变,村庄布局相对散乱,因地制宜改造农饮水的“衢州实践”,颇具借鉴价值。

城市管网接进农民家

几年前,走进龙游县模环乡许家村,家家户户屋顶有个铁桶。干啥用?外乡人看了直摸脑袋,而村里人说起来,却是满口无奈。因为经常要断水,这桶可谓“救命菩萨”,别看只能存两立方水,但关键时刻能顶大用。

许家村用水靠铁桶,龙游县北部的横山镇、模环乡30个村的老百姓,则得靠扁担挑,这或许在经济发达的浙江难以想象,但几年前,在山区有时确实如此。过去,这两个乡镇一直靠横山水厂供应,水源只有一个正常库容仅为161万立方米的山门寺水库。到了下半年枯水期,只能隔天限时供水。啥时能像城里人一样,实现“供水自由”,一直是村民们的愿望。

今年4月,龙游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总投资4509万元。一根近16.6公里的管道,将南部高坪桥水库的优质水引到横山、模环两个乡镇。高坪桥水库总库容达3250万立方米,常年水质保持在Ⅰ类,是衢州5个优质水源地之一。项目竣工后,将彻底改变龙游北部农村水源不足和水质不达标现状。

记者采访时,工程已接近尾声,两个无负压气罐式加压泵祜设备完成进场,接下来安装10天、调试10天,等到9月份,村民用水最吃紧的时候,就能成功实现通水。听到记者带来的这一好消息,许家村村民许立军顿时喜上眉梢,已谋划着早日拆除屋顶的大水桶。

据了解,改造农饮水,衢州有个原则:能延则延、能扩则扩、进村入户,尽量扩展城市水厂、乡镇水厂的覆盖面,通过城市管网延伸供水,实现城乡同质、同标、同服务。这一方式虽然一次性比较大,但后续运维成本低,且供水质量也能有效保障。

今年,衢州市水利系统在农村饮用水三年达标提标行动收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原先单村水站和乡镇水厂供水的40个村延伸城市自来水管网,全市新投入1.2亿元资金,实施项目12个,惠及人口近7万人。

打破篱笆跨县“借网”

在平原地区,管网铺设四通八达,但到了山区,层峦叠嶂、地形复杂,不仅施工难度高,而且成本巨大。尤其是地处县、市、区交界处的村庄,如果严格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有时单为了几个村的饮水问题,就得花上成倍的代价。对此,衢州的做法是:打破行政篱笆,跨县“借网”。

衢江区后溪镇东华村,由花塘、青龙头、上尖三个自然村组成,总共2700多人。启动农饮水提标行动后,花塘自然村依托衢州市城市管网延伸,喝上了优质自来水。可还有两个自然村,因仰程140多米的高山挡道,城市管网无法触达。

“根据东华村实际情况,原本计划新建两个单村水站,确保村民同步喝上放心水。”衢江区水利局农饮水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寻找水源,他们派出一组技术人员,踏遍周围5公里的山岙旮旯,都没有找到理想水源地,“这样就算单村水站建起来,枯水期村民依然没水喝。”

这可怎么办?衢江区想到了,能不能“借网”。原来,东华村和衢州江山市交界,离村1公里多就是江山经济开发区。因此,前后左右都开通了城市管网自来水,就青龙头、上尖两自然村似乎成了一个“死角”。

不久后,衢江区水利局、江山市水利局、江山水务集团和经济开发区四家单位聚到一块。最终讨论的结果就是,从全市“一盘棋”大局出发,同意东华村接上江山城市自来水管网。去年8月,总投资350万元的管网延伸工程破土动工,三个月后竣工。

根据协议,两个自然村的自来水纳入江山水务集团统一管理,村里25户低收入农户同步享受江山市出台的每年每户60吨免费用水政策。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跨县“借网”在衢州并非个案,过去两年里总共有5个村,通过这一路径,成功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

“开小灶”不降标准

因为“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浙江在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单村供水工程,作为山区的衢州更是如此。一直以来,水源保障能力偏弱,特别是干旱高温季节,水量不足时有发生,成为了老百姓抱怨最多的民生问题之一。

那么,今年夏天,山区单村水站供水紧不紧张,水质又如何?8月9日,记者走进常山县芳村镇前进村一探究竟。刚从外面干活回家的刘金良一家,拧开水龙头,正在洗菜做饭。整个夏季,就没断过水,而且水质明显提升。

“夏季高温不断水,得益于单村水站双水源供水。”前进村党支部书记郑忠成说,这个单村水站设计日供水规模80吨,原来依托两条小山沟引水,去年11月,县林业水利局投资10多万元,为村里新挖了一眼深220米的水井作为备用水源,由此开始实行双水源供水。

一杯好水出幸福——看浙江衢州如何改造农村饮用水

图为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境内的黄塘供水站(柳丹霞 摄)

这不,今年就派上用场。前进村总共1060人,平时日用水量50吨,进入8月,山沟里水流量大幅减少,每天只可供水20多吨,而全村用水量增加到70多吨。这其中40多吨的缺口,水源就来自水井。

据了解,目前,衢州共有单村水站623座,是全市30万山区群众的主要用水来源。尽管没有接入城市管网,但这些“小灶”并没有降标准。去年11月,衢州出台全国首个单村水站地方标准,逐一对单村水站进行再提升、再巩固,在规范建设“五有”水源地,即有粗滤堰坝、有保护范围、有警示标识、有隔离防护、有保护公约的基础上,共投资2100多万元,通过寻找新水源和挖井取水等方法,确保每座单村水站都有一个以上备用水源。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破解分散难管难题,衢州还全面推广“县级统管+网格协管”模式,通过县一级设立水务主管员“专业管”、水务协管员“辅助管”、基层网格员“联动管”、乡村观察员“社会管”,实现“统管+协管”、“企业+网格”、“政府+群众”的全覆盖运维管理模式。

衢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完成数量的基础上,接下来,全市将聚焦进一步提升农村饮用水建设标准和运维水平,加快建设稳定水源工程,继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和规模化供水发展,深化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应用,到2025年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巩固在90%以上。

王国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