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2021-08-09 和讯名家
语音播报预计64分钟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作者:丹溪草,西泽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人类学学者、作家;著有《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

人类源于自然,依存于自然

导言

生命科学研究新成果已经显示,近似人类或早期人类在地球已经有数百万年的生存历史,以往漫长的岁月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显然还是一个迷。然而在现代人类的文明史,近几个世纪里,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工技术的日新月异发明,一方面人类陶醉在“战胜自然”的欢呼声中,另一方面也已经有人开始感受到过度消费自然界后所带来的重重困扰和被动,甚至于有“四面楚歌”的危机

如何寻求出路,或缓解困局,唯有以自然为师。最近几年,自产食蔬,重返自然,成为城市中产阶层的一种流行生活美学方式。自产食蔬,可以说城市现代人的一种诗意栖居,潜意识里是否也隐藏着一种在疫情长期发生、地球恶劣气候背景下的生存训练意识。

本文逻辑:

1、华夏族群传统的自然伦理

2、与岁月共欢愉

3、返璞归真的智慧

4、勤劳节俭的人性表达

5、后疫情时代的新休闲模式

(正文1.2万字,阅读时间约20-25分钟,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华夏族群传统的自然伦理

思想奉“天人合一”观的华夏子孙对于土地种植有一种先天性的执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东方文明的智慧始终遵从大自然。

作为传统农耕文明族群,中国人把丰收的喜悦刻在DNA里,即便是科技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依然有不少人沉迷挖坑种菜。

即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也阻挡不了中国人对土地种植的热爱,那些一楼带小院,亦或者是有个超大阳台的房子,往往会比其他相同配置的户型更抢手。

关于这方面的相关报道经常见诸报端:

中国丈母娘跑去某国,看自己那与老外结婚并定居了的女儿,女儿家住的是别墅,别墅四周的花园里满眼都是花。可是自从这位丈母娘来后,一整天都看不过去,于是就开始每天拔一些花,然后悄悄地种上一些新鲜的绿叶菜。由于洋女婿也是早出晚归,每天上班,但在一次假期在家,他才恍然发现自己家花园里的土地竟变成了一片果蔬丰产的农田。

在土豪扎堆的迪拜,有家最出名的中国超市,中国人用骆驼粪改善了沙漠,种出了新鲜蔬菜,被誉为“沙漠中的中国奇迹”。

在南极,科考队的专家们也自己搭建了温室,冰天雪地里种出了蔬菜,涮起了火锅,甚至吸引了隔壁的“毛子”来蹭饭。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去海外执行任务的维和部队,战士们选择在休息时种菜,改善了伙食,实现了真正的“蔬菜自由”。

更令人骄傲的是,中国人在进入太空后,这种种菜热情依旧不减,2016年,我国的航天员景海鹏就已经在天宫二号内种植了生菜。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这种对于土地特殊依恋,热衷自给自足的文化,渊源甚早,在古代中国,远行的人们也总忘不了带上自己的“菜篮子”:

据明朝初年马欢所著《瀛涯胜览》【1】,考证郑和船队携带上船的食物,除了盐、酱、茶、酒及饮用水之外,还包括较不易变质的干货,如米麦等谷物、豆类,晒干、腌渍等处理过的果菜、肉类和水产等。出海以后,生鲜水产可就地捕钓,养在船舱,部分蔬菜及禽畜在船上栽种养殖,而且有专人负责种植,大量的新鲜蔬果、肉类及饮用水等上岸时补给。

农业的起步,使远古人类的游迁生活转向定居生活,“人类选择了一条减少对大自然依赖的道路。”【2】农业革命可以称为是人类史上一次自律性的生产革命

农耕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然而,人们与大自然的相知却更加紧密,在之后的万千年里,人类通过粮食耕种、畜牧驯养、渔获捕捞,对自然界的认知亦不断提高,并建立了亲密的联系;智慧的人们依据二十四节气从事农业活动,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处处体现人与自然、宇宙间交融为一体的关联。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这也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内涵体现。春种秋收,农耕生产具有稳定的因果关系,把这种因果关系应用于社会价值判断中,就是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种思想引导民众积极主动自省向善,敬天爱人,守规克己,既是形成和谐稳定社会内在的精神力量,也成为数千年文明坚韧不败的生命源泉。

农耕本质上顺天应命,勤劳耕作,勤俭持家和亲和为人,是形成勤劳质朴,谨慎节俭,自足自得,稳定求和,尊重传统,崇尚中庸,讲究内向,依附伦理的社会心理特征的主要因素。而这些文化特征与道德标准和后来衍生发展的耕读文明内涵有很大相似之处。

农耕生活更是各朝代士大夫的生活向往,所谓“归隐田园”,“悠然见南山”成为功成名就后的生活选择。

陶渊明是古代士大夫中切身参加农耕,并用诗章写出躬耕体验的知名人物。“田园诗是他的独创,在田园诗中以农耕为主题,更是陶渊明的独创”,陶渊明不仅身体力行,亲自参与了回园劳作和农事实践,而且在心理上完全接纳了这一活动,在诗中叙述了尽力耕作的乐趣,以致他的作品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类卵岁始春怀古田舍》【3】(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邀难逮,转欲志长勤。秉未欢时务,解颜功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斤大。耕种有时息,行者元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氏。(陶渊明)

可以说,以耕读文明为本质的“儒释道”一体的中国传统思想渊源,就是在农耕和氏族传统日趋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同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思想也反哺着农耕文明的发展

农耕,奠定了华夏儿女质朴本真的民族特性,也滋养了华夏民族绵长的延续和成长, 在农耕过程中,不仅获得食物,而且通过顺应天时的劳作,让身体与自然产生同频共振,让国人以一种东方智慧与大自然休戚与共。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不仅是中国人养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深入国人骨髓的生活方式。

因此,在农耕传承如此悠久的社会人群中,开展“自产食蔬”的调查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推动这项事业的马惠娣老师,组织专门人员从2019年3月31日~7月1日,历时3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在24个省、市、自治区持续开展课题调研,获取1188多个有效样本资料,其过程和相关成果本身,就已经为参与者和实践者拓展了许许多多积极健康、十分有益的思考空间。

与岁月共欢愉

人类仿佛天生不属安份和质朴的物种,与“忧患因子”【4】相伴随。

这一点在西方人类族群表现得尤其突出,早在古希腊文明时期,城市的形态和建筑就非常的奢华,与之相适,放任纵欲的城市生活方式也已经确立,而且这样的人类生活一直绵延不断的被保存和丰富。当我们走进古希腊的城市废墟,除了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城市人类的一些生活方式:发达的洗浴中心、繁华的街区景貌、宏大且奢侈的建筑以及斗牛场、剧院等齐备的设施,无不标志着当时人们就非常注重过度的娱乐和“逾矩”【5】的享受;这些通常被誉为“生活品质”的元素早已构成了自古以来城市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内涵。

当然,保障具有这样“生活品质”的生活方式,必然需要挖掘源源不断的财富和巨大的物质资源。人类进入最近的两百年后,由西欧一个岛国起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从此,“工人生产出巨大的物质和财富,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则将世界紧紧连通在了一起,人类似乎处于一个空前繁荣的新阶段,同时这种物质丰富和技术进步使人类社会内在原有的平衡彻底掀翻。”【6】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财富的快速聚集,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追逐,亦如同被疯狂的传销,人类也开始快速地远离土地,涌入城市,或者形成各式各样新的城市。而作为几千年农耕传承的中国社会,原本宁静悠闲的耕读秩序,也随着1840年的炮声,轰开了国门,被动地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磕磕碰碰、曲曲折折地走了百余年。到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占到总人口比重50%以上【7】,从一个传承了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大国,真切进入了以城市社会为主的发展阶段。

从人类历史讲,工业化也可称是真正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给人类带来欢愉的同时,一同送来极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后现代工业文明的后遗症已经愈加显现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副主任钮文异认为:城市化过50%的背后意味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职业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的深刻改变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城市中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不良生活习惯,是很多慢性疾病的诱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王金林认为,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增加,但如今城市人群中亚健康状态非常普遍,“不健康的长寿”成一大奇观

现代人类的生活离土地越来越远,走出泥土地进入一个“水泥地”,然而,却越来越“不健康”。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丰富、科技的发展,使我们人类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状态下,尽管寿命似乎在增长,但是人们的免疫系统却越来越“先天不足”,许多人年纪非常轻,就出现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身体乏力、精神不振等状况,体质一路下坡,生活质量难以言喻。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一心曾介绍说,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与此同时,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通俗的讲,就是这70%的人虽然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觉非常不适,容易疲劳乏力,表现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还常态地处于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感受中,自觉活得很累,很难体会到“生活品质”。【8】

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其核心特点就是工业文明的附属环境,快节奏、高紧张度、压力大。而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加难以自律,既因为周边物欲横流环境的不断熏养影响,也在生存压力的被迫环境里愈加难挡慵懒,人们的快速节奏工作生活与疲于“快餐式”休息、尤其是年轻人的“网生”等成为生活习惯,完全扭曲了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物种,正常的生活规律。

看如今的城市人类,饮食吃快餐盒饭、出行以车代步、登高上楼坐电梯、吃喝进酒店、作息毫无节奏、运动在室内锻炼、过度性爱或者毫无性爱,还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久坐不动、面对电脑、机器代替家务等等,至于生存环境污染、汽车尾气、不良娱乐方式、不吃早餐、昼夜颠倒等等就更加习以为常的了。

许多社会调查显示,在我国城市居民已经很少吃杂粮,18岁之前饮酒人数比例有增加趋势,“我国18岁以上居民中有83.8%的人从不参加锻炼,经常锻炼(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钟)的人仅占11.9%。”【9】尤其可怕的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更加严重的方式传导到下一代,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睡眠严重不足,十几岁就步入了严重的“亚”健康状态,大中小学生人群中,焦虑、抑郁、孤独、自闭等等泛精神疾病,形势不容乐观。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有识之士认为,面对多种多样的亚健康状态,医学界也束手无策,几乎每种疾病都可能有与之相近的亚健康表现。强调治“未病”,成为医学界,包括医学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经常的呼吁。如何把70%的亚健康人群争取回到到健康人群中来。【10】在改善保障机制和实现社会转型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掀起生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自我革命,应自省自救自律地关注自己和周边人的健康,克服和逃离亚健康状态。努力追求道法自然,与自然共命运,与天地共欢愉。

返璞归真的智慧

中医认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顺应天时,合于阴阳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之源,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元素,人类行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饮食符合天地之气。

《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说的是上古时期的人都能活得滋润快乐,就是因为他们了解了天地间阴阳的变化,还能够遵守这个规律,饮食起居都能够自律,既不过度劳顿,也不会放任无节制。相比较,看现代人,道理就不言自明了,自然法度不再受遵循,这一切恰恰就是我们各种不健康的根本所在

在医疗保健成为现代生活最兴旺的“行业”之时,人们也在不断寻找其他方式的健康之路,尤其是从古代智慧中寻找最本真的养生方法。

其中,近年来由西欧兴起的园艺疗法大行其道,也取得了一些的研究成果和对生理、精神的疗愈等实践性效果。

国内学者中,积极推崇园艺疗法的先行者是清华大学教授李树华先生。李树华教授也认为,园艺疗法虽然起源于欧美,但回望我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隐逸文化,包括陶渊明的很多诗歌描述的也都是院前屋后,精美雅致园艺与诗人内心碰撞出的火花。一千多年前,西班牙的大夫让精神病人在田野间与大自然接触劳作,发现对病人具有很好的安抚和治疗效果,园艺疗法简单而言,就是用园艺活动作为治疗病人的一种手段。后来园艺疗法在英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但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它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美国被提出来。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其实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在工业文明历史并不长久的中国,一直存在着,并有着广泛且良好的认知基础。在中国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老师告诉我“休闲农业”和“自产食蔬”概念后,就个人体验而言,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利用房前屋后、阳台露台等“自留空间”,自给自足地种花种菜,搞点种植“副业”。我们就在身边开始做了一些实例调查,还动员了一些实践者写了过程和心得。

这是笔者的一位长辈,叫朱时兴,今年74岁,他认为“自产食蔬”最大的乐趣在:与泥土为伍适度劳作后,蔬果生长带来的精神愉悦,以及成果与亲朋好友分享时,社会交流的愉悦,还有绿色健康食物保障的安心安宁。还说那么多参与者,几乎从来没有人关心投入成本之类的考虑。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武义县城里人有一批私家自建房,屋顶用露台的多起来了,因为,好处是屋顶露台可养花种菜。我家房顶露台面积约90平米。在露台上用砖砌了个长11米、宽2米、高0.4米的围子,堆上土用来种植。我曾在露台种过青枣、石榴、桔子、金桔、樱桃、无花果等果树,经20多年自然淘汰,只留青枣、金桔生长良好,结果不衰。养过百余种花卉,种过瓜菜不计其数,每年必种的是丝瓜,因为丝瓜果期长,5月下旬开始摘瓜,一直至11月,产量又高,自己吃不了,还常常与亲友、邻里分享。常年能见到的是四季葱、韭菜。2018年又将其中一半菜地围起,建了个养鸡棚,养了6只蛋鸡,盛产蛋期每天可捡4、5只蛋。经营空中花园、菜园,可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乐趣,常年有花赏,吃上放心有机菜蛋,有利心身健康,不也乐乎。”

按照我的请求,他在记录自己的感受,还介绍了当地一批人的活动情况:

“武义县里还有个养生协会,并且筹备了一个养生农场,于2012年5月在原县南湖粮种场挂牌成立。当时与土地所有者县里的城投公司协议,借用其征用未开发的抛荒的70余亩土地,约定若征用土地启用,城投公司无条件收回土地,不作任何损失赔偿。后因城投公司原先租给农户部分土地纠纷未清,养生农场实际用地约40亩。养生协会将这40亩土地,一半留集体种水稻,另一半分给会员种菜,按自愿报名原则分地,当时协会220名会员几乎全报名名。

荒地统一耕出,划块标签,每份接近1分地,抽签分给会员,按统一规定由会员自己整地。大家积极性非常高,很快整好畦地,种上各自想种的作物。初始会员只种一样品种为多数,后来会员互学、互仿、互帮,地里作物不断更新优化。可以说平日里菜市场有卖的,菜农常种的,在当时养生农场里都可看到,如瓜类、豆类、薯类、调料类、茄果类、根菜类、白菜类、绿叶菜类应有尽有,有的还种上杂粮、甘蔗、糖梗。有的会员乐在其中,还起早贪黑,精耕细作,地里作物日日见长,作物主人个个开心。有会员种出一个7斤重的大红薯;有一年我种的韩国品种白萝卜最大的达9斤重个,一般都有6、7斤重个。劳动成果,会员自己享用不完的都与亲友、邻里分享,新长出的蔬菜,有的会员自己舍不得吃,先送人尝鲜。”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另外集体种水稻,是请有经验老农指导,大家集体参加劳动,收割的稻子加工成米,按成本价卖给会员,每年每人50斤。收益支付老农民的指导费等开支。”

“当时的养生协会会员是以一批退休公务员为主体,另外吸收部分有农耕种植技艺专长的人员参加。这些人在当地小社会都有些小影响,又在养生农场劳动果实分享的助推下,鲜为人知的武义县养生协会名噪一时,要求参加养生协会活动的呼声高涨。大家认为参加协会既有活动又可劳动,还能吃上自已种的安全食品。据我平时观察感受,了解大家更看重的是劳动体验的过程,退休后多数人闲着无事,本来就想找点事做,养生农场创造了这个机会,而且是许多曾经的同行、同事、老相识在一起劳动,特别有意义。

大家可以一边劳动,一边聊天;一边种地,一边教学;一边采摘,一边交换。有的干脆就事先约好一起到农场,这种聚会式的劳动,使养生农场变成了会员锻炼身体、情感交流、互帮互学的平台。一些会员通过农场劳动,身体和精神状况都明显好起来。以致后来养生农场因城市扩张需要停办后,大家反而觉得不适应了,许多人还向自己向周边农户租了土地继续种。另外,会员农场劳动对家庭也产生很大影响,由于种植品种一般都考虑家庭成员的需求,让家里人吃上喜欢吃的安全食品,从而也激发了家人对农场劳动的兴趣,所以,每到周末农场地里的人就特别多,有的家人帮助劳动,也有来作伴的。有的小孩还划了自己的园地,种上自己想种的东西。”

另一位是我的大学同学,名叫方学军,他爱好广泛,动手能力非常强,工作之余一直喜欢自己养花种菜,这篇《种菜杂谈》,也是应我之邀写成的。

“种菜这事得顺其自然,房前屋后或家附近有合适的地方,伺弄起来才方便,我一个老领导,几公里外弄了块菜地,正儿八经当做一件要事来做,平时费工夫不说,摘个菜也得开车去。其次,一定要试种1-2季,看看是否确实有时间、有耐心、有体力、有兴趣,我邻居种了一年果断放弃。我的菜地就在小区里,大约1.3米宽、12米长两条,春季种过黄瓜、辣椒、四季豆、茄子、西红柿、玉米、秋葵、地瓜、苋菜、空心菜、生姜、大豆等,南瓜、丝瓜偶尔也种,但场地所限收获一直不理想;夏末种大蒜、胡萝卜、韩国萝卜;秋天主要是花菜、包心菜、香菜、生菜、菊花菜、三月青、雪里蕻和各种青菜,撒播的一般是火锅菜,移栽的是个头较大的油冬菜,下霜之后菜梗变软并带有甜味,是我家冬季的主打菜,百吃不厌。”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种菜如果也算技术活的话,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土壤,每季开种前加入有机肥,与土壤充分混合,可多可少,我一般是2米一袋;要适时翻晒,每季作物收掉后,深翻暴晒,据说阳光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的;种生姜之类,最好是砂质土壤,可以大量掺入。二是肥料,最方便的是复合肥和尿素,我用菜饼居多,用大桶按一定比例沤上,2-3个月后稀释使用。施肥的关键是保持肥料与植物根部的距离,最好是在两个植株的中间,不要怕远。有一年有个邻居为了让菜长得快一点,直接施在根部,结果全体覆没。草木灰是最安全的,既有一定肥力,又能改善土壤,还有一定杀菌作用,确实是个宝。三是时机,一定要提前整理好土地,留意天气预报,尽量安排在下雨之前种,刚买的菜秧最好在下午种,避免刚种下就被曝晒。四是器具和药物,深翻用锹,但老农喜欢锄头,竹竿、保温膜、除草膜、防晒网都会用得到,以前是去小码头买豆架杆,再后来自己去山上砍,现在是网上买。四是防虫害,自己种菜首要就是为了绿色有机,肯定会拒绝用药,其实只要科学用药还是基本可以远离那些非健康物质的,尤其是对付果蝇之类,有物理除虫剂,非常安全,淘宝上可以买到。上面这些看似复杂其实都不算麻烦,种了10年菜跟野草搏斗了10年,除草是最累的,有的年份,一个平方的草一个小时都弄不完,直到现在我都没用过除草剂,据说那玩意的讲解周期特别长。今年第一次用除草膜,还没最后看出效果,但比不用肯定好很多。从体力上看,腰好就行,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如果水源比较远,倒是一个考验。”

“如果种菜的热情和兴趣能持续几年,一般就不会放弃了,当它成为一种自然习惯的时候,菜场就会离你越来越远,只有吃上自家产出的蔬菜,味觉才得以满足,肠胃才觉得舒适。去年疫情期间,给朋友们送去了两批‘抗疫蔬菜’,至今还被赞扬。就这么点地,却有如此多的馈赠,想想都觉得神奇,土地给予我们的远远超出我们所看见的。”

从这些文字里,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他们享受那种与花开花落、结果收获共欢乐的灿烂心情和自在状态

调查表明,近80%的受访者乐于分享自产的食蔬,且近80%分享给家人、亲戚和邻居。【11】调查还表明,“获得健康食物”和“获得新鲜食物”分列自产食蔬原因重要程度的第1、3名;“省钱”排在第2位,体现节约精神深入人心;“爱好”和“延续家庭传统”排在第4、5位,呈现自产食蔬群体的休闲心态。【12】

因此,比较园艺疗法,异曲同工但更具东方智慧和传统基因,且有着食蔬收获和食用、分享等更独特的休闲式农耕疗法,适时而生。

通过农耕休闲体验的实践,让生活“慢”下来 ,让身心融入自然,重构人的精神世界;用饱含着生命的意识,感受万物生长,与自身融为一体。

国内外知名网红李子柒的田园生活,不少人都说很治愈,治愈了什么?想是无非唤起了国人骨子里对娴静恬淡生活的向往,那种天人合一的生活可以纾解生理和精神的伤痛。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回归田野。可以看山观水、栽花种菜,只是简单地与大自然接触,我们的心灵就可以获得平静、舒适的感受,身心状态就会得到很好的调整,注意力、情绪感受、疲劳状况、睡眠质量,都会得到改善。

那是因为,人和泥土、绿色植物有着天然的联系,被称为生态潜意识,这可能是千万年里沉淀在人类身体内的一种既有记忆。生态潜意识让我们心灵深处与大自然亲近的渴望,所以,贴近泥土、走进绿色大自然的那一刻,我们的天性便得到了释放,灵魂深处的渴望得到了满足,愉悦、幸福的感受便会悄然回归。

但是生活已经疲于奔命,何来闲情逸致?实际生活中,我们每天忙于工作,忙于应酬,更没有能力在城市的蜗居中有自己的菜园、花园……感觉这种生活离我们太远了。

其实,我们并不是缺乏像李子柒的生活方式,而是缺乏接受这种生活态度和自我疗愈的方式,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意识,说到底是缺乏一种战胜自我的“断舍离”勇气

只要我们自己确立了自我康养的生活观,我们即使没有能力拥有一块自己的“自留地”,但是方寸之地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田园”。我们可以欣赏一盆西红柿爬满阳台围栏,可以浇灌一槽玉米迎风摇曳,废旧木桶里里马铃薯生机勃勃……

看着它们发芽、抽叶,开花、结果,感受它们每天的成长, 你会发现病痛和疲惫不知不觉消失了。

当我们捧着泥土味道的收获,细心品味,开心分享,幸福不过如此。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释放我们的农耕基因,结合都市生活的特点, 一种新的生活主张和方式你我都可以拥有:休闲式农耕,没有获取生存物资的渴求和压力,没有辛苦不堪的劳作,一切适时而为适量而止,即可陶冶情操锻炼身体,又能缓解压力纾解病痛。

勤劳节俭的人性表达

利用闲置空间种植各类蔬菜作物,可谓新时代的“自产食蔬”,是休闲式农耕最简便可行的实践方式。

从学术意义上讲,“自产食蔬”这一课题,涉及生活哲学、自然哲学、生态多样性、环境伦理、资源循环、生活美学、休闲生活方式、闲暇时间利用等跨学科问题。

从康养角度看,“自产食蔬”不仅具有“自给自足”的角色与使命担当,而且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美化生活,对闲暇时间利用,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效果来看,“自产时蔬”的课题在欧洲已经有了十余年的调查和研究。研究成果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健康休闲方式的建立、减少居民抑郁几率等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马恵娣研究员是在国内最早介绍和研究这一课题的,她说:“这项研究看起来很小,但是能以小见大。特别是当前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美好生活理念、健康休闲方式的普及等越来越得到广泛重视,在我国进行推广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13】

中国科协原书记处书记沈爱民表示:房前屋后种菜,看起来都是小事,但这项研究是以小见大,以“微观”铸“宏观”。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关系到人民福祉,民族未来。自产食蔬”则体现了公众对这项国家战略部署的呼应与践行。【14】

居一隅而享天地之妙,即使小小的阳台,不仅能满足自己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梦想,也能以小见大感悟体验天时轮回万物生长,亦能品尝自己汗水浇灌的果实。

“自产食蔬”既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生活方式中,如其说是人类维系生存的生活智慧,更大程度上讲述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土地与生活的历史逻辑,讲述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很多朋友在辛苦了半辈子后,开始渴望简单纯粹的生活,归隐田园。既然这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方式,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这样呢?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的莫皓光先生,并拥有香港浸会大学硕士学位。但是,他却并没有在城市中从事体面的工作,而是隐居郊外,选择当一名农夫,和太太、儿子一起,过着贴近自然的简朴生活。

17年来,他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也没有想过买房、买车,一家三口每月的开销只有2000元。有孩子后,一个月也就多花一两百块,这在物价水平极高的香港实属不易,他却觉得格外幸福。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图:如今莫皓光一家三口依旧隐居在八乡山下的小屋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

“身边好多朋友在城市工作了大半辈子,都想归隐田园,我觉得既然田园生活那么好,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过呢?”

说到底,就是有没有马惠娣老师说的那种“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15】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自觉自律的生活方式的选择。

无论善恶,欲望和节制,都是人性的内在的表达,世界在每个人的内心,但是却决定不了其他人的内心。

面对各种灾难,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的日子里,记得城市里每一家超市被疯抢,那种连方便面土豆都抢不到的画面,很多人应该记忆犹新。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图:随着疫情蔓延,黎巴嫩出现抢购潮

后疫情时代的新休闲模式

今天,开始让大家措手不及的新冠疫情已经是肆虐了近两年,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甚至没有人能够意识到最后的结果。

在“封城”的社区几乎人人都经历过不能出门购物,等待被防疫人员“投食”的经历,在国内疫情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部分地区依旧因各种原因的疫情反复而短暂性封闭,用调侃的话说:一觉醒来,出不去了……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尽管部分家庭的主食鱼肉充足,但是想吃到自己喜欢的蔬菜确实有点奢侈,因为在各种物流受限制的状态下,任何“时令”都是超级昂贵的,且不说用药物编排出来的“新鲜”感。

如何能在突发状况下从容的享受生活,闭门不出依然能享用到新鲜的食物,“自产食蔬”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有外媒报道,这次新冠疫情的发展,也坚定了城市居民在自己家里种植水果和蔬菜的意愿,从而为城市农业提供一种潜在而持久的活动。

泰国曼谷建设了亚洲最大城市屋顶农场的景观设计,推动城市反思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粮食安全,减少气候变化。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图:新加坡的屋顶农场

新加坡原先约有90%以上的食物依靠进口。如今“垂直农场”和“屋顶农场”在内的城市农业正变得热门起来。

英国,“采摘果蔬”正在成为一门新职业。据英国种植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英国的农场常年大约需要七万名工人。因为,受疫情影响,雇佣海外劳动力极度困难。没人及时采摘,成熟的果蔬就会烂到地里。

据英国和捷克学者的调查显示,在捷克、匈牙利、波兰、克罗地亚等国家中约有40%的城乡住户都开辟了“自产食蔬”园地,其中“防不时之需”仍是许多家庭的动机选择。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据中国“阳台种菜报告”显示,淘宝卖出的种子,60%都被“95后”买走了,种菜人群越来越年轻化,【16】由此亦可见年轻人的智慧。而种子热销榜上排名前十的是韭菜、辣椒、薄荷、栀子花、大蒜、香葱、草莓、樱桃小萝卜、毛豆、地黄瓜。与生活的快节奏一样,大多数年轻人还是比较喜欢好种活、周期短、能迅速收割的种类。

当然,对于今天的城市年轻人来说,他们一样不追求产量多少,享受的只是开花、结果和收割的过程,每天都能看到生命的成长,感受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欣喜,身心倍感愉悦。

这次疫情还加速了“自产食蔬”走进都市生活,利用自家空地和阳台,实现部分食蔬的自给。

在碳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自产食蔬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即采即食,足不出户就能吃到健康营养的有机蔬菜,不仅可以节约一笔菜钱,而且锻炼身体,改善小环境, 更可以缓解工作压力,可以说是寻根安神、增智益脑,并与家人一同享受绿色生活带来的乐趣。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对于有小孩的家庭又可以通过参与劳动让孩子们了解大自然,了解植物生长的生物知识,培养孩子们的勤劳、珍惜粮食、耐心和爱心。

国际医学界的众多研究报告显示,食物与人们的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康的蔬菜含有抗郁物质,能够让人的情绪更加平和稳定。

这说明一日三餐都在摄入的蔬菜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生活以及智力状态,对精神类疾病和各种慢性病也有着极好的治疗调理作用。

在后工业文明时代,物质丰富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意识到提高生命品质,既不是依靠感官的刺激,也不是依靠医药和保健品维持,而是通过便于亲身参与并实践,以自然为师,而传承华夏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华,“休闲式农耕”的方式让我们的生活离大自然更近,“自产食蔬”不失为好的一个选项。“自产食蔬”并非提倡回到小农社会,而是基于对生命的回归本真的照顾,进行一种满足精神享受、能够自我疗愈、响应减碳号召、实现家庭康养生活的有益方式。

同时,相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启发,也将会带动出健康有益的崭新产业、新经济,甚至一个新型社区。

自产食蔬:后疫情与碳中和时代的诗意栖居

参考文献:

【1】明.马欢《瀛涯胜览》校注,海洋出版社,2005年万明校注明钞本。

【2】丹溪草著《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10,P045

【3】陶渊明 《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05-01

【4】丹溪草著《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10,P035

【5】马惠娣《自由与审美》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04。P211.

【6】丹溪草著《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10,P245-246

【7】《2012年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1

【8】《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9

【9】 “全国心理健康指导与教育科普工作研讨会”,西安, 2010-9-16

【10】《“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12中国卫生论坛”,卫生部部长陈竺,2012.8-17

【11】陈英杰,李享《自产食蔬中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12】陈英杰,李享《自产食蔬中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13】马惠娣 人民政协网http://www.rmzxb.com.cn/c/2019-03-27/2319359.shtml 

【14】沈爱民 人民政协网http://www.rmzxb.com.cn/c/2019-03-27/2319359.shtml 

【15】马惠娣《自由与审美》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04。P04.

【16】淘宝网《阳台种菜报告》 2021-6-18

(图源:百度,stocksnap.io)

【西泽研究院原创,欢迎转发转载。烦请注明来源,谢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西泽研究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佳佳)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