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看详情
社评:美方可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诈一家公司以讹

陶三爷

2021-08-03 和讯名家
语音播报预计8分钟

陶三爷本该是崇州安阜当地一个传奇人物。他是乡里最早的党员,还两次在徐州参加过大型战斗。

陶三爷是乡邻对他的尊称。人家有名有姓,姓陶名吉成,出生于崇州安阜陶家碾赤贫人家。

民国年间,陶三爷被拉了壮丁,随川军抗战出川。部队长官是谁,怎么出川的,他很少向人提起。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当时他年龄小,记不太清楚;二是那些年运动多,他也不敢向人提起,怕别人追究自己还有当过国民党兵的经历。

陶三爷

陶三爷第一次在徐州参战时很年轻,打的是日本鬼子。那是1938年初,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参加台儿庄战役,陶三爷在川军部队当机枪手。川军的装备差,能当上机枪手也不容易。消灭了多少鬼子,他也不知道。机枪手在战斗冲锋中很危险,好在他命大,活了下来。

陶三爷第二次在徐州参战时仍然是机枪手,那是时隔十一年后的淮海战役。不过,那时他已是解放军战士了,对手是国民党军刘峙的队伍。

陶三爷虽然又瘦又高,但体格健壮。他头脑灵活,只是没有文化。

按照行话,机枪射手必须扛得了枪不掉枪,扛着枪跑步也不会累死;对枪械熟悉,射击的时候不会扫到自己人;逃命时随便捡起一把枪就能用……对此,无论在国军部队还是在解放军队伍中,长官首长对陶三爷的表现都很满意。

解放时,官兵们纷纷当上了领导参与城市管理和农村土改。陶三爷当兵在外已近二十年,思乡心切,他向部队首长提出,想回四川老家种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他向往的生活。首长以为听错了,反复确认,反复挽留,只是陶三爷太执拗,首长犟不过他,大手一挥,准了!

陶三爷

陶三爷回崇州安阜时,全乡就只有他一个党员,参加组织活动要走路去三江。那时金鸡、大划、江源、安阜、三江只有一个党小组。陶三爷很低调,很少向人提起自己辉煌和不辉煌的机枪手经历。

陶三爷愿意自己当一个妥妥帖帖的农民。由于长年漂泊在外,他的口音已不再是崇州腔,而是南腔北调加卷舌,资本主义在他的口中成了"纠本主义",右派分子被他说成了"油菜分子"。

很快,一位姓刘的农村姑娘嫁给了陶三爷,不久他们的女儿出生了。也许是战场上见过太多死在自己枪口下的对手和别人枪口下的人,陶三爷很满足于自己现在温馨的生活,加上中年得子,夫妻俩在贫寒之中仍把日子过得恩恩爱爱。

陶三爷随和,不摆架子,乡邻喜欢他,上级也有意提拔他,可他对自己当官不当官没啥兴趣。领导找上门来,好说歹说,说"你还是共产党员打过敌人哦",他赶快摆手制止对方往下说,终于答应领导当个非实职的大队委员。

陶三爷眼巧手灵,后来竟无师自通地干上了皮匠活。那些年的皮匠,主营是补皮鞋胶鞋,但农村穿鞋的人少,一般人冬天布鞋夏天草鞋甚至赤脚。虽说生意很秋,在农闲时走村窜户挣点小钱贴补家用,陶三爷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是党员身份,人缘又好,在"宰资本主义尾巴"时代他也没有摊上什么麻烦。

大约在1969年,陶三爷屋旁空降了一个姓刘的知青做邻居,小伙子人好上进又有文化,陶三爷虽然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竟与比自己小三十几岁的刘知青成了忘年交。刘知青精通外语,有一天傍晚,陶三爷竟问刘知青一个学术问题"共产主义"在外语中怎么讲。刘知青把这个词从德语到英语再到日语最后到中文给陶三爷溜了十几分钟,陶三爷应该是似懂非懂。不过人家对着刘知青竖起了大拇指,把"讲得好"说成了"长得好"。

夜阑人静,陶三爷偶尔会给刘知青讲一些他打仗爬死人堆的经历。讲述中他面无表情,语调滞疑,眼光低垂。

刘知青后来在公社(乡)教书。某日下课,学生对他脚上那双有十一个补丁的网球鞋赞不绝口,刘知青忙解释那是陶三爷的杰作,而且补鞋是免费的。

刘知青回城时,真诚地送了陶三爷一双翻毛黄皮鞋。尽管皮鞋已经补过多次,且是第三次被人转赠,但皮鞋的第一主人是崇一中五十年代德高望重的刘朗云校长。

多年以后的刘知青还时时感叹:陶三爷,这样的人,少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乐活小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查看全文
去“和讯财经”看本文专题

标签推荐

推荐频道